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情志不暢;飲食失節(jié);感受外邪(濕熱或少陽);蟲石阻滯;勞傷過度。 治療大法是:疏肝利膽。早期以疏肝利膽,理氣止痛,清熱利濕為主,病久體虛者滋陰養(yǎng)血柔肝為要。 中醫(yī)治療目標:①控制癥狀,消除炎癥;②縮短病 程,減少復發(fā);③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一、急性膽囊炎證型分類:急性膽囊炎常用清熱化濕、通腑利膽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法治療。 1.膽腑郁熱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持續(xù)右脅部劇烈灼痛或絞痛;②脅痛陣發(fā)性加劇,甚則痛引肩背。 次癥:①口苦口黏;②惡心嘔吐;③發(fā)熱惡寒;④身目明顯黃染;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⑥舌質紅,苔黃或厚膩;⑦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行氣利膽。 大柴胡湯+厚樸,茵陳,梔子,金錢草。 2.熱毒熾盛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持續(xù)高熱;②右脅疼痛劇烈;③脅痛拒按。 次癥:①身目發(fā)黃,黃色鮮明;②大便秘結,小便短赤;③煩躁不安;④舌質紅絳,舌苔黃燥;⑤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茵陳蒿湯合黃連解毒湯+延胡索,金銀花,蒲公英,金錢草,丹皮,赤芍。 二、慢性膽囊炎證型分類:慢性膽囊炎常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法,清熱利濕、利膽通腑法,疏利肝膽、溫寒通陽法,理氣活血、利膽止痛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膽法,養(yǎng)陰柔肝、清熱利膽法治療。 1.肝膽氣滯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脹痛或隱痛;②疼痛因情志變化而加重或減輕。 次癥:①厭油膩;②惡心嘔吐;③脘腹?jié)M悶;④噯氣頻作;⑤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膩;⑥脈弦。 治法:疏肝利膽,理氣解郁。 柴胡疏肝散+金錢 草,郁金,青皮。 2.肝膽濕熱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脅肋疼痛,或脹痛或鈍痛;②口苦咽干。 次癥:①身目發(fā)黃;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脹滿;④小便短黃;⑤大便不爽或秘結;⑥舌質紅,苔黃或厚膩;⑦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通腑。 龍膽瀉肝湯+柴胡,大黃(后下),金錢草。 3.膽熱脾寒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脅肋疼痛,或脹痛或緊痛;②惡寒發(fā)熱。 次癥:①口干口苦、惡心欲嘔;②腹部脹滿、大便溏泄;③肢體疼痛,遇寒加重;④舌質淡紅,苔薄白膩;⑤脈弦滑。 治法:疏利肝膽,溫寒通陽。 柴胡桂枝干姜湯+黃芩,栝樓根,生牡蠣, 白術,郁金,金錢草,炙甘草。 4.氣滯血瘀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疼痛,脹痛或刺痛;②口苦咽干。 次癥:①胸悶,善太息;②右脅疼痛夜間加重;③大便不爽或秘結;④舌質紫暗,苔厚膩;⑤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利膽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湯+川楝子,郁金,雞骨草,延胡索,五靈脂 。 5.肝郁脾虛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脹痛,情志不舒;②腹脹便溏。 次癥:①倦怠乏力;②腹痛欲瀉;③善太息;④納食減少;⑤舌質淡胖,苔白;⑥脈弦或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膽。 逍遙散+陳皮, 郁金,金錢草。 6.肝陰不足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部隱痛不適;②兩目干澀。 次癥:①頭暈目眩;②心煩易怒;③肢體困倦;④ 納食減少;⑤失眠多夢;⑥舌質紅,苔少;⑦脈弦細。 治法:養(yǎng)陰柔肝,清熱利膽。 一貫煎+郁金,雞骨草。 膽囊炎的隨癥加減用藥: l熱象重者,加虎杖、雞骨草、紫花地??; l膽囊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郁金; l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鉤藤、珍珠母; l噯氣者,加佛手、綠萼梅、香椽皮、代赭石; l小便黃赤者,加滑石、車前草、白茅根、通草; l惡心嘔吐甚者,加姜半夏、姜竹茹; l大便干燥者,加檳榔、芒硝; l頭目眩暈者,加鉤藤、菊花、白蒺藜; l 泛酸燒心者,加烏賊骨、瓦楞子等。 膽囊炎常用中藥: (1)清熱解毒藥:蒲公英、金銀花、梔子、紫花地 丁、穿心蓮。 (2)清熱燥濕藥: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 (3)利濕退黃藥:虎杖、雞骨草、茵陳。 (4)利膽排石藥: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 (5)疏肝理氣藥:柴胡、青皮、香附。 (6)行氣止痛藥:川楝子、延胡索。 (7)活血化瘀藥:川芎、莪術、五靈脂、丹參、三 七、赤芍。 (8)健脾益氣藥:黨參、白術。 (9)滋養(yǎng)陰津藥:生地、麥冬、沙參。 (10)通腑瀉下藥:大黃、枳實、芒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