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哪個電視節(jié)目,是你看了十幾年的? 其實,別說看十幾年了,除了《新聞聯(lián)播》這種固定新聞類節(jié)目外,能播出十幾年的都不多見。 書單君第一個想起來的,是《魯豫有約》。有料,有細節(jié),作為媒體人,我想不起有多少次在查資料時翻看它。 別的訪談類節(jié)目停播的停播,換人的換人,只有魯豫一直在。 哪怕有人黑她“情商低”,可從2002年開播至今的18年里,魯豫錄了3000多期節(jié)目,讓10000多人講出了他們的故事。 有人說,放眼中國廣播電視發(fā)展史,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節(jié)目,鳳毛麟角,魯豫做出《魯豫有約》,運氣真是好。 然而,書單君想說:一個人的成功,從來都是有跡可循的,與其說是命運的饋贈,倒不如說是努力與時間的報償。 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關于魯豫的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18年,從來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容易。 1993年,中央電視臺到傳媒大學挑選主持人,現(xiàn)場烏壓壓一片。 所有同學都面完了,魯豫最后一個進場,從面試官的表情看出,前面的人沒有驚喜。 當時主持面試的是央視導演張曉海。魯豫對他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中央臺文藝部最有潛質的年輕導演之一。她記得文藝部還有兩個大胡子導演,于是拿著麥克風看著張導的胡子說:“我就訪你了?!?/p> 張導點了點頭:“行?!?/p> “為什么文藝部的導演都留大胡子?你、趙安、張子揚?!?/p> 張導愣了一下,還沒回過神,魯豫緊接著又拋出一問: “你們3個人是中央臺最年輕有為的導演,你們之間的競爭厲害嗎?” 張導又愣了。 后來,張曉海多次提到魯豫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逼得他無處躲藏。 這次面試,讓魯豫入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行當。 那一年,她23歲。 剛進中央臺,她主持《藝苑風景線》,第二年就獲得了“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jié)目主持人”稱號。 后來,她從央視離職,加入鳳凰衛(wèi)視,但還是做的文藝類節(jié)目。 真正迎來自己的事業(yè)轉折機遇,是在1998年。 某天早晨,鳳凰衛(wèi)視的老板劉長樂問魯豫,要不要考慮來做一檔叫《鳳凰早班車》的晨間新聞節(jié)目? 這對此前沒怎么做過新聞節(jié)目主持的魯豫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zhàn)。而且,做晨間新聞,主播要提前瀏覽各大媒體,篩選出播報的要聞,那就意味著必須每天凌晨四點就上班。 魯豫沒過多糾結,第二天就答復老板:我做。 從此,魯豫每天都擁抱凌晨四點的香港??粗茸约涸绲降耐?,她的內心就會很緊張。因為她怕自己稍微慢一點,就會被別人替代。 在鳳凰衛(wèi)視期間,魯豫開創(chuàng)了主持人“說新聞”的先河。那時她每天晚上七點睡覺,凌晨四點上班。這種高壓工作,對人是巨大的消耗。身體不適、生病是常有的事,但她不曾請假。 有人問她:你這樣難受嗎? 魯豫開玩笑回答:除了頭疼,心慌,胸悶、四肢發(fā)沉,渾身哪都不舒服以外,也沒有特別難受的地方。 走出舒適區(qū),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榮耀加冕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凌晨四點。 《鳳凰早班車》可以說讓魯豫實現(xiàn)了風格轉型,但真正讓她家喻戶曉的,是《魯豫有約》。 2002年,中國電視媒體集中進入爆發(fā)年代,魯豫看到了采訪節(jié)目的契機,于是開始著手搭建屬于自己的節(jié)目,《魯豫有約》應運而生。 不同與其它訪談節(jié)目的照本宣科,她用鮮明的觀點和態(tài)度,將人物訪談做得風生水起。因為內容極其“時髦”,一到播出日,很多觀眾都守在電視機前眼巴巴地等著。 2015年,《我是演說家》全國亞軍陳秋實在節(jié)目中對魯豫說: “魯豫是這個國家,把談話節(jié)目做到極致的一個人。有人說過,你是東方的奧普拉,一周五期,全年無休。你用小身板扛了13年,我敬你是條漢子!” 為了把節(jié)目做到極致,魯豫一直在采訪上做調整和增量,除了將嘉賓請到演播室內,她還跟著嘉賓去到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盡可能融入,讓節(jié)目效果更鮮活。 除了努力追求真實,魯豫在采訪細節(jié)上的把控也很到位。 有次去樸樹家采訪,聽說對方有午休習慣,她便耐心等他醒來才開始訪談。 樸樹不愛在公眾前拋頭露面,平時話也不多??墒窃隰斣ツ谴尾稍L中,他卻打開了話匣子。 “我不怕老,老不可怕,我怕失去勇氣?!?/p> “我覺得我沒那么好,也沒那么糟?!?/p> “我曾享受過名利帶來的成就感,發(fā)自內心的,有那個滿足感,但很短暫。” 當樸樹談及自己郁郁不得志,感覺自己被遺忘的那段日子時,魯豫卻告訴他:“沒有人把你忘掉,是你不帶我們玩兒?!?/p> 她能迅速接住嘉賓的情緒,也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控制場面。 這些年,魯豫一直用心聆聽,和嘉賓之間真誠溝通,設身處地走進嘉賓的內心,與他們共情。 這也是很多名人都能在她面前卸下防備的原因。 都說董明珠脾氣大,可是在魯豫面前她卻愿意送上一個親昵的擁抱。聊得起勁時,還對她說:自己的裙子是100塊錢買的,很多衣服都是打一折時才舍得買。 徐靜蕾聊“凍卵”時,會主動和她說起,男友黃立行的老爸感嘆過:“我的孫子就這么被你們在冰箱里凍著?!?/p> 劉翔從未在參加電視節(jié)目時提及退賽,以及閃婚閃離的事,但在魯豫面前,他更愿意坦誠,甚至說出那句:“我能放過自己,別人不會放過自己,這都是每個人的命,我的命?!?/p> 商界大佬王健林更是對魯豫直言不諱:定個小目標,先賺一個億。 在魯豫面前,他們不是企業(yè)家、明星、奧運健兒。而是一個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讓長時間戴著面具生活的人,講出心里話,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魯豫做到了。 網上有一些關于對魯豫采訪的質疑,說她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主持人,老是問嘉賓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問題:“你小時候你爸打你嗎?”“真的嗎?”“我不信”,經常把氣氛搞得有些尷尬。 我覺得,挑人毛病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質疑不足以抹殺一個認真的主持人,她所付出過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過的高光時刻。 看過那么多期節(jié)目,我發(fā)現(xiàn)魯豫的主持風格就像是老友聊天一樣,她習慣為嘉賓營造一個輕松的訪談氛圍,在這個氛圍下和嘉賓一起卸下防備,互吐心聲。 當年與《魯豫有約》差不多同時開播的訪談節(jié)目不少,陸陸續(xù)續(xù)幾乎都停播了,而魯豫卻越戰(zhàn)越勇。 2002年至今,她已采訪過10000多名嘉賓,錄了3000多期節(jié)目,不僅觀眾愛看,還生生把《魯豫有約》做成了媒體寫人物選題的重要資料庫。 在這18年里,魯豫只有一次因為生病沒堅持住,其余采訪每期不缺席。 工作人員說:魯豫能量超強,好像不充電,隨時都能進入工作狀態(tài)。 而且每次和魯豫開會,編導們都特別緊張,因為她總是能從你精心整理過的幾十頁資料中,再挑出一些她質疑的信息,并刨根問底。 因為在她看來,真人秀訪談只能“真人”,不能“秀”。 有一次,在她和嘉賓已經見過面的情況下,因為沒抓拍到寒暄的鏡頭,編導建議魯豫重新敲一下嘉賓的房門,補拍一個畫面。魯豫直接拒絕,認為帶有表演成分的鏡頭太假。 二十多年的采訪經驗,她一直對嘉賓保持著真誠溫暖的態(tài)度,沒有變成一個滿是套路冰冷的提問機器。 記得有期節(jié)目,魯豫采訪霍建華,一向沉默寡言的“老干部”,卻在節(jié)目中大方談起了林心如和女兒。 情到深處,霍建華說,他終于有一樣東西是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了,那就是孩子。 話一說出口,魯豫的眼淚就忍不住流了出來:“你把我都說的想要孩子了?!?/strong> 在大家眼中,魯豫一直是個知性女子,甚至經常不合時宜地笑,所以突如其來的落淚,讓很多觀眾也被感染觸動了。 陳建斌曾這么評價魯豫: 我和《魯豫有約》很有緣分,我生命中很多個重要時刻——從《喬家大院》到我和妻子相識再到后來拍攝電視劇《三國》——都會以嘉賓的身份做客《魯豫有約》,與陳魯豫做特別深度的交流。 在面對一個主持人,特別是一個好的主持人的時候,會說出很多平時你沒有機會傾訴的話,很可能在節(jié)目錄制過程中突然間你就失控了、失態(tài)了,你會哭、會流眼淚,但是我認為這不是秀,而是真情流露,你會表露出很多連自己都想不到的情感。 羅永浩上過《魯豫有約》后說: 錄了那么多期節(jié)目,只有魯豫這次全程沒有讓人感到一絲尷尬。總有個別的人能夠超越環(huán)境的種種限制和約束,表現(xiàn)得如魚得水,并以體面的方式。 魯豫則這樣表達自己對自己節(jié)目的理解: 采訪不是一錘子買賣,對于大眾來說這是一檔節(jié)目,但對于嘉賓來說,這是TA的人生。我請嘉賓來不能為了博眼球而不計后果的消費對方,我希望給彼此留余地,留分寸。 我是一個一直找平衡的人,我怎么樣盡可能的讓觀眾基本的滿意,但同時又別讓嘉賓過后受到傷害,影響TA的人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二十年的歲月輪轉,魯豫不再像是一個主持人,更像是一個能讓人敞開心扉的老朋友。 待人真誠、不做作、控場能力強、溫情,因為節(jié)目,魯豫收獲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也得到了觀眾和嘉賓的尊重。 在鳳凰衛(wèi)視20周年的慶祝活動上,她說,這個世界變幻莫測,但無論怎么改變,總有些東西是我們一定要堅守的。 不那么順利的采訪當然也有。比如,在采訪一位美國奧斯卡影后時,魯豫就曾中途離場。 原因是,原本約好1小時的采訪時間,節(jié)目團隊飛往上海后,卻被告知對方因為個人原因,只能給15分鐘,并且要嚴格按他們給的提綱訪問,一字都不能改。 魯豫原本是拒絕的,在編導多次溝通下,她答應了。 那天現(xiàn)場,魯豫先問了影后兩個提綱上的問題,接著就開始問一些作品相關的問題,結果被對方經紀人出面阻止,魯豫說:OK我不訪了。然后起身走人。 她說:作為一家媒體,怎能讓別人來控制你?尤其是在中國的主場控制中國媒體? 她不可能接受。魯豫在意的,是自己作為媒體人是否有被公平對待。 她跟編導強調自己的底線:如果他們對待所有媒體都用一樣的標準,那我就認了。但如果因為是中國媒體就區(qū)別對待,那就算了,否則我們也太沒骨氣了。 這一路走來,《魯豫有約》沒有為適應市場而嘩眾取寵,降低自己的“姿態(tài)”。反而是一直堅守創(chuàng)辦節(jié)目以來的精神追求。 如今49歲的魯豫,早已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卻依然在堅持一件事情,把節(jié)目做到極致。 曾有記者問魯豫:節(jié)目做了十幾年,你采訪過無數(shù)人,最讓你感動的點是什么? 她回答:就是覺得“一切都會過去”—— 因為我采訪過的每一個人,哪怕最成功的人,他也曾經有過失意到你會覺得幾乎人生已經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個時刻。但當他們在我面前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都能夠過去,那么你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好的壞的都會過去,這樣我對我的人生至少是有些底氣的。當我不好的時候,我覺得,也會否極泰來! 正如她所說:生活是你的,不是給別人看的行為藝術。 沒有完美的主持人,魯豫也有她的短板。 但如果她被觀眾喜愛,我想大概是因為—— 她是優(yōu)秀獨立女性的代表,堅守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全情投入到事業(yè)和生活中。 在人生這條路上,她不卑不亢、步履不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