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一個人鼓鼓的眼袋,第一印象是脾濕氣虛,已知脾濕脈是否應該滑而力欠? 如果蒙上眼睛診到滑而力欠的脈,是否眼袋鼓鼓的?這里邊涉及一個過程,就是格物致知,知一點而解全局,所謂的見微知著。既然是知著,那么“知”就必須是正確的,經過反復驗證的道理。 眼袋是脾濕氣虛,脾濕氣虛不止眼袋增大。內中的過程,是反復分析過的。 有人說肝臟像月亮,起初我信了,后來我不信了,肝臟更像半個陰陽魚。 心里暗暗憎惡那個騙子。 又比如弦脈,曾遇到一個資格很老,聲名很重的中醫(yī)專家,可以稱為老師,甚至大師,曾經的膜拜,使我向往、遙望。這位老師的視頻,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對中醫(yī)振興有很大的功勞。 直到聽過他的一節(jié)課,我冷靜了。 他說在經歷的脈診中,大部分是弦脈,如果診脈時判斷不明確,處方簽書寫弦脈就不會錯……。那一刻我的心是冷的,我的劍是冷的。許久心情不能釋懷,胸口沉悶了很久。甚至對中醫(yī)失去了興趣,索性那時候認真的學了一段西醫(yī)。 我認為——出現弦脈,心臟收縮力會增加,人體外周阻力增加,尤其脅肋和肝經路線為甚。 橈動脈繃而稍緊、挺直、彈指。并且和體液疏布關系很大。有用的血液循環(huán)量增加,受周邊壓力影響,疏通受阻。弦脈按到底,脈中神氣如斷如失,回指彈指。 肝臟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它生長在靜脈血上升的要道。肝陽亢進則血壓容易高眩暈頭脹,肝氣郁滯則回流障礙,胸悶氣短。 肝主升發(fā),何為升發(fā)? 肝經受阻。升清厥陰之臟亢進,陰陽魚陽側增多,陽長陰消,升陽太過血壓不穩(wěn)或升高,甚至硬化腹水……此刻多余的陽氣為邪氣、濁氣。脈當弦而緊亢,有太過于上行之象,太過為病。 肝主降濁,何為降濁? 陰陽平衡時,陽氣上升,升為降之初,肝靜脈血液回流輸送心臟,心臟泵出后,輸送全身,過肝無阻力,則脈清。如果不及也為病。 好像地上的水經陽光照射而蒸發(fā),成為云,再成為雨,落下來成為水,就這樣循環(huán)不息。 沒有陽光,就沒有氤氳化生的過程,一片靜止沉沉寂寥之象。沒有生命,只有陰冷。 肝腹水的脈是怎樣的呢?肝腹水怎么治療呢? 那么肝腹水的脈,一定是弦而欲絕,生機減少,寂寂寥寥。肝體硬化,脈道中有“硬化”,一片死水,脈道中“陰寒少生機”。 治療以扶陽、利水、利尿、行氣、疏導為主。即使不能還生,至少可以減“痛”。 弦脈本為陽中陰。端直以長似琴弦。按之不移,挺然指下。 弦脈震卦春氣生,輕虛以滑肝意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瀕湖脈學)。 晦澀難懂佶屈聱牙。 分部解釋 “寸弦頭痛隔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span> “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span> “寸弦頭痛隔多痰”,寸部見弦脈,為肝氣上逆,容易出現頭痛,當然虛實都能見到,痰飲也有可能,痰飲為陰邪阻滯氣機,也可以出現寸脈弦。 “寒熱癥瘕察左關”,左關主肝膽,所以少陽不利、樞機不利出現寒熱往來,當然跟左關的弦脈有關。癥瘕就是身體里面長的那些包塊,這是氣血、痰邪凝滯在一起,搏擊而成,阻礙氣機,所以氣機不利也可以看到弦脈。 “關右胃寒心腹痛”,右關主脾胃,弦脈見到右關就等于在脾胃的位置上見到了肝脈。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木克土,說明你的脾胃受到克伐了。 如果你右關的弦脈很有力,這是肝氣橫逆,克伐脾土。弦而不實是土虛木乘,所以出現胃寒、心腹痛,現在好多人鬧胃病,其實中醫(yī)認為很多胃病是肝的問題,所以有中醫(yī)大夫見到胃痛,他不治胃,他去治肝,就能把胃病治好。 “尺中陰疝腳拘攣”,尺脈如果見到弦脈是下焦陽虛不運,或者是陰邪阻滯,會出現寒疝、拘攣、轉筋(就是抽筋)這些現象。 拋開這些死板的刻版內容,臨床中靈活運用才是關鍵。 肝失疏泄?氣機阻滯?痰飲內阻?氣機不暢?邪滯肝膽?說的太具有概念性了,一個證型無數變動,怎么說都有理,反正患者聽不懂。 我還知道脈弦而有力,如尋刀刃,多半是危象。 見到弦脈要有條件反射的大腦運動: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硬化、肝硬化、疼痛類、癲癇、腦病、急腹癥、腫瘤、內臟炎性病變等。 臨床中,重要的不是弦脈,是因弦而兼并的脈——兼脈(前文有浮脈兼脈敘述) 弦細脈:這個脈很多見,很復雜。 傷寒、膽囊炎、甲亢、高血壓、胃痛、胃癌、胃潰瘍、十二指腸、精神異常、肝脾不和等等。有資料顯示瘧疾、黑熱病、白血病、腎上腺疾病、肝炎、內分泌疾病等等,都會出現弦細脈。 弦濁脈:脈道見弦而濁必是高血壓、高血脂。 弦洪脈:高血壓中可見,各類型感染可見。 弦緩脈:高血壓中可見,胃腸病等寒癥多見。關節(jié)病也可見。 弦數脈:少腹疼痛、疝氣、先兆流產、肝炎發(fā)熱、如小柴胡湯證亦見。 弦脈無論肥瘦黑白,年老年幼,婦孺壯漢,皆可見,但弦之形體可見否? 知者自知,明者自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跋:兩幅圖均是西湖美景,2019年4月3日攝。 以后將不定期發(fā)些醫(yī)學類文章,當然也會穿插其他各類型文章,以滿足不同胃口的讀者。
|
|
來自: 老鬼哇事 > 《中醫(yī)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