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懷素,一定會想到此人的書法“以狂繼顛”,筆走龍蛇,奔放縱逸,好像這就是他的書法特征。但下面的草書,懷素寫得可是“勻穩(wěn)熟”,“出入規(guī)矩,絕狂怪之形”。 這就是懷素的《論書帖》。此帖為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藏。但這不是懷素真跡,多認為是后人摹本。 此帖鈐有“宣和”、“政和”、“紹興”、“秋壑圖書”、“內府圖書之印”、“項子京家珍藏”、“曠奄”、“乾隆”、“嘉慶”、“宣統(tǒng)御鑒之寶”等鑒藏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辨認一下。 此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元汴等人題跋。下為乾隆題跋: 元代張晏的題跋:藏真書多見五十幅,亦皆唐僧所臨,而罕有真跡一二,知書者謂此幅最老爛,因錦襲秘藏之。延枯元年十一月朔日,集賢學士榮祿大夫張晏珍玩。下鈴“張氏蓬山珍賞”朱文印。 趙孟頫題跋: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隨俗繳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延佑五年(1318)十月廿三日為彥清書。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浩兼修國史趙孟煩書。 下鈴“趙氏子昂”朱文印。 下面是項元汴跋文: 懷素《論書帖》 釋文: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今)名,后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fā),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說:如果把書法比作一座山,若山不高,地也就沒有靈氣;如果比作一潭泉水,若泉不深,水也就不夠清澈;如果書法不夠精道,也就沒有什么名氣。后來學書法的人足可深以為戒。我“藏真”(懷素字藏真)自得風濕惡疾幾近殘廢以來,已經(jīng)近四年了。近來承蒙天賜,病痛稍有減退?,F(xiàn)在有人說我的書法顛狂飄逸的程度,已超過了往年。我所書寫的顛形詭異的字,我自己也不知道從何處而來的,為此,自己常常不知所措。昨天謹奉看到《二謝》書帖,研究其中的學問得知,在書法史上像這樣的事,也是常有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