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為王安石三十歲時所作?;实v二年(公元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此時正值壯年的詩人,抱負不凡,豪情滿懷,凌云壯志,似乎覺得天地萬物都可盡收眼底。正好借此詩一抒胸臆,表達寬闊的情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此時詩人在飛來峰上,早已立志要改革,讓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也深知這樣做會觸怒守舊派,會得到奸佞小人的瘋狂報復(fù),但他不怕,“不怕浮云遮望眼”,浮云就好比是奸邪小人,因為他就站在“最高處”,他這份“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是那些小人永遠達不到的。 首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風(fēng)景畫。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東升,古代八尺為一尋,千尋塔便是極言塔高。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王安石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一個比較進步的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xiàn)實的雄心壯志,望有一天可以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lián)想到雞鳴日出時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梢娫娙水?dāng)時也是壯志凌云,胸懷大志,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此句“無畏浮云遮望遠,只緣身在此山中”,寫詩人登山后的景物?!安晃贰倍肿骶Z,氣勢奪人。這句詩看上去很淺,實際上用到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的心受到蒙蔽,故而“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目也”,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時期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執(zhí)行新法。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中流露出來了。 歷史上沒有比王安石更孤獨的了,他一生腳踏實地,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一直干到宰執(zhí)。他臨危受命,以激進的國家主義與理想,對帝國進行了一次改革,卻最終無法打破歷史的閉環(huán)。王安石日積月累的游歷經(jīng)驗,是他了解到宋初制度的弊端,導(dǎo)致了現(xiàn)在國家積貧積困,百姓也困苦不堪。他主張“發(fā)富民之藏”以救“貧民”,之后進京,他上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變法主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