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困惑父母的一些兒童現(xiàn)象。 大毛、小木、旦旦是三位好朋友,有一天他們跟父母去爬山,但是由于出門時間不同而沒能同行。這座山不僅風景優(yōu)美,山上動物的分布也很有規(guī)律。山腳是成群的鴨子撲騰嬉戲,山腰是一堆堆的山羊擁簇吃草,山頂上是一撥撥的大雁在棲息。大毛跟隨父母從山腳一直爬到山頂,依次看到了鴨子、山羊和大雁,最后盡興回家;小木和爸媽爬到山腰,看到了鴨子和山羊,但在山腰就因為過于疲倦而沿途返回了;旦旦最遺憾,他和爸媽只來到山腳,看到了成群的鴨子就回家了。 回到家后,有人問旦旦:“你在山上看到什么?”旦旦說:“鴨子?!?/p> 這個人又問旦旦:“大毛爬到了山頂,他在山上看到什么?”旦旦仍舊說:“鴨子?!?/p> 最后這個人又問:“小木爬到了山腰,他在山上看到什么?”旦旦還是說:“鴨子?!?/p> 當別人說“不對”時,旦旦滿臉困惑。 ![]() 這便是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所說的幼兒“自我中心現(xiàn)象”。在6,7歲前的孩子身上尤其常見,是幼兒認知發(fā)展的典型特征。皮亞杰還因此做了經(jīng)典的三山實驗。在一張桌子上,實驗人員擺了三座大小不一的山,一個孩子在A的位置,其余三個位置是B,C,D三個娃娃。實驗人員從A,B,C,D四個方位拍攝了4張相片,分別是A相片、B相片、C相片和D相片,每個方位拍攝出的情景是不同的。最后實驗人員讓這個孩子挑選自己所在方位的圖片,孩子能準確地挑出A相片,接著實驗者又讓這個孩子替B,C,D娃娃挑選出他們各自方位的圖片,結(jié)果孩子挑出的圖片也是A相片。 結(jié)論是,年幼的孩子缺乏觀點采擇能力,不能從別人的立場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這些場景,父母們一定不會陌生: “鴕鳥式捉迷藏”現(xiàn)象 ![]() 孩子們在玩捉迷藏游戲時,常常能讓大人們笑得淚奔,例如孩子可能會用被子只蓋住頭部,露出身子和屁股;例如孩子把上身藏進衣柜里,下身和腳丫露在衣柜外面;有些孩子更絕,把一個玩具桶套在頭上站在客廳中間讓人尋找…… 另外,在孩子們捉迷藏時,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大人第一次在某個地方找到他,他在第二第三次……也是藏在同一個地方,他們的想法是——“我看不見你,你一定也看不見我”,他們非常缺乏從別人的角度思考的能力。 “月亮跟著我走”現(xiàn)象 ![]() 一位小女孩晚上和媽媽在小花園散步,走著走著,小女孩突然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月亮喜歡我,我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p> 媽媽說:“不對,月亮不會跟著人走,你的想法是錯誤的?!?/p> 小女孩困惑。 母女倆繼續(xù)走,小女孩一邊走一邊抬頭看著月亮:“媽媽,月亮真的會跟著我走。你看,我從橘子樹拐到了假山,它也跟著我從橘子樹拐到假山了……” “我看到車,司機就看見我”現(xiàn)象 ![]() 幾個調(diào)皮的孩子,企圖在紅燈時車輛稀少的瞬間快速穿過馬路,他們要快點到馬路對面的小操場玩耍。 剛走到馬路中間,不遠處一輛汽車快速駛來,這群孩子沒加快速度,仍然以正常速度在走著。結(jié)果車輛差點撞上這些孩子,司機臨時緊急剎車才避免車禍。最后,司機歇斯底里從車里跑出來,把這群孩子趕到路邊,還批評這些孩子“不要命”。 其中有個小男孩用怯怯的語氣大聲說:“你看見我們了,為什么不開得慢一點!” 司機很冒火:“你怎么知道我看見你們了?” 還處在“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這些孩子,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看見汽車,司機也就看見了我們”。 “我知道糖果盒里是蠟筆,別人也肯定知道”現(xiàn)象 ![]() 一爸爸給兒子麥麥拿來一個糖果盒,問麥麥“糖果盒子里是什么”,麥麥說“是糖果”,結(jié)果爸爸打開時,麥麥才發(fā)現(xiàn)沒有糖果,只有蠟筆。 接著爸爸又問:“如果我拿這個糖果盒到你的好朋友豆豆面前,你覺得豆豆會說糖果盒里面是什么?” 麥麥說:“蠟筆”。 爸爸說:“他一開始不知道呀?!?/p> 麥麥說:“他就是知道,里面就是有蠟筆啊?!丙滬満軋猿?。 從大人的角度,小孩子一開始都會被糖果盒的外表欺騙,但對處于“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孩子來說,事實只有一個。 受皮亞杰三山實驗的啟發(fā),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心理學家Heinz Wimmer和同事后來專門做了一個“巧克力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孩子,年齡跨度從3歲到9歲。接著研究人員給這群孩子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叫Maxi的小男孩,很喜歡吃巧克力。有一天,媽媽買了一些巧克力回家做蛋糕,媽媽還沒開始做蛋糕前,Maxi拿了一根巧克力吃,并且看見媽媽把巧克力放在了一個藍色的櫥柜里后,Maxi就出門找其他小朋友玩耍了。媽媽開始做蛋糕,但做完后巧克力還有剩余,媽媽便把剩余的巧克力放進了一個綠色的櫥柜里。 講完故事后,研究人員問孩子:“Maxi玩耍完回家后,會到哪里尋找巧克力吃?” 結(jié)果3,4歲內(nèi)的孩子都回答是“綠色的櫥柜”,而年齡稍大的8,9歲孩子,都回答是“藍色的櫥柜”。“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孩子,他們不能理解“Maxi不知道巧克力被放到了綠色櫥柜里”,“我知道的,別人也知道”,他們還不能把自己置身于Maxi的角度看待事物。 ![]() “自我中心”的思維階段,常常被認為是6,7歲內(nèi)孩子特有的思維現(xiàn)象,但后來,也有人觀察到,那些從小到大父母陪伴時間較少的孩子,他們認知的發(fā)展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時間,他們的自我中心現(xiàn)象的持續(xù)時間會更長;那些父母陪伴充分的孩子,“自我中心”現(xiàn)象可能會稍短一些。 但無論怎樣,孩子“自我中心”現(xiàn)象是幼兒們的普遍表現(xiàn),這一認知特征,決定了年幼的孩子常常難以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因此也不容易理解父母所說的一些觀點。所以無數(shù)父母常常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就像“對牛彈琴”,孩子屢教不改、把爸媽的話當耳邊風……也就容易理解多了。 下面這個笑話足以點出精髓: 一熊娃跟隨媽媽到超市購物,熊娃看中了一只玩具機器人,欣喜若狂,央求媽媽買。媽媽苦口婆心地勸說,從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到理財意識的建立,再到孩子的自律品格……媽媽各種理由和道理都講完了。 最后孩子悠悠說了一句話:“媽媽你為什么見不得我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