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消除痰涎,減輕或制止咳喘的藥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藥;以止咳化痰平喘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稱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氣喘與痰涎在病機(jī)上常有密切關(guān)系,咳喘多挾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臨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藥常相互配伍使用。 按止咳化痰平喘藥的不同性能,分為溫化寒痰、清化熱痰及止咳平喘藥三類。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的方劑。 苓甘五味姜辛湯 | 【組成】
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干姜三兩(9g),細(xì)辛三兩(5g),五味子半升(5g)。 【主治】
寒飲咳嗽??忍盗慷啵逑∩?,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注意事項(xiàng)】 因本方藥力較峻,凡中氣不足,脾腎陽(yáng)虛、孕婦等,皆應(yīng)慎用。 |
清氣化痰丸 | 【組成】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shí)麩炒、黃芩酒炒、瓜蔞仁去油、茯苓各一兩(各30g),膽南星、制半夏各一兩半(各45g)、姜汁為丸。 【主治】
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用法】
姜汁為丸。每服6,溫開水送下(現(xiàn)代用法 :以上8味,除瓜蔞仁霜外,其余黃芩等7味藥粉碎成細(xì)粉,與瓜蔞仁霜混勻,過(guò)篩.另取生姜1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兒酌減;亦可作湯劑,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柴胡達(dá)原飲 | 【組成】
柴胡、生枳殼、川樸、青皮、黃芩各5克,桔梗3克,草果2克,檳榔6克,荷葉梗5克,炙甘草2克。 【主治】
痰濕阻于膜原。證見(jiàn)胸膈痞滿,心煩懊惱,頭眩口膩,咳痰不爽,間日發(fā)瘧,舌苔厚如積粉,捫之糙澀,脈弦滑。 【用法】
水煎服。 |
定喘湯 | 【組成】
白果10克、麻黃6克、蘇子12克、甘草3克、款冬花10克、杏仁6克、桑白皮10克、黃芩6克、半夏10克。 【主治】
哮喘證??却刀?,痰稠色黃,胸悶氣促,喉中哮鳴;或有表證,苔黃,脈滑數(shù)。 【用法】
水煎服。 |
止嗽散 | 【組成】
桔梗(炒)、荊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陳皮(去白)500克。 【主治】
風(fēng)邪犯肺??人匝拾W,或微有惡寒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用法】
上七味為末,做成散劑。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湯劑時(shí),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劑比例酌情增減。 |
二陳湯 | 本方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溫而燥,最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止嘔,變主藥;輔以橘紅理氣,燥濕化痰,使氣順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使?jié)駸o(wú)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和中,理氣化痰之功。方中橘紅、半夏以陳久者良,故有“二陳”之名。 【組成】
半夏、橘紅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主治】
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困倦,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rùn),脈滑。 【用法】
水煎服。 |
貝母瓜蔞散 | 【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4.5g),瓜蔞一錢(3g),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各2.5g)。 【主治】
燥痰咳嗽??人詥芗保┨挡凰?,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用法】
水煎服。 【運(yùn)用】 本方可用于肺結(jié)核、肺炎等屬燥痰證者。 【注意事項(xiàng)】 對(duì)于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則非所宜。 |
桑杏湯 | 【組成】
桑葉6克、杏仁9克、沙參12克、象貝母6克、香豉6克、梔皮6克、梨皮6克。 【主治】
外感溫燥,邪在肺衛(wèi)。身不甚熱,干咳無(wú)痰,咽干口渴,右脈數(shù)大。 【用法】
水煎服。 【運(yùn)用】 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沒(méi)期之干咳無(wú)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