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yù)彼柳斯,鳴蜩(tiáo)嘒嘒(huì)?!保ā对娊洝ば≯停?/span>pán)》) 它在樹上嘒嘒叫“知了”(“解了”),活在土里名“知了鬼兒”。地下之鬼,登高羽化,餐風飲露而成仙,人們稱它“仙家”。 須雨后,光著腳,在樹下面,把一個個小洞口,輕輕戳,或許坍塌成井,里面就有個會動的鬼兒。小孩子既期待,又膽怯。 或在傍晚,它剛破土,或夜稍深些,趁它在樹干上蛻殼,黑黑地“摸仙家”。 白天想逮它有點兒難,還未接近,早就一脬( pāo)仙尿,“忒兒”地一聲飛了。 小孩子有辦法,嚼一把新麥,得一坨面筋;或以竹蔑做小圈,撲上蛛網,即可手持長桿粘知了。更有調皮者,拽一根馬尾,在短桿上做個活扣,悄悄上樹,像套馬一樣套住知了那方額大頭。 《禮記·月令》有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span> 故五月采蟬,療小兒。“此蜩復五月便鳴,俗云五月不鳴,嬰兒多災,今其療也專主小兒也?!保ā蹲C類本草》) 《神農本草經》:“味咸,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生楊柳上?!?/span> 蚱蟬的功用取自餐風飲露、晝鳴夜息、蛻化等生活習性?!侗静菅芰x》:“古人以謂飲風露,信有之,蓋不糞而溺,亦可見矣?!?/span> 知了鬼從地下鉆出,登高羽化,餐風飲露,未見蟬有屎,但知蟬撒尿,這正是古人崇拜的羽化登仙對象。 蟬感風露之氣,故治驚癇風疾。 蟬所蛻之殼,名枯蟬,又名蟬蛻。 唐代醫(yī)方已多用其蛻,為何古人用身,今人用蛻。李時珍:“吸風飲露,其氣清虛。故其主療,皆一切風熱之證。古人用身,后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又主啞病、夜啼者,取其晝鳴而夜息也。” 古人用藥治病,物我一體,取象比類。 《本草求真》“蓋蟬本木余氣所化,飲風露而不食。其言能治肝經風熱者,因體氣輕虛而味甘寒之意也。其言能治婦人生子不下,及退翳膜侵睛胬肉滿眥者,因其性有善脫之意也。 其言能治皮膚瘡疥癮疹者,以其所取在殼之意也,以皮治皮。其言能治中風不語者,以其蟬聲清響之意也,以聲通聲。其言能治小兒夜啼者,以其晝鳴夜息之意也。古人立藥治病,何在不有義存,惟在人細自審用耳。” 蚱蟬(Cryptotympana pustulataFabricius):蚱蟬成蟲棲息在樹為產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蟲,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層移動越冬,來年隨氣溫回暖,上移刺吸為害。孵化出的若蟲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蟲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機質為食料。若蟲在土中生活數(shù)年才能完成整個若蟲期,生長成熟的若蟲于傍晚由土內爬出后于午夜時分羽化。 中藥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