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幾天參與了一個問題: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春江花月夜》,您覺得誰的詩更好? 這個問題討論得比較激烈,從評論中可以看出,很多人知道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但是并不太清楚《春江花月夜》是一個樂府古題,不知道有很多詩人做過以此為題的詩?!洞航ㄔ乱埂返脑婎}原為陳后主(叔寶)所創(chuàng),原詞早已失傳。 后來的隋煬帝楊廣、諸葛穎、唐朝的張若虛、張子容、溫庭筠等人都有詩作傳世。 關(guān)于張若虛和楊廣《春江花月夜》的評價正反兩方幾乎勢均力敵,以下是幾個網(wǎng)友的評價: 張若虛詩情景交融,句句經(jīng)典。古今幽明,歷歷在目?!f他一詩壓全唐,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煬帝詩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老街自己覺得,這兩首詩都很優(yōu)秀,不過一個被現(xiàn)代人抬得太高,一個又不為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所知。 一、長好還是短好?王績與王維的兩首詩在討論張若虛與楊廣以前,我們可以先看看王績與王維的兩首詩。 王績是隋末年唐初的大詩人,他有一個著名的侄孫王勃(滕王閣序作者)。而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和孟浩然同稱為”王孟“。這兩個人年齡差了100多歲。 他們倆和張若虛、楊廣一樣,都寫過同一題材的詩。兩人在長安遇到了家鄉(xiāng)來的人,然后問起了家鄉(xiāng)的情況。王績是這樣寫的,《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 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fā)故鄉(xiāng)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yīng)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jīng)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dāng)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dāng)驅(qū)下澤,去剪故園萊。 王績的這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一共120字,先說自己多年不歸,忽然家里來了老鄉(xiāng),王績很感動,又握手又流涕,在宴請的時候,王績開始了連珠炮似地發(fā)問: 孩子們好嗎?族里的子弟好么?舊園還在嗎?..... 哪里移來的竹子?又種了幾棵梅?...果子哪一種先熟?林花哪一種后開 .... 同樣一個題材,王維用了20個字搞定,《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五絕淺顯如話,連注釋都不需要。只寫了一個問句:寒梅著花未? 這兩首詩的比較,很多人站在了王維一方,一般認為,不是說王績的詩不好,而是王維的這首詩太好。 二、楊廣與張若虛等人的《春江花月夜》王維的絕句無人不曉,王績的長詩《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知道的不多。但是《春江花月夜》完全不同,張若虛的長詩在今天家喻戶曉,但是楊廣絕句就不太知名了。我們比較作品時,往往會受到作者粉絲數(shù)量的影響。相對來說,王維和張若虛都是天皇巨星,王績和詩人身份的楊廣就比較吃虧,在普通讀者眼中的詩壇上都是不入流的小明星。 為了更好的比較,我們還是把這兩位的詩錄入比較一下: 楊廣《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楊廣的老臣,也是詩友諸葛穎也寫過《春江花月夜》 唱和隋煬帝: 張帆渡柳浦,結(jié)纜隱梅洲。月色含江樹,花影覆船樓。 下面是張若虛這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順便也錄入和張若虛時代差不多的張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這是兩首六句的五言詩: 林花發(fā)岸口,氣色動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紗人。 張子容的詩極有特色,這兩首都是標準的格律詩,只不過比絕句多2句,比五律由少了2句。 三、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與“孤篇壓全唐”的評價一說起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總是被現(xiàn)代人用“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來稱贊。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說清,這五個字是哪位大師說的? 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經(jīng)歷來看,這首詩從長時期的默默無聞到今天的家喻戶曉,其實經(jīng)歷了一段相當(dāng)曲折的過程。 程千帆先生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中做了詳細的考證,這首詩在漫長的唐宋元時期被眾多文獻所忽視,只是僥幸地因為是一篇樂府而被《樂府詩集》所收錄。 否則這首備受冷落的詩可能就失傳了。 《樂府詩集》編者郭茂倩是北宋人,他收錄此詩并非他認為這首詩很優(yōu)秀,而是因為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而已。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直到明朝才放出了一點光芒,明朝高棅在《唐詩品匯》中收錄了此詩,但是在其另一本著作《唐詩正聲》中又消失了。 明代前七子一開始熱衷于搞復(fù)古運動: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是后來其中的文壇領(lǐng)袖何景明卻轉(zhuǎn)變了觀念,他認為老杜詩不如初唐四杰 ,不惜與李夢龍反目而開始推崇初唐四杰。 于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被認為與初唐四杰詩風(fēng)相似的張若虛這首詩,就被明清人所重視和研究 。后來從李攀龍的《古今詩刪》開始,不斷被各種唐詩選本所收錄??梢哉f"后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李攀龍是張若虛的第一個貴人。隨后比李攀龍稍微年輕幾十歲的胡應(yīng)麟在其名著《詩藪》中也提到了這首詩,這是第一次在詩話出現(xiàn)。 可見,這首被后人評價為“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其實根本沒有入得了唐宋元諸代詩人和評論家的法眼,是從明朝才開始被人所認識。 而且也沒有古人說過“孤篇壓全唐”或者“孤篇蓋全唐”這五個字。估計是現(xiàn)代人演繹了王闿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這句話。 無論是聞一多對其評價“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還是王闿運所說“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都僅限于在宮體詩的范疇以內(nèi),這兩個人從來沒有把張若虛這首詩放到全唐的大環(huán)境里去評價。 四、埋沒了的明珠 楊廣《春江花月夜》不知道多少人和老街一樣,學(xué)習(xí)歷史是從評書開始的:楊家將、隋唐演義、岳飛傳.......我從小就知道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暴君,后來我才知道年輕時的楊廣和李世民很相似,文可揮毫作文章,武能領(lǐng)軍平天下,他為了隋朝統(tǒng)一大江南北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 隋朝最偉大的兩個詩人,一個是薛道衡,一個就是隋煬帝楊廣。據(jù)說薛道衡還因為自己的佳句“空梁落燕泥”受到楊廣的嫉恨、惹來殺身之禍。這個故事有一點像宋之問因“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害死劉希夷差不多。不過,楊廣和宋之問一樣,自己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會不會因為想占有一句詩而害死他人值得懷疑。 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楊廣 《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看出張若虛受到了楊廣的啟示或者影響: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古人作詩崇尚尊古,詩中以含有詩經(jīng)、離騷之馀緒為榮,而使用前人意象、立意加以拓展、化用更是常見的手法。我們看不到陳后主當(dāng)年的《春江花月夜》了,不知道楊廣和張若虛是否也從陳叔寶的詩中有所借鑒。 五、兩位宮體詩詩人的貢獻對張若虛評價最高的兩個學(xué)者聞一多和王闿運都把張若虛作為一個宮體詩大家。宮體詩誕生于齊梁時期,始于簡文帝蕭綱 ,內(nèi)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 對于張若虛的貢獻,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寫到: 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按照聞一多的說法,他認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劉希夷的《公子行》、《代悲白頭翁》、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詩一步步的”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到了張若虛時候,達到了頂峰,洗凈了”最黑暗的罪孽“。 不過程千帆先生認為這些詩與”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關(guān)涉很少“,他認為聞一多對這幾首詩的贊譽過高,其實這個凈化工作早就在隋朝楊廣時就已經(jīng)開始。程千帆又舉了隋煬帝楊廣和隋朝諸葛穎、楊素、初唐張子容的幾首詩,說明“聞先生忽視了在隋代就已經(jīng)萌芽的詩壇新風(fēng)”而“將庾信直到楊素、隋煬等人的努力抹殺了,而同時將盧、駱、劉、張之作,劃歸宮體的范疇........乃是“宮體詩的自贖”........只能算是對《春江花月夜》的誤解。 聞一多對于《春江花月夜》的贊譽,使得張若虛被抬得過高,而隋煬帝卻被埋沒了。清朝學(xué)者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價隋煬帝: “能作雅正語,比陳后主勝之”。 沈德潛說,陳后主的宮體詩艷情之風(fēng),到了隋煬帝手里變得雅正。在凈化宮體詩的過程中,楊廣和張若虛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六、張若虛與楊廣《春江花月夜》的區(qū)別很多人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是從詩中宇宙意識以及華麗的句子來評價,其實這并不是這首詩有今天如此之高地位的原因。張若虛詩中的宇宙意識早在屈原的《天問》中就可以看到了,其華麗的句子也正是宮體詩的特點之一。 這首詩被聞一多高度贊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關(guān)于宮體詩凈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程千帆先生認為楊廣早就開始做了。 王闿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 ·答陳完夫問 》,王闿運稱之為:宮體之巨瀾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墩撎圃娭T家源流 ·答陳完夫問 》 何為西洲格調(diào)?西洲曲是是南朝樂府民歌中長篇抒情組詩: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王闿運認為張若虛這首詩對后來的愛情詩詞起到了影響。這一部分內(nèi)容是楊廣那首絕句中沒有包含的。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從前人的評價可以看出,張若虛和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共同點都是凈化了的宮體詩;張若虛篇幅較長,可以包容更多的內(nèi)容,而且更加細致:景色描寫、宇宙意識、愛情的描寫;楊廣的兩首絕句缺少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對于宇宙自然的直接發(fā)問式的探索,但是作為兩首短小的絕句來說,其內(nèi)容已經(jīng)非常優(yōu)秀了。 結(jié)束語從文筆來比較,兩個人勢均力敵。從內(nèi)容來看,因為篇幅原因,張若虛更加豐富。相對來說,老街更喜歡楊廣的第一首絕句: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