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人的跑姿多少都有些不同,但很多非專業(yè)的跑步者的跑姿尤其特別,仿佛“坐著跑”,整個人看起來特別笨重,重心往后壓,就像坐在了自己的腰上。 為什么有些人會“坐著跑”呢? 原因很簡單啊,其中之一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在跑步時如何送髖! 跑步過程中完全用大腿力量來帶動身體向前跑,不懂得用髖關節(jié)發(fā)力,就會顯得特別笨重,容易越跑越傷,沖PB更是無望。 事實上,會不會“送髖”,是衡量一個跑者是不是高手的關鍵! 跑步這項運動,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大腿發(fā)力帶動小腿,再掌握呼吸技巧就可以。但是,高手跑步并不都用腿跑,他們還會使用送髖!送髖做得好,不僅跑得快,還能減少傷病。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門“黃金技術”! 髖關節(jié)是連接軀干與下肢的唯一關節(jié),支撐著人體上半身,又主導下肢活動,在身體中部,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在跑步時,下肢擺腿就可以理解為以髖關節(jié)為中心,下肢完成抬腿邁步和蹬地后擺動作。 要找到髖關節(jié),其實也不難。站立位,把手掌覆蓋在一側腹股溝的位置,然后同側腿屈膝上抬,也就是把大腿骨向上抬,覆蓋在腹股溝上的手掌,就能夠明顯感覺到大腿骨在上下運動,而骨盆是不動的。那個連接點就是髖關節(jié)的位置。 髖關節(jié)能完成的動作有很多,與它有關聯(lián)的肌肉群也不在少數(shù),比如臀大肌、臀小肌、髂腰肌、恥骨肌等等。 所謂的“送髖”是指跑步時骨盆繞支撐腿髖關節(jié)進行同側傾,同側轉(zhuǎn)動和后傾的聯(lián)合運動。在跑步時去感覺髖部的轉(zhuǎn)動,將髖視為發(fā)力的中樞,以髖帶動腿,提高對髖關節(jié)肌肉的支配能力。這樣可以使人體重心前移,增大擺動腿前擺的幅度,從而增大步幅,繼而提升配速。 這需要一個過程,等你能清楚地感覺出髖和大腿肌肉本體感覺支配的不同,再去控制兩者間的發(fā)力順序和協(xié)調(diào)關系,形成合力以后,技術動作會要明顯改善,速度變快,跑起來也會變輕松。 (注意觀察髖部) 送髖并不是劇烈的擺動、不是大幅度扭腰。跑步中髖部發(fā)生“角位移”而不是“線位移”,應該是“轉(zhuǎn)動”而不是“平移”。這種輕微隱蔽的側腰發(fā)力和自然送髖的小細節(jié),需要通過訓練才能慢慢體會。 剛開始練習時,要有意識鍛煉,可能會感覺得比較吃力,也會感覺不太習慣,但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習慣以及體會到這項技術的好處。大腿帶動小腿,伸展髖關節(jié)的過程中,就是使用腰力的時候。 說簡單點就是:后蹬腿進行充分伸髖(蹬伸)的同時,前擺的腿充分屈髖(抬起)。 還要學會收髖。在蹬出去之后依靠臀部、背部、大腿后側的力量把腿收回來,避免“拖步子”,這樣才能保證高步頻和較短的著地時間。 典型的送髖動作表現(xiàn)在競走運動員身上,競走運動員步長和步頻的增加依賴于髖關節(jié)的轉(zhuǎn)動較大。 以下幾個動作,每周訓練兩次,每次選三個動作,每個動作三組,每組左右腿各12次,或許對你訓練髖部有幫助。 1、扶墻高抬腿 2、俯身支撐髖外展、外旋 3、俯臥支撐對側伸展 4、仰臥單腿挺髖 5、交替元寶卷腹 6、俯身支撐交替提膝 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你體驗到送髖的感覺! 那就是,站在地上,上身挺直,雙腿伸直,用跨的力量將自己的屁股往前送出去,這就是一個送髖的過程! 有些人跑步容易膝蓋疼,這跟髖關節(jié)上的神經(jīng)有關。支配髖關節(jié)的神經(jīng),前后各兩條,前面包括股神經(jīng)和閉孔神經(jīng);后面包括坐骨神經(jīng)和臀上神經(jīng)。 而主要支配髖關節(jié)的神經(jīng)就是閉孔神經(jīng),由于閉孔神經(jīng)同時支配膝關節(jié),所以很多時候,髖關節(jié)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最開始的表現(xiàn)是——膝關節(jié)疼痛。 其實很好理解,都是一條線下來的,上面出問題了,下面肯定也無法避免。 利用到送髖技術的運動項目有很多,大都是跑跳類的,比如短跑,中長跑,競走還有跳躍項目。這也說明送髖技術的重要性。 在中長跑項目中,送髖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步幅的提高,還會影響步頻的快慢。而步頻與步幅是跑步速度快慢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所以會直接影響跑步成績,因此,送髖技術的訓練非常重要。 練習送髖非常重要!當你在跑步時感覺很有勁而且不累,有一個力量在推動你,那么你就學會了這項技術。 學會了跑得很輕盈,動作非常協(xié)調(diào),還能有助于你沖P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