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lián)系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lián)系,是調(diào)節(jié)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jīng)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jīng)穴,對于調(diào)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百會穴屬督脈,也是督脈、膀胱經(jīng)的交會穴; 也有說,百會穴是督脈和手足三陽經(jīng)的交會穴; 單穴,可針可灸(小兒及腦積水患者慎針)。 功效:百會穴具有熄風醒腦、升陽固脫、醒神志、治頭痛的作用。 主治:頭面五官、神志及氣虛下陷等疾患,例如頭風、中風不語、頭痛目眩、失眠、耳聾、耳鳴、健忘、小兒驚癇、脫肛、泄瀉等! 配穴: 百會穴+印堂穴、太陽穴、合谷穴可以治頭痛。 百會穴+神門穴可以治失眠. 百會穴+中脘穴、天樞穴(左側(cè))、氣海穴、足三里穴可以治胃下垂。 百會穴+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可一直中氣不足。 百會穴+后頂穴、合谷穴可以治頭項劇痛。 2.神闕穴 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在臍中部,臍中央。穴下為皮膚、結(jié)締組織、壁腹膜。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jīng)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wǎng)。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jīng)前支的分支。 神即神氣,闕即宮門,此穴在肚臍中,臍為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如神氣出入之宮門,古名神闕。 功效:神闕穴具有溫陽救逆、利水固脫的功效,有回陽固脫、健運脾胃的作用! 神闕穴位于臍中,乃人體生命之門,灸之溫陽救逆、開竅醒神,可以艾灸肚臍眼,以增強人體的先天之力,也就是免疫力。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艾灸神闕穴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主治: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腸粘連、肚腹冷痛、便秘脫肛、四肢厥冷、休克、虛脫等等。 配穴:神闕穴+天樞穴、大腸俞穴可以治慢性腸炎。 神闕穴+足三里穴可以治腸鳴、腹痛、痢疾。 神闕穴+百會穴、關元穴可以治虛脫。 神闕穴+關元穴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主治久瀉不止,腸鳴腹痛。 神闕穴+百會穴、膀胱俞穴,有升陽舉陷,回陽固脫的作用,主治脫肛。 神闕穴+石門穴,主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 3.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诙乒菢飩?cè)的中點處?;蛞砸皇值哪粗钢腹顷P節(jié)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橈神經(jīng)淺支,深部有正中神經(jīng)的指掌側(cè)固有神經(jīng),并有手背靜脈網(wǎng),近側(cè)為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 合即結(jié)合,谷即山谷,此穴在第一、二掌骨結(jié)合處,局部呈山谷凹陷,故名合谷穴。 功效:合谷穴有鎮(zhèn)靜止痛,通經(jīng)活絡,清熱解表的作用。合谷穴位手太陰經(jīng)原氣所發(fā),善于調(diào)和氣血,通經(jīng)止痛。 主治:頭痛、牙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咳嗽、發(fā)熱惡寒、無汗、多汗、胃痛、嘔吐、腹痛、小兒驚風、暈厥、癲狂、抽搐、產(chǎn)后惡露不盡、乳汁少、痛經(jīng)、破傷風、中風等。 配穴:合谷穴+列缺穴治感冒頭痛。 合谷穴+復溜穴,治少汗或多汗。 合谷穴+下關穴治牙痛。 合谷穴+太沖穴,稱為四關穴,有鎮(zhèn)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癲狂、頭暈、眩暈、高血壓。 合谷穴+太陽穴、迎香穴、翳風穴、地倉穴,主治面癱。 合谷穴+三陰交穴,有調(diào)經(jīng)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等 4.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側(cè),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cè)皮神經(jīng)。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qū)僦?。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足三里穴是人體第一長壽大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也是胃經(jīng)五腧穴的合穴。 功效: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jīng)活絡,調(diào)氣血,補需乏、瀉胃熱、防病保健的作用。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經(jīng)多氣多血,故足三里穴可補益氣血,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各種虛癥。足三里穴既能治標,又能治本;如果你的病癥多,卻不知道如何下手艾灸,那就灸足三里穴,絕對管用!它是一個能讓你身體強壯的穴位,而身體只要強壯1分,疾病就會減少2分。 主治:胃痛、胃寒、腹痛、消化不良、便秘、口苦無味、小便不利、胃下垂、腸梗塞、腳等等,足三里穴應用廣泛,為全身強壯的要穴,艾灸按摩可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亦為消化系統(tǒng)常用要穴,“肚腹三里留”就是指,肚子腹部有任何不適,都留給足三里穴來解決。 配穴:足三里穴+天樞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行間穴,有調(diào)理肝脾、補脾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jīng)過多,心悸。 足三里穴+曲池穴、豐隆穴、三陰交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足三里穴+百會穴、中脘穴,主治氣虛下陷。 足三里穴+中脘穴、陽陵泉穴,主治胃痛。 足三里穴+內(nèi)關穴,中脘穴,主治胃痛、反胃嘔吐,暈車適用! 足三里穴+天樞穴、氣海穴,主治慢性腹瀉。 足三里穴+風池穴,主治頭昏. 足三里穴+環(huán)跳穴、風市穴,主治下肢麻木。 5.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身體的一個穴位。三陰,足三陰經(jīng)也。交,交會也。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jīng)中氣血物質(zhì)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zhì)有脾經(jīng)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jīng)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jīng)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jīng)氣血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于足太陰脾經(jīng),是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三條陰經(jīng)的交會穴,故稱三陰交穴。 功效:三陰交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取三陰交穴既可以活血祛風,又可以健脾利濕,所以可以用于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三陰交也是婦科疾病的通治要穴,無論是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來治,而且有病時,揉按該穴會非常痛,非常敏感,艾灸時會很容易起返病反應!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惡露不止,閉經(jīng),痛經(jīng),不孕,更年期綜合征,婦科病癥,失眠,腳氣,濕疹,蕁麻疹,高血壓,踝內(nèi)側(cè)腫痛,下肢痿痹,眩暈 配穴:三陰交穴+天樞穴、合谷穴,中脘穴主治急性腸炎。 6.涌泉穴 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 涌泉穴屬足少陰腎經(jīng),也是腎經(jīng)的井穴 功效:涌泉穴具有泄熱寧神、蘇厥開竅滋陰益腎、平肝熄風的作用。 涌泉穴如泉水之上涌,功能通調(diào)水道也,為急救穴之一,有安神鎮(zhèn)靜,多治頭胸之病,用引熱下行的方法來緩解不適!把氣血引到腳上,實際就是引到涌泉穴去,這叫引血歸源,使人不容易衰老,這是最大的好處。 涌泉穴可以治療足寒癥,如果你身上怕冷,腳心老是冰涼,而且按壓的時候凹陷不起,這時候就可以用艾灸! 主治:虛寒型嘔吐,耳鳴、耳聾、高血壓、水腫、足心熱、中暑等 配穴:涌泉穴+百會穴、人中穴,主治昏厥、癲癇、休克。 涌泉穴+神門穴,主治頭暈、失眠。 涌泉穴+百會穴、太沖穴、風池穴,主治急性頭痛。 涌泉穴+百會穴、勞宮穴、豐隆穴、太沖穴,主治中風昏迷。 這幾個重要穴位一定要記住 常記心中 我是劉閣大夫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
來自: hghhphf > 《民族.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