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人出過地球,也有所謂的九星連珠、七星連珠的說法。但這顯然不是我們當前概念的九星連珠、七星連珠。 1、當前概念的“九星連珠”“連”亦可寫作“聯(lián)”。 人們將地球公轉(zhuǎn)路線定義為“黃道”,由黃道構(gòu)成的平面叫做“黃道面”。 太陽系各大成員雖然不完全都處在黃道面上,但大家的軌道傾角差異不是太大,整體而言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平面之上。 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公轉(zhuǎn)周期不完全一致,但總有這么一天,會有三顆或三顆以上行星所處的位置,剛好可以連成一條直線,此時我們就稱之為“X星連珠”,或統(tǒng)稱為“行星連珠”。 在冥王星被降級之前的80多年時間里,大家都知道太陽系一共有九大行星。因而,當這九顆行星的位置剛好在一條直線上時,就是所謂的“九星連珠”。同理,有“八星連珠”、“七星連珠”、“六星連珠”等。 冥王星被降級之后,“九星連珠”的說法肯定不會再頻繁提及。但降級不降級,冥王星還在那,作為難得一見的“九星連珠”現(xiàn)象依然會存在。 顯然,連珠的行星個數(shù)越少,要求的直線平直度越低,出現(xiàn)的頻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最近一次的行星連珠,是發(fā)生在2000年5月20日的七星連珠。七星連珠平均每30年出現(xiàn)一次,而九星連珠的周期間隔要達到6,000年。 古人的“九星連珠”概念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自古以來人們都沒有停止過對星象的觀測和研究,像英國的巨石陣,我國的日晷等。古人觀測星象,一則是為了更好的計時勞作,二則也是基于星斗崇拜,從而產(chǎn)生觀星象、占星術(shù)的精神寄托。 人們在觀測星象時,將肉眼可見的星星(包括恒星和行星)亮度分為1~6共六個等級,數(shù)值越低亮度越高,這個概念叫“視星等”。 天王星的視星等為5.8,肉眼幾乎很難看的見。而海王星、冥王星的視星等都在6以上,也就是說肉眼不可見。很顯然,古人在缺乏高科技宇宙探測設(shè)備的情況下,不可能知道太陽系有幾大行星。因而,古人說的“七星連珠”、“九星連珠”肯定不是當前概念的“行星連珠”。 在我國《甘石星經(jīng)》、《史記》、《晉書》等大量文獻都有關(guān)于“北斗七星”記載。古人將北斗七星連線,形成一個舀酒的斗勺。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jié)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xiàn)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jù)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jié):柄指東為春;柄指南為夏;柄指西為秋;柄指北為冬。因而也就有了“七星連珠”的說法。 而在《黃老經(jīng)》、《洛書》等更早的文獻中,還有北斗九星的描述。北斗九星是在原七星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左)輔星和(右)弼星。這些先秦時期的內(nèi)容,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北斗九星觀點認為,九星中“七現(xiàn)二隱”,對應(yīng)人的“九竅”。一般人們知道的是七竅,而對于“二隱”則是尿道和肛門。北斗九星在民間信仰中有很高的權(quán)重,“九竅不暢”,人基本就那啥了。 由于缺乏細節(jié)描述,現(xiàn)今人們無法確定輔/弼二星具體是哪兩顆星,有可能遠古時期星系位置與當今有一定的不同,亦或者完全是假想的兩顆。至于九星連珠,可能就是坊間關(guān)于北斗九星的一些信仰說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