基本信息茶葉介紹銀幣茶是安化特有的一種茶,其基地在山清水秀的資水河畔安化庫存區(qū)。據(jù)載:安化曾是全國著名的“茶葉之鄉(xiāng)”和歷代朝廷貢茶的征集之地,舊以芙蓉山所出為佳,然最盛者,莫如資江兩岸,上下百余里間,萬山重疊,茶樹林立……她選用上等原料,精制加工,形美色翠,其外形象硬幣,白毫顯露,色澤隱翠,內質滋味醇厚,香高持久,湯色杏綠,葉底嫩勻之特點。品飲一杯令人心曠神怡。草根譚湖南安化黑茶茶廠即坐落在美麗的安化芙蓉山。安化縣早在宋代產(chǎn)茶已很興盛。 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化是大山區(qū),縣邑位于湘中,處雪峰山脈北段,西起東經(jīng)110。43’87”,東止東經(jīng)111。58’5l”;南起北緯27。58’54”;北止北緯28。36’37”;東西長123.764公里,南北寬73.461公里,土地總面積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占81.9%。境內群峰疊翠,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網(wǎng)布,是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宜茶之地。南北多以高山與鄰縣分界,資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北屬雪峰山系,南屬衡山山系,總的地勢走向是南北兩邊高聳,逐步向資江遞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干流長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條,主干河資江,境內總流程120.85公里,該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土地面積的98%。安化地處中亞熱帶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相對濕度3~7月為81%。年日照時數(shù)1376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為97.16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74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遲秋來早,春長冬更長。特別是地形復雜,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龍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氣候呈立體分布,有許多適于發(fā)展茶葉生產(chǎn)的氣候帶。 縣內土壤,以板貝巖風化發(fā)育的土地面積最高,成土母質只要有5種,板頁巖占71%,砂巖占20%,石灰?guī)r占6%,花崗巖占2%,還有少量的溪河沖積物。 在柘溪庫區(qū)還發(fā)現(xiàn)巖中巖的冰石巖,為國內罕見。土壤多為 茶史安化古稱梅山,產(chǎn)茶歷史悠久,素有“茶鄉(xiāng)”之稱。產(chǎn)品質好量多,早已馳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縣以前已有產(chǎn)茶記載,唐代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說:譚州茶中有(益)陽團茶和渠江薄片,曾銷往湖北江陵、襄舊一帶。五代毛文錫《茶譜》也說:“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渣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鼻逋巍栋不h志》載:當北宋“啟疆”(建縣)之初,茶猶力而求諸野……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崖谷間生殖無幾,惟茶甲諸州縣?!泵鞔f歷二十三年(1595)朝廷將黑茶“天尖”、“貢尖”定 為官茶,清道光年間定為貢茶,安化黑茶自明代萬歷二十三年定為官茶后,成為茶馬交易的主體茶,道光年間銷量約為3600~4000噸;元末明初,安化開始生產(chǎn)綠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規(guī)定湖南貢茶140斤(合現(xiàn)在83.56千克),其中獨列安化“貢芽茶”22斤(現(xiàn)13千克),后來稱為“四保貢茶”。 講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間曾任安徽、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寫了多篇茶葉詩詞,說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質佳。寫于嘉慶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詩,共46句,是古今詠安化茶最長詩,詩中講到茶的緣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運和強調安化茶品質、功效和歷史地位。 清咸豐時,安化工夫紅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章。當時全縣沿資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約100公里范圍內各埠茶行盛行時多達300余家,一片茶鄉(xiāng)的繁華景象。以上史實,說明安化境內.茶樹分布繁多,自然生長茂盛,并且在9世紀時,安化茶葉已有相當?shù)漠a(chǎn)量,能夠成批外銷,而且品質很好,其開始生產(chǎn)的時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紅茶之鄉(xiāng)、黑茶之鄉(xiāng)、磚茶之鄉(xiāng)和針形茶誕生之地,過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紅毛茶標準樣和黑毛茶標準樣必選之地,在省內和國內具有重要的地位。 草根譚草根譚茶業(yè)主營安化黑茶,安化綠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