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臟腑用藥藥對 一、心 1、養(yǎng)心陰安心神----酸棗仁,柏子仁,地黃,龍眼肉,丹參,麥冬,當歸,白芍,龜板,浮小麥,阿膠,紫河車,百合,首烏藤,合歡花。 2、助心陽----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氣----人參,黃芪,黨參,茯苓,五味子,遠志,炙甘草。 4、瀉心火----黃連,木通,黃芩,山梔,生地,大黃,丹皮,連翹,竹葉,蓮子心。 5、鎮(zhèn)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開心竅----菖蒲,遠志,郁金,冰片。
二、肝 1、養(yǎng)肝血----當歸,白芍,首烏,杞子,牛膝,大棗,木瓜,雞血藤。 2、滋肝陰----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貞子,杜仲,阿膠,鱉甲,白芍,烏梅,龜板。 3、溫肝寒----吳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蓯蓉。 4、平肝潛陽___(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鉤藤。 (2)潛肝: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 (3)鎮(zhèn)肝:代赭石,靈磁石。 5、熄肝風----鉤藤,天麻,僵蠶,全蝎,蜈蚣,地龍,蟬蛻,菊花。 6、理肝氣----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實,蘇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復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紅花,三棱,乳香,沒藥,五靈脂,澤蘭。
三、脾 1、補脾氣----人參,黃芪,黨參,白術,扁豆,炙甘草,升麻,蓮子肉,葛根,山藥,大棗,芡實。 2、溫脾陽----吳茱萸,蒼術,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養(yǎng)脾陰----白芍,山藥,芡實,黃精,蜂蜜,大棗。 4、燥脾濕----蒼術,白術,如米,厚樸,半夏,茯苓。 5、理脾氣----砂仁,叩仁,陳皮,木香,藿香,厚樸,枳殼,大腹皮,佩蘭。 6、消脾積----枳實,大黃,山楂,神曲,麥芽。 7、清脾熱----黃連,黃芩,大黃,連翹,石膏,山梔子,芒硝,西瓜,綠豆.
四、肺 1、滋肺陰----天冬,麥冬,沙參,山藥,阿膠,百合,川貝,黃精,玉竹,花粉,石斛。 2、補肺氣——人參,黃芪,黨參,炙甘草。 3、斂肺氣——白果,五味子,訶子,烏梅,粟殼,白芍。 4、止肺氣——白芨,仙鶴草。 5、通鼻竅——辛夷花,蒼耳子。 6、溫肺寒——麻黃,蘇葉,細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熱——桑葉,黃芩,知母,梔子,瓜蔞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蘆根,茅根,枇杷葉。 8、宣肺氣——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葉,蟬蛻,百部。 9、降肺氣--百前,前胡,枇杷葉,馬兜鈴,萊菔子,蘇子,款冬花,旋復花。 10、清熱痰--貝母,瓜蔞,天竺黃,竹瀝水,膽星,射干,百前,黃芩,蘆根。 11、溫寒痰--白芥子,半夏,細辛,陳皮。 12、化痰核--夏枯草,貝母,瓦楞子。 13、瀉肺水--葶藶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冬瓜皮。
五、腎 1、滋腎陰--熟地,龜板,阿膠,女貞子,旱蓮草,元參,天冬,枸杞子,黃精,紫河車,山萸肉,懷牛膝,制首烏,桑寄生,沙苑子 2、溫腎陽--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補骨脂,巴天,肉蓯蓉,狗脊,續(xù)斷,沉香, 葫蘆巴。 3、固腎精--金櫻子,菟絲子,桑螵蛸,蓮須,芡實,五味子,龍骨,杜蠣,益智仁。 4、填腎精--鹿茸,鹿角膠,紫河車,阿膠,龜板膠。 5、壯筋骨--杜仲,續(xù)斷,狗脊,懷牛膝。 6、瀉相火--知母,黃柏,澤瀉,丹皮,地骨皮,元參。
六、膽 1、溫膽(補膽)--酸棗仁,山萸肉,五味子,地黃,陳皮,半夏,生姜,干姜,當歸。 2、清膽(利膽)--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穹,金錢草,苦參,梔子,茵陳,竹茹。 3、瀉膽--龍膽草,茵陳,黃芩,川楝子,梔子,青蒿,黃連。
七、小腸 1、溫小腸--同溫脾胃藥。 2、清小腸熱--木通,澤瀉,梔子,黃芩,燈芯,瞿麥,滑石,茯苓,小薊,蒲黃,車前子,茅根,豬苓。
八、胃 1、溫胃陽--同溫脾陽。 2、益胃陰--石斛,麥冬,花粉,玉竹,蘆根,烏梅,沙參,生地。 3、清胃熱--生石膏,知母,黃連,大黃,滑石,大青葉,蘆根。 4、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寇,畢澄茄,肉桂心。 5、消食積--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萊菔子。 6、瀉胃實--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檳榔,黑白二丑。 7、降胃氣--沉香,丁香,柿蒂,枇杷葉,半夏,竹茹,烏藥。
九、大腸 1、溫大腸--同溫脾胃藥。 2、澀大腸--石子,訶子,烏梅,秦皮,肉豆,蓮肉,芡實,煅龍骨,煅牡蠣,伏龍肝,粟殼。 3、清腸熱--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敗醬草,馬齒莧,白頭翁,槐花,地榆,側柏葉,連翹, 芒硝,黑白丑。 4、滌腸熱--檳榔,厚樸,大腹皮,枳殼,大黃,芒硝,黑白丑。 5、潤腸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蔞仁,肉蓯蓉,當歸,元參,麥冬,生地。 6、殺腸蟲--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檳榔,鶴虱,榧子。
十、膀胱 1、固膀胱--龍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2、溫膀胱--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畢澄茄,山茱萸。 3、利 水--茯苓,豬苓,澤瀉,木通,滑石,防己,地膚子,車前子,通草,冬瓜皮。 4、通 淋--扁蓄,瞿麥,海金砂,土茯苓,金錢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5、利濕熱--茵陳,梔子,地膚子,知母,黃柏,龍膽草,金錢草。 常用的引經(jīng)藥,按部位來歸類: 1. 引藥達頭面:菊花、川芎、蔓荊子、蒼耳子、辛夷花、藁本等。(歌訣:菊芎蔓,耳夷本) 引藥達額頭:白芷。 引藥達頭兩側:川芎。 引藥達目:菊花。 引藥達鼻部:蒼耳子、辛夷花。(歌訣:鼻辛蒼) 引藥達巔頂:藁本。 引藥上行于頭:蔓荊子。 2. 引藥達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藥達左上肢的為桂枝;引藥達右上肢的為桑枝。(歌訣:左桂又桑) 3. 引藥達頸部:葛根。 4. 引藥達背部:姜黃、防風。(背姜防) 5. 引藥達腰背部:杜仲、川斷。(歌訣:腰杜斷) 6. 引藥達胸腹部:木香、砂仁。(歌訣:胸木砂) 7. 引藥達少腹部:小茴香、艾葉。(歌訣:少腹小茴艾) 8. 引藥達下肢:木瓜、牛膝、雞血藤、防己 。(歌訣:下肢雞血防己瓜牛膝) 9. 引藥走督脈:狗脊。 10. 引藥達皮膚:蟬蛻。 11. 引藥入胃:半夏。 12. 引藥入肺:桑白皮。 13. 引藥入肝:柴胡、當歸。 14. 引藥入心:丹參、黃連、菖蒲。(歌訣:心丹連菖蒲) 15. 引藥入脾:蒼術、白術。(歌訣:二術入脾) 16. 引藥入骨:威靈仙、油松節(jié)。 17. 引藥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荊子。(歌訣:上行柴升吉梗蔓) 18. 引藥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歌訣:下行牛代旋) 正是:用藥如用兵,引經(jīng)要分清;立方有法度,四兩撥千斤。 回乳調經(jīng)顆粒歌訣:芍麥沙萸肉,女貞旱蓮川,芡牡味膝甘。藥物:白芍20沙參10麥芽30山萸肉15女貞子15旱蓮草12川楝10芡實9煅牡蠣10五味子10懷牛膝10甘草6 @所有人 TJHerbs臨床驗方推薦:婦科 調補沖任方 組成:生白術9g,黃芩9g,桑寄生9g,斷續(xù)9g,人參9g,茯苓15g,蓮子肉15g,砂仁2g,生甘草9g。 功能:調補沖任,安奠胎元。 主治:習慣性流產(chǎn)。 用法:本方于懷孕之月份起,每月服5劑,1日1劑,連服3劑后,則隔日服1劑,連服至妊娠7個月。 方解:習慣性流產(chǎn)(滑胎)多以沖任損傷不能攝血養(yǎng)胎所致。胞宮主月經(jīng)及懷胎,“腎以細胞”。王冰注《素問》說:“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交資,故能有子”,可見沖任二脈于胎孕之關系極為密切,沖任二脈通盛,胎孕自可正常。脈沖、任脈隸屬陽明,調陽明即可固沖任;肝腎是沖任之本,補肝腎就是固沖任,是固調補沖任就能起到安奠胎元的作用?!罢{補沖任方”系根據(jù)紀翱臣的“偏方”(白術、黃芩、寄生、續(xù)斷、陳皮、竹茹、砂仁、甘草)化裁而來,方中的參、術、苓、草補氣益脾胃;寄生、續(xù)斷補益肝腎;蓮子開胃進食;砂仁理安胎;白術燥濕;黃芩清熱,濕熱一去,其胎自安。主要合用,以收調沖任、安奠胎元之功。 加減:胎漏下血者,加阿膠30g、地榆炭30g以清熱養(yǎng)血止血;氣虛小腹重墜者,加黃芪30g,升麻9g,北柴胡9g以益氣提升;血虛腹痛者,加酒當歸6g、黃芪30g、白芍15-30g以補氣生血,和營止痛;腎陽虛腰冷痛者,加制巴戟天9g、鹿角膠9g以溫補腎陽;腎陰虛腰酸痛者,加枸杞子30g、熟地黃15g以滋補腎陰;白帶過多者,加麩炒芡實30g、海螵蛸15g以健脾燥濕,澀精止帶;惡阻者,加陳皮9g、竹茹9g以理氣止嘔。 TJHerbs您中醫(yī)道路上最好的伙伴。(歌訣:參術寄斷和茯苓,蓮子甘草與砂仁。胎漏阿膠地榆炭,氣虛重墜柴升芪。血虛腹痛芍歸芪,腎陽虛冷鹿巴戟。腎陰腰痛熟枸杞,白帶過多海硝實。惡阻竹茹和陳皮。) 小兒發(fā)熱治驗:發(fā)熱兩天,伴鼻塞流黃涕,咽部疼痛不利,輕咳,少痰,畏寒,汗出,無嘔吐,夜寐欠佳,納可,大便偏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方藥:銀花12連翹12枳殼10桔梗10薄荷5芥蕙10板藍根12蘆根15炒梔子6牛蒡子9淡豆豉10柴胡10赤芍10石膏20浙貝10杏仁10甘草6。 一、風寒型 【病因病機】:風挾寒邪,寒凝血滯,阻遏脈絡。 【主 證】:頭痛多發(fā)于風寒侵襲之后,頭痛劇烈,為緊束感,或痛連項背,惡風寒,口不渴,常喜裹頭,苔薄白,脈浮或緊。 【治 法】:祛風散寒, 【選 方】: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8克,荊芥12克,薄荷10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細辛8克,防風15克,葛根15克,甘草5克,生姜lO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咳嗽加半夏。遇寒加重、寒象顯著者加藁本。 二、風熱型 【病因病機】:風挾熱邪,火熱上炎,侵擾清空,氣血逆亂。 【主 證】:重者頭痛劇烈,痛脹如裂,面紅目赤,惡風發(fā)熱,口渴欲飲,尿黃便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治 法】:祛風清熱。 【選 方】:用芎芷石膏湯加減;川芎18克,自芷15克,石膏30克,菊花15克,藁本15克.羌活15克,白僵蠶15克,滑石20克,淡竹葉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熱盛者加黃芩、梔子、薄荷。大便燥結,口鼻生瘡,加大黃。伴流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 三、風濕型 【病因病機】:外感風濕,上犯巔頂,清竅為濕邪蒙蔽,清陽不升。 【主 證】: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脘悶納呆,不思飲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 【治 法】:祛風勝濕。 【選 方】:用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18克,獨活15克,藁本15克,防風15克,川芎15克,蔓荊子15克,桂枝12克,砂仁12克,澤瀉15克,薏苡仁30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胸悶,納呆,加蒼術、厚樸、陳皮。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半夏。 四、肝陽型 【病因病機】:情志內傷,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空,或化火動風,風陽上擾。 【主 證】:頭痛眩暈,心煩易怒,常因精神緊張而誘發(fā)。睡眠不安,口干口苦,面紅面赤,耳鳴便秘,舌質紅,苔少或薄黃,脈弦有力。 【治 法】:平肝潛陽。 【選 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克,鉤藤30克,生石決明30克,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梔子lO克,黃芩12克,益母草20克,朱茯神15克,夜交藤20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肝腎陰虛加生地、女貞子、枸杞子。睡眠不寧者加棗仁、丹參。頭痛劇烈,目赤、口苦、胸痛、便秘者加龍膽草、大黃,或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克)黃芩(9克) 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8克) 生地黃(20克) 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五、氣虛型 【病因病機】:脾虛而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不利。 【主 證】:頭痛綿綿,時發(fā)時止陳,遇勞加劇,倦怠乏力,時有眩暈,畏寒少氣??诘ξ?,胃納不佳。苔薄白,脈大無力。 【治 法】:益氣升陽 【選 方】:順氣和中湯加減:黨參10g、黃芪30g、當歸10g、炒白術10g、陳皮10g、升麻3g、柴胡10g、川芎10g、白芍10g、葛根20g、蔓荊子10g、防風10g、細辛3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黨芪歸術陳升柴,芎芍葛蔓防辛來) 六、血虛型 【病因病機】: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或勞傷過度,久病,失血過多,產(chǎn)后體質虛弱,致氣血虧虛,不能上榮腦髓。 【主 證】:頭痛綿綿,頭昏眼花,午后較甚,神疲乏力,心悸易驚,面色少華。舌淡,脈細弱。 【治 法】;補養(yǎng)陰血。 【方 藥】:四物湯加減:當歸12克、熟地黃15克、川芎6克、白芍15克、雞血藤、何首烏、蔓荊子12克、何首烏18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兼有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心悸不安者加麥冬、遠志、棗仁。 七、痰濁型 【病因病機】: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濁上擾,阻遏清陽不升。 【主 證】:頭痛昏重,胸脘滿悶,嘔惡痰涎,納食呆滯,身體困重,苔白膩,脈滑。 【治 法】:化痰祛濕 【方 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法半夏15克,白術12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陳皮6克,蔓荊子,蒺藜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加 減】:胸悶、苔白膩者加厚樸??诳啵S膩者去白術,加膽南星、黃芩。痰濁化熱者加黃連10克、竹茹12克。 八、血瘀型 【病因病機】: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致氣血瘀滯,阻塞脈絡。 【主 證】:頭痛纏綿,勢如錐刺,痛有定處,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難愈,或有外傷史。婦女月經(jīng)色褐有塊。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 法】:化瘀化瘀。 【方 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白芷10g、生姜各10克,丹參15克,當歸12g、柴胡6g、地龍20g、全蝎8g、枳殼10g、赤芍藥12g、甘草6g、牛膝12g、澤瀉15克,白芥子12克。 【加 減】:疼痛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各5克;或乳香、沒藥、五靈脂。頭暈者菊花。睡眠不寧者加棗仁、遠志、生龍骨、生牡蠣。 九、腎虛型 【病因病機】:火盛傷陰,或腎水不足,不能濡養(yǎng)肝木,致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或腎精不足,髓??仗?,或腎陽衰微,清陽不展。 【主 證】:頭脹痛,頭痛且空,眩暈耳鳴,健忘遺精,腰痠困痛,肢軟乏力。舌紅,脈沉細無力。 【治 法】:滋陰補腎。 【方 藥】:主方大補元煎加減:熟地黃20克,山藥18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杜仲15克,白芍12克,女貞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 減】:傳統(tǒng)滋補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大補元煎比地黃丸效用尤佳。腎陽虛證見舌質淡,苔薄白,形寒肢冷者,則宜溫補??蛇x右歸丸(熟地黃、山藥、杞子、山茱萸、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附子、鹿角膠)。或上方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巴戟天15克。 十、邪火熱毒型 【主 證】:頭痛,高熱,口渴,甚至抽搐動風者, 【治 法】:治宜瀉火解熱毒。 【方 藥】:清瘟敗毒飲:石膏、犀角、黃連、山梔、黃芩、知母、生地黃、赤芍藥、玄參、牡丹皮、連翹、竹葉、桔梗、甘草、加羚羊角、天麻、鉤藤等。 附:辨六經(jīng) 1.太陽經(jīng):頭痛連項背,或有發(fā)熱惡風寒者,舌苔薄,脈浮者,治宜發(fā)散解表,常選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川芎、茯苓、甘草)或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 2.少陽經(jīng):頭痛發(fā)于兩側,或有往來寒熱、脅痛,口苦,舌苔薄黃、脈弦者。治宜和解少陽,選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加味。 3.陽明經(jīng):頭痛發(fā)于前額或眉心處,胃熱口渴欲飲,脈洪大,舌苔干燥者。治宜清胃火。選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味。若腸熱便秘,脈沉實有力者,治宜攻下法,選用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加減。 4.太陰經(jīng):頭痛,食少,大便溏薄,脈遲緩,舌苔白膩者,治宜溫中補脾。選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加味。若痰濕重頭痛,亦屬太陰??蛇x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蝎蜈片(全蝎、蜈蚣)。 5.少陰經(jīng):頭痛,四肢逆冷,脈沉細,舌淡苔白者,治宜溫經(jīng)扶陽。選麻黃附子細辛湯(藥同方名)加味。老人陽虛感冒多見此證,治療相仿。 6.厥陰經(jīng):頭痛甚于巔頂,或有干嘔吐涎沫,舌苔白,脈沉者,治宜溫肝降逆。選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加味。 附:辨五官 1.頭痛伴耳鳴,或有耳痛與頭痛并見,實證從少陽經(jīng)治,選小柴胡湯加減。虛證從腎治,選方與腎虛證型同。 2.頭痛伴目赤多垢,新病多感風熱外邪,選桑菊飲。急痛,目赤,便秘,多肝火邪熱上沖,治宜清肝瀉火。選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或三黃丸(大黃、黃芩、黃連)加減。若伴見眩暈、視糊、舌紅等陰血虛證者,治宜滋養(yǎng)肝腎。選杞菊地黃丸(地黃、杞子、菊花、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3.頭痛伴鼻塞、咽痛、脈浮者,宜清散風寒,選蒼耳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甘桔湯(甘草、桔梗)。若兼肝火旺,鼻涕黃濃者,宜清肝為主,選清肝保腦丸(藿香、龍膽草)。若伴咳嗽、舌紅,屬肺腎陰虛者,宜清養(yǎng)肺腎之陰,選麥味地黃丸(麥門冬、五味子、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常用的引經(jīng)藥,按部位來歸類: 頸椎病老中醫(yī)驗方 天麻,桑枝,僵蠶,姜黃各10克,珍珠母,生白芍各30,生甘草,鉤藤各15,葛根,秦艽各12,丹參20(歌訣:天鉤桑珍芍忍僵,丹參葛根秦草姜) 治療腰間盤突出:臨床癥狀為腰腿疼痛,麻木:熟地,桑寄生,狗脊,當歸,丹參,牛膝,雞血藤,白芍,黃芪,桑枝,地龍,伸筋草。(熟寄脊,歸丹膝,雞芍芪,桑龍筋 帕金森病繼發(fā)肌張力障礙歌訣:龍牡龜板焦三仙,赭石葛根芍藥甘,伸筋牛膝帕金森,銀杏麥芽和僵蠶。藥物組成:芍藥20甘草6龜板15龍牡各15赭石30焦三仙15葛根30銀杏葉30麥芽10僵蠶10伸筋草15懷牛膝10 (抑郁+焦慮)+瘦弱之人=小柴胡湯。所謂“默默不欲飲食、心中煩”。 (抑郁+焦慮)+胖壯之人=大柴胡湯。所謂“郁郁微煩”。 (抑郁+焦慮)+脾寒腹瀉、水舌=柴胡桂枝干姜湯。 (抑郁+焦慮)+舌苔白厚膩=柴芩溫膽湯。 (抑郁+焦慮)+失眠嚴重、驚恐不安、噩夢紛紜、心動悸、臍動悸、烘熱夜汗等=柴龍牡。 (抑郁+焦慮)+周身酸楚疼痛=柴胡桂枝湯。獻方:當歸12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云苓15克,白術12克,薄荷3克,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蓮子10克,小麥30克,大棗14枚、甘草10克,生姜為引,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服。專治相思病引起的:食不知味,睡不著,做夢 精神恍惚,心里堵得慌。(歌訣:柴胡舒肝去附殼,蓮麥二棗草交姜!)國醫(yī)微課堂醫(yī)案分享20160902 (驗方集錦)紅花三藤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白芍30克,甘草6克,青風藤15克,海風藤15克,雞血藤15克,木瓜30克,生薏米30克,川牛膝10克,威靈仙10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川芎10克,生地12克,細辛3克,馬錢子1個(油炸),漢三七3克,土鱉蟲6克,白芥子10克,膽南星10克。 水煎服,1日1劑。加水1000毫升,煎2次混勻,取汁600毫升,分3次溫服,10劑為1療程,連續(xù)服用3個療程。藥渣加白酒、陳醋各10毫升熱敷腰部。 說明: 本方為治療濕熱瘀滯,痰凝血瘀之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坐骨神經(jīng)炎的有效方劑,共治療過50例,連服藥2周以后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好轉,能夠促進一些輕體力工作。? (三藤芍草瓜牛薏,桃紅桂仙芎細子,三七鱉芥膽南星,腰椎突出特能醫(yī)。) 說說“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那些事兒 2016-09-03 盧醫(yī) 一、口苦 多為肝膽有熱所致??诟锌嗾叱<嬗蓄^痛、眩暈,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候,治宜清瀉肝膽郁熱。方藥選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15克,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梔子各10克,生地、黃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稱“口甘”,多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臨床上,分為脾胃熱蒸口甜和脾胃氣虛口甜。前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內熱或外感邪熱蘊積于脾胃所致。表現(xiàn)為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苔燥,脈數(shù)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方藥選用瀉黃散:藿香15克,梔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風2克;或清胃散:黃連、當歸、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現(xiàn)為口甜而干、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干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yǎng)陰。方藥選用益胃湯與四君子湯加減:沙參15克,麥冬、玉竹、白術、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三、口咸 多為腎虛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狀,屬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即“腎陰虛口咸”。治宜補益腎陰,滋陰降火。方藥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黃柏、山藥、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澤瀉、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覺有酸味,但并無酸水吐出。多為肝膽之熱乘脾所致??诟兴嵴叱0橛行貝灻{痛、惡心、食后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方藥選用左金丸與六君子湯加減:黃連、吳茱萸、茯苓、白術各10克,人參、甘草各8克,陳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劑,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1 胃火上蒸: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方藥選用三黃瀉心湯: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2 胃腸食積: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捎弥谐伤幈:屯杌蛏介柰谭C咳?次,每次9克。3 平時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癥。可用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 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發(fā)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藥選用六君子湯加砂仁、焦谷麥芽等。后者可見口淡黏膩,惡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癥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方藥選用藿樸夏苓湯:藿香、赤苓、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樸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
|
來自: 三鄉(xiāng)之都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