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5病毒感染是指病毒通過多種途徑侵入機體,并在易感的宿主細胞中增殖的過程。多數(shù)病毒感染呈急性和自限性病程,感染后機體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臨床治療僅需對癥處理;少數(shù)病毒感染呈持久性感染,機體不能通過自身的免疫機制把病毒完全清除出體外,需要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本文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jié)常見的抗病毒藥物,幫助讀者對此類藥物進行識記。 1.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藥物思維導圖 目前國際上應用的抗 HIV 藥物有 6 類,分為核苷類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NRTIs)、非核苷類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NNRTIs)、蛋白酶抑制劑(PIs)、整合酶抑制劑、融合抑制劑(FIs)、輔助受體 CCR5 抑制劑。 我國應用的藥物有 NRTIs、NNRTIs、PIs 3 類,這些抗 HIV 藥物主要通過抑制逆轉(zhuǎn)錄酶或 HIV 蛋白酶發(fā)揮作用(具體藥物見圖 1)。 圖1(點擊可放大) 2.抗流感病毒藥物 由于流感病毒主要引起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臨床常伴有明顯全身感染表現(xiàn),嚴重時可引起全身性損傷,因此,一般治療原則為積極對癥治療的同時,盡早進行抗病毒治療。 抗流感病毒治療應在出現(xiàn)流感癥狀 48 小時內(nèi)給藥,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檢測結(jié)果,即可開始抗病毒治療。當前,流感病毒對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耐藥嚴重,早期推薦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抗病毒治療;治療無效時可選擇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等其他藥物(具體藥物見圖2)。 圖2(點擊可放大) 3.抗皰疹病毒藥物 皰疹感染是指機體潛伏的皰疹病毒在多種因素誘導下激活,病毒沿感覺神經(jīng)軸索下行到達神經(jīng)所致支配的皮膚內(nèi)增殖,并在皮膚上沿著感覺神經(jīng)通路發(fā)生串聯(lián)的水皰疹,多發(fā)生在腰部和面部,有劇痛。 目前認為核苷類藥物是抗單純皰疹病毒最有效的藥物,可口服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皮損處可外用阿昔洛韋軟膏、噴昔洛韋乳膏等(具體藥物見圖3)。 圖3(點擊可放大) 4.抗肝炎病毒藥物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型,乙型(HBV)、丙型(HCV)、和丁型(HDV)在急性感染后多數(shù)會轉(zhuǎn)為慢性。 目前,抗肝炎病毒藥物主要是針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且不能徹底治愈,因此,此類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病毒而無根治作用(具體藥物見圖4)。 圖4(點擊可放大) 參考文獻: [1] 吳永佩等, 臨床藥物治療學-感染性疾病. 2017,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 D.N.G.I.等, 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 2017, 北京: 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