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為最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xiàn)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者影響生活質量。 痛經分為原發(fā)性痛經和繼發(fā)性痛經兩類。原發(fā)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繼發(fā)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經。本次課程為大家分享原發(fā)性痛經的相關治療。 對于經期劇烈腹痛患者,可予口服:散利痛、布洛芬等,乙酰苯胺類或者解熱鎮(zhèn)痛類藥物。值得一提的是藥效迅速的“神藥”,吲哚美辛栓劑,藥效顯著,立竿見影,且價格便宜。這幾類藥物共同特點是止痛效果確切,但有“治標不治本”的共同特點。 中成藥治療痛經具有標本兼治的功效。臨床選藥當分清虛實寒熱,根據(jù)辨證結果選擇相應中成藥,并選擇最佳服藥時機以提高臨床療效。 痛經辨治原則 分清虛實寒熱:痛經以“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為主要病機,根據(jù)疼痛發(fā)作的時間、性質、疼痛的程度,結合全身表現(xiàn),當有虛、實、寒、熱之不同。 實性痛經:疼痛多發(fā)生在經前或月經初期,疼痛可表現(xiàn)為刺痛、絞 痛、脹痛,拒按,經血排出后痛減等。 虛性痛經:疼痛多發(fā)生于月經將凈或經后,疼痛可表現(xiàn)為隱痛、 墜痛、喜揉喜按等。 但臨床不可一概以“喜按屬虛、 拒按屬實”, “得暖痛減屬寒,痛反加劇者多屬熱” 定論。 臨床痛經屬寒、屬實者多見。用藥時機選擇,也需分清實虛。 實證:辨證選藥以經期緩解疼痛為主。 常見類型: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氣血兩虧型。 氣滯血瘀型 辨證要點: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或刺痛,月經量或多或少,經行不暢,色黯有血塊,血塊下痛減,可伴乳脅脹痛,胸悶不舒,舌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疏肝行氣、化瘀止痛 。 常用中成藥: 1、元胡止痛片(膠囊/滴丸) 功效:理氣、活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胃痛、脅痛、頭痛及痛經。 2、復方益母片(口服液/顆粒/膏) 功效:活血行氣,化瘀止痛。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月 經量少、錯后、血色紫黯成塊。 3、舒爾經顆粒(膠囊/片) 功效:疏肝活血,調經止痛。 主治:痛經、月經量少、后錯屬氣滯血瘀證者。 亦可選擇婦女痛經丸、痛經口服液、痛經靈顆粒、痛經寧片(顆粒)、康媛顆粒、丹七片、五靈止痛膠囊、八味痛經膠囊等。 寒凝血瘀型 辨證要點:經前或月經初期小腹冷痛或絞痛,痛甚面色青白,得熱則減;可伴月經推后,量少,色黯有血塊或經色淡黯,肢冷畏寒, 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藥: 1、田七痛經膠囊(散) 功效:通調氣血, 止痛調經。 主治:用于經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經失調。 2、艾附暖宮丸 功效:理氣補血,暖宮調經。 主治:本品用于子 宮虛寒, 月經量少、 后錯、 經期腹痛, 腰酸帶下。 3、少腹逐瘀顆粒(丸) 功效:活血逐瘀,祛寒止痛。 主治:用于 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經不調,小腹脹痛,腰痛,白帶。 亦可選擇經舒膠囊、溫經顆粒(丸)、宮月舒膠囊、痛 經片(丸/膠囊)等。 氣血虛弱型 辨證要點:月經期或經后小 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質稀;面色 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無力。 治法: 益氣養(yǎng)血、調經止痛。 常用中成藥: 1、調經止痛片(膠囊) 功效:益氣活血, 調經止痛。 主治:用于月經后錯,量少,經期腹痛。 2、婦康片 功效:補氣,養(yǎng)血,調經。 主治:用于疲乏無力,心慌氣短, 行經腹痛,經血不暢。 3、婦康寧片 功效:調經養(yǎng)血,理氣 止痛。 主治:用于氣血兩虧,經期腹痛。 亦可選擇八珍顆粒、四物合劑、婦科調經顆粒(片)、當歸片、婦科白鳳口服液、養(yǎng)血當歸糖漿、八珍鹿胎顆粒、婦科十味片等。 用藥注意事項: · 用藥時間應在行經前3 ~7天即開始; · 服藥期間應注意忌食生冷食物,不宜淋雨涉水,避免情緒過度緊張等,否則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痛經; · 育齡期有生育要求的痛經患者,經前黃體期服藥需先排除妊娠可能。 另外,亦可選用含有中藥成分的穴位敷貼(氣海、關元穴等)或者艾灸等中醫(yī)外治的方法以增強調經止痛之功。注意有下腹部皮膚破損者及皮膚過敏者忌用。 虛證痛經者,體虛不足,常伴月經周期延后、經量過少,除經前 3~7天開始服藥外,亦應注意經后補益氣血。 |
|
來自: 秋霜了無痕 > 《臨床疾病診治 治法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