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余慶山多林密,地處大山腹地,常年云霧繚繞,出茶,出苦丁茶。 苦丁茶有小葉苦丁和大葉苦丁兩種。小葉苦丁有綠茶的清甜,色澤綠潤、葉底鮮綠,沖泡時細嫩的茶葉會在水中迅速舒展,使杯中盈滿綠芽,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大葉苦丁味道略為苦澀,粗枝大葉、品相不佳,所以不受城里人青睞。勤勞的家鄉(xiāng)人喜歡喝這種粗枝大葉的粗茶,用來招待客人時才用珍貴的小葉苦丁茶。 其實,家鄉(xiāng)的苦丁茶無論大葉還是小葉,都是貴州高原烏江沿岸叢林中的野生珍稀植物,是大自然賜予家鄉(xiāng)人的解暑飲品和降壓醒腦之良藥。據《本草綱目》記述,苦丁茶“微苦回甘,無毒,煮泡均可,內服外用,可解渴、明目、消炎、利水……”。 冬日里,家家戶戶的火爐上都放有一個大搪瓷茶缸,隨時備有溫熱的茶水供應。那時泡茶不像現在這么講究,只需在搪瓷缸里裝上水,待水滾開后,直接拈上一小撮苦丁茶葉丟進去,待葉片慢慢舒展開來,淺綠的茶湯呈現一絲柔黃時,滿屋子便開始茶香四溢起來。 赤日炎炎的夏日里,清早出門去田間地頭勞作時,一定不會忘記帶上一大壺苦丁涼茶放置在地頭樹蔭下。待口干舌燥、疲憊不堪時,就直奔那樹陰去了,抱起茶壺,一揚脖子“咕嘟咕嘟”地暢飲幾大口,讓清涼的茶水順著喉嚨一直沁潤到心底。然后抹下嘴巴,吸一口氣再呼出來,仿佛喝過那苦丁茶水后,整個人渾身便有使不完的勁兒、用不完的力。 苦丁茶曾經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黑妹茶”。在老輩人的口口相傳中,它不僅僅是茶,還是救命的“藥”,并被賦予了一種神奇的色彩。 《長征組歌》中有“烏江天險重飛渡”,即指紅軍長征途中兩次強渡烏江的經歷。那是1935年1月,貴州山區(qū)天氣寒冷,紅軍因為衣裳單薄、體力透支,再加上缺醫(yī)少藥,很多戰(zhàn)士都感冒咳嗽。不僅如此,隊伍當時還為一種叫“窩兒寒”的疫情所困擾。余慶烏江邊有個船夫的女兒叫黑妹,為了給紅軍治病,她到深山密林中尋覓到苦丁茶樹,連枝帶葉熬煮成濃濃的熱茶,紅軍戰(zhàn)士喝了后,病情和疫情很快得到遏制,迅速恢復了戰(zhàn)斗力,順利強渡了烏江天險。 高山云霧出好茶。由于良好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加之倡導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余慶苦丁茶自是與眾不同,不僅品質高,還安全干凈。2005年8月,余慶苦丁茶被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是貴州省繼茅臺酒后,第二家獲此殊榮的國家級品牌產品,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年,農業(yè)部將余慶縣小葉苦丁茶生產基地列為全國第二批創(chuàng)建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縣。2011年,中國貴州余慶小葉苦丁茶傳統(tǒng)工藝茶藝又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名錄。 沏一壺家鄉(xiāng)的苦丁茶,靜靜地品味那別樣的茶香……日子仿佛也在壺中那些嫩綠的芽尖上跳躍,溫暖而寧靜,略微的苦澀中帶有絲絲的甘甜。 作 者 簡 介 方洪羽,女,漢族,公務員。貴州省遵義市余慶人。作品散見《光明日報》《中國文學》《現代散文網》《貴州日報》等?,F任貴州省余慶縣文聯(lián)副主席。 . . . END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