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總是被這句話洗腦,但面對寫作通常是說起來容易,往往認真寫的時候卻很難,那寫作的時候,大家都遇到什么阻礙呢? 是不是文章情節(jié)結構太平庸,自己讀起來都不忍心直視? 還是通篇都是大道理,說教他人的意味太濃厚? 往往想和讀者坐下來拉家常,卻無法給讀者更多的帶入感? 今天,分享的文章主要探討爆款文章都有哪些特質(zhì),如何觸發(fā)讀者的靈魂,分享我的5點想法 故事思維人們喜歡聽故事而不是一大堆的道理,換句話說,一個好的故事勝過一小時的苦口婆心 比如一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認為做什么都太晚,年齡條件各種所限,自暴自棄,我們可以用摩西老奶奶的勵志故事,來寫一篇文章幫助和啟發(fā)處在困境人們走出來
講故事本身具有傳播性,人們喜歡自主的去領悟真理,而不是告訴你一個道理,因為對大道理,人天生就有一種反感和排斥心理,而講道理的人,相對聽眾有一種心理上的優(yōu)勢,更讓讀者人無法接受,自然效果也不會理想 你見過哪個人,因為聽了吸煙有害健康的忠告,就主動戒煙的嗎? 所以故事思維,能讓你的文章更出彩,更有吸引力 立畫面一篇文章在寫作時加入讀者熟悉的場景,則有很好的帶入感,會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一幅畫,畫面感讓讀者深入其中,引發(fā)讀者思考 相信,一些讀者讀過女作家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和《陸犯焉識》等作品,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具體原因我們可以在她的演講中找到答案
有人說,嚴歌苓的作品所具有的畫面感,可以直接就拿來拍電影 可見,好文章營造的畫面感,是帶著讀者一起入戲,而不是一個戲里,一個戲外,那又怎么能演好這場戲呢? 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 回想小時候,學習說話時的第一個詞,會是什么? 相信大多是名詞,因為身為父母,我們也總是這樣教自己的孩子,比如教孩子叫爸爸,媽媽,教孩子認識手邊的“玩具”名稱,以及愛吃的各種“水果”,名詞構成了豐富的世界,而動詞讓這個世界動起來,顯得不那么呆板 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畫面感是不是很強?其實我們解構其中的文字,發(fā)現(xiàn)運用大量的名詞和動詞,在讀者心中畫了一幅畫 再比如這兩句的對比:
所以,善用名詞和動詞可以讓文章更加豐富立體,繞開緊盯形容詞形成的彎路 善用比喻 比如我們比喻一個人堅強,想必我們已經(jīng)聽慣了“鋼鐵般的意志”,這句話本身是個好的比喻,沒有問題,可是聽多了,我們早已經(jīng)變得無感,更高級的詞語才能激起我們的心靈波瀾,比如這句: “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這句話是不是高級多了呢? 再如spenser的一篇文章
仔細品讀,把城市比作姑娘,更加貼近親切,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和想象。 戲劇沖突 寫作文章運用沖突的方法,和電影的拍攝手法類似,即不斷顛覆讀者原有的心理預期,讓讀者內(nèi)心產(chǎn)生波瀾,引發(fā)好奇和懸念,帶領讀者不斷深入到作者的文章世界中 如果我們懂一點電影的拍攝技巧,就很容易理解,電視劇《都挺好》蘇大強搬出來自己住,漸漸和照顧自己的保姆產(chǎn)生戀情,吃瓜群眾以為這下,蘇大強可以夫妻恩愛,安享晚年了,讓人沒想到的是后面更多的反轉(zhuǎn),保姆竟是為了惦記蘇大強的房產(chǎn),這就是給了觀眾不一樣心理預期 身邊一個朋友,平日寫作,雷打不動的堅持日更8000字,他是怎么做到的,到什么程度呢? 他的老婆生孩子,產(chǎn)房外通常都是老公焦急走來走去,時不時從門縫擠著看產(chǎn)房內(nèi)的情況,心里合計著生產(chǎn)是否順利,是男孩還是女孩... 但是我們的男主人公,他沒有,他端坐在走廊角落的長椅上,打開電腦,對著筆記本屏幕平靜的寫著文章 大家看到這里,心中就會剎那間產(chǎn)生波瀾,驚掉下巴,情節(jié)和讀者心中的固有認知有很大的距離,這就是顛覆讀者心中的預期 最后,總結下這5個讓文章?lián)碛斜臍赓|(zhì)的方法: 1.故事思維 2.立畫面 3.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 4.善用比喻 5.戲劇沖突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