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帝,流亡到埃及,病逝。 禮薩·巴列維,末代皇太子,長子,先后流亡于摩洛哥和埃及,1984年定居于美國。1986年結婚,生了三個女兒,目前在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 沙赫娜茲·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于瑞士 萊伊拉·巴列維,末代公主,定居美國,1992年畢業(yè)于布朗大學,未婚,當過華倫天奴的模特,死于藥物過量 阿里巴列維,第二順位繼承人,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畢業(yè),哥倫比亞碩士畢業(yè),哈佛大學博士生,死于自殺。 目前巴列維王室有一個網站 用英文和博思文寫著:國家理想,國家意志,國家利益。 巴列維王朝不可能復興。 巴列維王朝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王朝,頗有點大清的作風,伊朗伊斯蘭革命時期,霍梅尼不過是一個教士,要錢沒錢,要槍沒槍,怎么掀的起來所謂的革命? 禮薩汗比較喜歡土耳其開國元首凱末爾,想在伊朗也掀起如同凱末爾一樣的革命,一邊要求伊朗能夠現代化,一邊保持君主政治,而現代化和君主政治顯然格格不入,現代化每進一步,君主制就要退一步。 戰(zhàn)后,巴列維國王依靠美國的支持力量繼續(xù)統治國家,自持地位牢固,違憲干涉首相,全面軍管,外加上貪污腐敗,皇室丑聞不斷,導致巴列維漸漸失去了伊朗什葉派教士以及底層人民的支持。 50年代,摩薩臺博士開始搞石油國有化運動,當時的伊朗石油其實就是被英國人把控,并且試圖推翻巴列維,巴列維出走,由于觸犯到英國人的利益,在軍情六處的要求下,CIA策動政變,推翻摩薩臺,摩薩臺被軟禁了三年,最后去世,巴列維回國,此時回國的巴列維已經人心喪盡。 在給予美國大量的石油以及政治利益后,美國向巴列維王朝提供了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和6.81億的經濟援助,到1960年,由于經濟危機,被迫向IMF求助,求助IMF的結果是經濟更加蕭條,罷工示威不斷。 1963年,巴列維親自發(fā)動了白色革命,開始了土地改革,國有化,工人分紅,婦女享有選舉權,以及掃盲。 到1973年,巴列維王朝已經到達鼎盛時期,而就是這個時期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巴列維王朝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對外依靠的就是石油,由于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阿拉伯國家對于西方進行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漲翻了天,巴列維王朝獲得了巨額財富,但是就是這種財富埋葬了巴列維。 到1975年,西方經濟危機,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巴列維王朝財政赤字一下破表,通貨膨脹以及失業(yè)問題大增,整個國家開始動蕩,最終大幅度的游行示威斷送了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一方面民主無力,搞君主立憲制搞到一半又不甘心,三番四次的干涉國家運行,軍隊,薩瓦克(秘密警察),官僚機構和復興黨是他統治伊朗的工具,另外一方面,獨裁無謀,實際上巴列維的根基是很淺薄的,巴列維的世俗化限于富裕階層,力量僅限于德黑蘭,整個伊朗的宗教氣氛依然很濃厚。 巴列維畢竟本質上就是哥薩克推出來的軍閥,在伊朗根基很淺。巴列維當年所謂的改革,只是非常淺層次,非常表面化的運動,而巴列維王室的窮奢極欲是誰都比不了的,一個波斯帝國2500年周年慶,請了法國100多個廚師,開了幾萬瓶酒,花了3億美元,這可是1971年的3億美元,而當時的伊朗人平均壽命僅為50歲,八分之一嬰兒夭折,三分之二人口文盲。 土地改革以后,農村一塌糊涂,失地農民不計其數,涌入城市當工人,而一旦經濟下滑,工人失業(yè),巴列維這種既沒有根基,奢侈無度,又依附于西方的執(zhí)政者被推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