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上來講 我感覺 這是地下世界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這個結(jié)構(gòu),其實是典型的魏晉時期的墓道… 秦漢魏晉時期,墓道的入口做成前窄后寬,目的是為防盜墓 民間為了避忌死人,是不會把村社以及自己家弄成前窄后寬的,不然自己住的地方不就和死人一樣了嗎? 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 陶淵明是在東晉時代 這是時代背景 同時,《葬經(jīng)》有云:門前桃桑,為大兇。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桃桑都是聚集陰氣的 墓道結(jié)構(gòu),依山傍水,有桑竹垂陰,有桃樹辟邪。這些當時的墓地標配,在《桃花源記》全配齊了… 當然 如果這么說還有疑慮 不能確定 那么看這句話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文中說,桃花源村民的祖先是秦朝人。為躲避戰(zhàn)亂在此定居,從此代代與世隔絕,一直到了東晉時期。看清楚了,他們是一直與世隔絕,從未與外界有任何接觸??墒翘諟Y明提到,從秦末到東晉時隔五百年,這群人穿的衣服居然和外面人一模一樣。這就十分離奇了… 而實際情況,東晉時期,漢服明顯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影響。其衣服款式和500年前的秦朝真不一樣啊。那么衣服從哪里來的呢?推測,這些人穿的衣服是祭祀的時候燒過去的… 還有 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什么時候會設(shè)酒殺雞作食?祭祀… 當然如果說這是桃花源好客的話,那么為何“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按理說一次大招待還不行,得家家輪著招待? 還有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阡這個字,在古代有時候是被拿來形容墓道的意思,這就更能作證之前的的推測,同時,竹子和桑葚最茂盛的時期是五月和七月,而桃花,則是三月…這里,本就有一個巨大的時間謬論在這里。 如果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拿來形容一個自由自在的小山村似乎有點太過于不現(xiàn)實了,那么,如果是拿來形容一座座整整齊齊修葺起來的墳?zāi)?,是不是就很貼合了呢?哪怕條件再不好的人家也不敢在修墳上含糊吧… 所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真正打開方式應(yīng)該是這樣:他看見了滿是桃花盛開的地方,然后看見一個墓道,他彎腰走了進去,墓道先窄后寬,隨后豁然開朗,看見墓道深處那一座座被整整齊齊修葺起來的墳?zāi)埂劣诔燥堈埧偷仁拢强吹侥骨凹榔?,環(huán)境影響,嚇懵比生幻覺了… 包括最后復(fù)尋桃花源 做個記號卻找不到,還迷路了 鬼打墻… 懂了吧… 所以,每次看《桃花源記》,都覺得這真是一篇神文啊 個人觀點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