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歸》
出成都門 左萬里橋 西折,溪流纖秀長曲 如連環(huán),如玦 色如鑒,如瑯玕 窈然深碧 瀠回城下 皆浣花溪之委也
溪時近時遠(yuǎn) 篁柏蒼蒼 隔岸幽森者盡溪 平望似薺 水木清華,神膚洞澈 人家住溪沿 溪蔽不時接 斷而復(fù)見
如是者數(shù)處 縛柴編竹頗具次第 橋堍一亭佇道側(cè) 署:緣江路
逾此,乃武侯祠 前跨溪,板梁一 覆以水檻 仰睹“浣花溪”題榜 有小洲橫陳波間,溪周之 其上又亭,額“百花溪水”
過梵安寺 杜工部祠在焉 像清古 不必求肖 又石刻像一,附本傳 碑皆弗堪讀 杜老二居 浣花清遠(yuǎn),東屯險奧 若嚴(yán)公長養(yǎng) 枕流可老 嗚呼,夔門一段奇 窮愁奔突 微斯人孰以擇勝暇整 殆天意之勖凌絕頂 悲夫,壯哉
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 初欲雨,頃之霽 使客游者監(jiān)司群邑招飲 冠蓋稠濁,磬折喧溢 迫暮促歸,紛沓如潰 是曰晨,偶然獨往 楚人鐘伯敬也
“真像上個世紀(jì)的燈塔看守者那樣熱心於讀報么”一一木心 “日晴日日晴,黃塵遮沒了柳色?!币灰荒拘?/strong> “我寵愛那種書卷氣中透出來的草莽氣?!币灰荒拘?/strong> 昔予嘗選譚元春散句成《明人秋色》篇(見《巴隴》集)二三子以為得未曾有,仆感不避席,蓋竟陵專主靈峭,逼之更層樓,以期境界矍出耳。今及鐘惺游記,似不若元春之憨孌神飛,而峻切處亦難為懷。又鐘與譚同輯《古詩歸》《唐詩歸》,本篇從之曰“浣花溪歸”。一一木心注解散記的出處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謝謝贊賞!與君共勉~邂逅一份古典與優(yōu)雅。http:∥a.meipian.me/c/2514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