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夏日時節(jié),暑濕,濕邪為病,黏膩重濁,纏綿難愈。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整理了鄧鐵濤,沈紹功,趙進喜三位教授治療濕邪為病的醫(yī)案3則。 鄧鐵濤教授醫(yī)案 1 清熱化濕開竅治暑溫 蔡某,男,7歲。 初診:1958年7月9日。 主訴及病史:發(fā)熱已5天,今早體溫極高(40.3℃). 診查:面紅唇赤,口渴,神志模糊,間有抽搐。舌苔厚黃,脈滑數(shù)。 辨證、治法:證屬暑溫,治宜清熱化濕開竅。 處方: 生石膏60g(先煎),知母 9g,甘草3g 石菖蒲1.2g, 連翹12g, 銀花15g, 蘆根12g,花粉12g,滑石15g(先煎) 紫雪丹1支,分2次,隔3小時服1次。 二診:7月10日晨。熱度略低(39.6℃),其他癥狀如前。 處方: 生石膏60g(先煎),滑石24g(先煎) 川連4.5g,蘆根30g,知母9g 甘草3g,花粉12g,全蝎3g 連翹12g,石菖蒲1.2g 雙鉤藤7.5g,金銀花15g 安宮牛黃丸1粒,至寶丹1g,兩藥合作3次服,每隔2小時服1次。 三診:7月10日午。前服湯藥一劑,證無大變化,繼予下方藥服之。 處方: 淡竹葉12g,甘草3g,知母9g 生苡米12g,生石膏60g 另用冬瓜、蓮葉、生苡米煎湯作茶。 四診:7月11日。熱略退,面赤唇紅,手指微有蠕動。舌質(zhì)深紅,苔黃白,脈滑數(shù)。 處方: 生石膏60g(先煎),生苡米12g,知母9g 甘草3g,淡竹葉12g,石菖蒲4.5g 至寶丹1.8g 分3包,每3小時服1包。冬瓜、蓮葉煎水作茶。 五診:7月12日。熱退,面微赤唇紅,嗜睡,神志未完全清醒。舌苔黃,脈數(shù)。 處方: 黃芩9g,金銀花12g,菖蒲4.5g 黃連4.5g,西瓜皮15g,竺黃9g 竹葉9g,連翹9g,滑石15g(先煎) 雞內(nèi)金9g,至寶丹1g 分兩次服。冬瓜、蓬葉、 苡米煎湯作茶。 六診:7月13日。熱退,眼赤,神志較清醒,不大便數(shù)日。舌苔黃較前薄,脈數(shù)。 處方: 西瓜皮15g,谷芽9g,天竺黃9g 雞內(nèi)金9g,黃芩9g,竹茹9g 枳殼4.5g,土銀花9g 元明粉9g(沖服),甘草3g 冬瓜、蓮葉、苡米煎湯作茶。 七診:7月14日。已無發(fā)熱,神志較清醒,眼赤減退,未下大便,舌苔薄黃,脈數(shù)。 處方: 西瓜皮15g,冬瓜仁30g(打),甘草3g 土銀花9g,黃芩9g,苡米12g 谷芽15g 八診:7月15日。神志清醒,唯神疲肢怠,已大便,胸出白?,舌微有黃苔,脈滑數(shù)。 處方: 冬瓜仁30g,生苡米13g,甘草3g 云苓15g,懷山藥12g,雞內(nèi)金9g 花旗參4.5g(另煎) 是日下午五時半針足三里、合谷(雙)。 九診:7月16 日。神志清。唯神疲肢怠,胃納不爽,胸部白?稍退。舌苔微黃,脈滑數(shù)。 處方: 花旗參4.5g(另煎),苡仁12g,云苓15g 懷山藥15g,甘草3g,西瓜皮12g 冬瓜仁24g(打) 十診:7月17日。神志清晰,白癖已退,仍疲倦,不思食。舌苔微白,脈略數(shù)。 處方: 花旗參4.5g(另煎),生苡仁24g 懷山藥15g,云苓9g 南豆花6g,谷芽9g 甘草1.5g,竹葉6g 十一診:7月18日。神志好,能起床步行,二便如常。舌苔白薄,脈略數(shù)。 處方: 生黨參30g,白芍9g,云苓25g 懷山藥24g,甘草6g,谷芽6g 雞內(nèi)金9g 觀察3天,病愈出院。 按語 1958年,廣州地區(qū)出現(xiàn)乙型腦炎,根據(jù)治療過程中的觀察,同1955年石家莊流行乙型腦炎(偏熱)、1956年北京市流行乙型腦炎(偏濕)都不相同。 石家莊流行者偏熱,故治療以大劑清熱為主;北京者偏濕,所以以化濕濁為主。 而此次廣州流行乙型腦炎之前多雨,發(fā)生之時天氣極熱,所以發(fā)病一般多表現(xiàn)為熱盛濕伏,所謂外邪熱盛而內(nèi)有伏濕,這是中醫(yī)辨證所不能忽視的。 從上述病例及同期治療的其他病例來看,以白虎湯去粳米,加苡米或其他清暑去濕藥,如西瓜皮、鮮荷葉、冬瓜、淡竹葉等適用于發(fā)熱前期,容易退熱禾和減輕癥狀。 后期昏迷抽搐,則量度癥情而使用牛黃丸、紫雪丹和至寶丹。 至于熱盛生風或熱極者宜酌用犀角、羚羊角,或以羚羊角骨代羚羊角,亦可收到一定功效。媳風則重用石決明。 濕氣留連中焦氣分,應注意其脈象,見有虛象,應加入人參以固氣,但濕脈亦似虛象,其間宜細辨。 后期宜及時固脾,因濕乃脾土之邪,及時固土,則四肢健運;氣足牌旺,可以減少后遺癥而加速體力的恢復。但應注意用得其時,否則助邪。 清代醫(yī)家葉天士說:“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边@是指導溫病治療的至理名言! 而清代醫(yī)家王孟英加以發(fā)揮說:“或遇陰雨連綿,濕氣感于皮毛,須解其表濕,使熱邪易外透而解,否則濕閉其熱而內(nèi)侵,病必重矣。其夾內(nèi)濕者,清熱必兼滲化之法,不使?jié)駸嵯嗖瑒t易解也。” 推之則外風宜透達于外,內(nèi)風宜降熄于內(nèi),則熱勢孤而得清。暑溫亦不例外也。 沈紹功教授 醫(yī)案 2 保和丸祛濕疹 趙某,男,31歲,已婚,司機。 初診:2000年2月25日。 主訴及病史:濕疹瘙癢近月。1個月前原因不明,突然夜間皮膚瘙癢難忍,皮色泛紅,抓破后流黃水,以前胸、臀部、股間為多發(fā),幾經(jīng)中西藥內(nèi)服外敷均乏效果,以致影響情緒,食欲不振,口苦失眠,尿黃便干。 診查:前胸、臀股滿布紅色丘疹,有抓痕,流黃水,有的結(jié)痂。苔黃膩,舌尖紅,脈弦滑。 辨證:濕熱內(nèi)蘊,中阻下注。 治法:消導滲濕,解毒通腑。 處方: 云苓10g,陳皮10g,萊菔子10g 焦三仙30g,連翹10g,全瓜蔞30g 草決明30g,野菊花10g,炙杷葉10g 車前草30g,生苡仁15g,忍冬藤10g 二診:3月3日。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藥渣加薄荷15g煎湯外洗患處,連用7劑,胸部濕疹明顯減退,但臀股間仍瘙癢難忍,腑行已潤,尿增加,色轉(zhuǎn)淡,食納增加,苔薄黃根膩,脈弦小滑。守法增清利之品,已解下注濕毒。 處方: 云苓10g,陳皮10g,萊菔子10g 焦三仙30g,連翹10g,炒蒼術10g 生苡仁10g,黃柏10g,川牛膝15g 車前草30g,全瓜蔞30g,草決明30g 三診:3月17日。上方每日1劑,藥渣仍煎湯外洗,連用14劑,濕疹瘙癢基本解除,納便通調(diào)。苔薄黃,脈弦細。囑改為每晚服1次,藥渣仍洗,連續(xù)7劑,以善后收功。 按語 常規(guī)治療濕疹無非祛風和血,清利濕熱,涼血解毒。本案抓住納差,苔黃膩,可見濕熱內(nèi)蘊,而以保和丸去消食之山楂、神曲,和胃止嘔之半夏,消導為治。 另據(jù)“肺主皮毛”之理,加入清肺的野菊花、炙杷葉等品,助濕疹之消。又因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解毒,投以全瓜蔞、萊菔子、草決明等品。濕熱下注用《醫(yī)學正傳》的三妙丸加淡滲的生苡仁、車前草最適宜,故臀股濕疹立解。 “諸痛瘡瘍皆屬于心”,故配伍忍冬藤,入心經(jīng)而清熱解毒,又能清解經(jīng)絡風熱。如此,既解濕毒,又散風熱。 趙進喜教授 醫(yī)案 3 五方治療頑固泌尿系感染 姚某,女,23歲。 初診:1998年9月29日。 主訴及病史:尿頻不爽、反復1年余?;颊咴?jīng)中西醫(yī)多方診治,服用多種抗菌消炎藥無效。既往有宮頸糜爛病史。 診查:刻下:尿頻數(shù),尿道熱澀不爽,伴見胃脘脹滿,少腹脹痛,痛苦異常。舌質(zhì)暗,苔薄膩,脈象弦細,尿檢高倍鏡下白細胞10~15個。 辨證:肝郁氣滯,肝氣橫逆犯胃,濕熱下注膀胱。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散結(jié)、清熱利濕。 處方: 柴胡10g,赤芍25g,白芍25g 枳殼10g,陳皮10g,香附9g 蘇梗6g,香櫞6g,佛手6g 百合30g,烏藥10g,丹參30g 馬鞭草15g,劉寄奴10g,石韋15g 土茯苓15g 7劑 二診:1998年10月6日。服藥后尿頻不爽癥狀減輕,仍述胃脹,尿檢高倍鏡下白細胞3~6個,治法不變,調(diào)方如下。 處方: 柴胡10g,赤芍25g,白芍25g 枳殼10g,百合30g,烏藥10g 丹參30g,當歸15g,浙貝10g 苦參9g,地膚子25g,公英15g 白英15g,甘草6g 7劑 三診:1998年10月13日。服藥后精神狀態(tài)良好,胃脹、少腹脹痛消失,僅夜臥前尿頻。尿檢白細胞陰性。查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改方清心蓮子飲加味。 處方: 生黃芪12g,沙參10g,麥冬10g 地骨皮12g,石蓮子12g,柴胡6g 黃芩5g,云苓12g,車前子12g(包煎) 烏藥10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25g 白英15g 堅持服藥3個月,尿檢持續(xù)陰性。停藥5年后隨訪,病情未反復。 按語 泌尿系感染多為濕熱之邪致病,以“風傷于上,濕傷于下”故也。因濕性黏滯,所以其致病常纏綿難愈。該患者即為頑固泌尿系感染,或與合并宮頸糜爛也有關系。雖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服用多種抗菌消炎藥而無效。 本例癥見尿道熱澀不爽,苔薄膩,為內(nèi)有濕熱,濕熱下注之象。脈弦細知病位在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故見胃脘脹滿。 又因濕熱下注膀胱,下焦氣機郁結(jié),故見少腹脹痛。治當重視疏肝理氣治法,用四逆散為主方。 調(diào)中和胃,以香蘇散為正治。更有驗方百合丹參飲,善于養(yǎng)陰柔肝而和胃,行氣活血以除滿。配合馬鞭草、劉寄奴、石韋、土茯苓,則取其清熱利濕、解毒散結(jié)之用。 二診加用《金匱要略》當歸貝母苦參丸,既可散結(jié)解毒,配地膚子兼可利濕止癢。 三診諸癥消失,當重視扶正,以防止病情反復。所以改方清心蓮子飲加味,益氣養(yǎng)陰,兼清余毒。治療過程中,隨方加用公英、白英、馬鞭草、劉寄奴、石韋、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味,皆清熱解毒,或利濕解毒之劑。 夏令時節(jié),暑熱挾濕,祛除濕邪是我們中醫(yī)人的看家本領,你在治療濕邪方面有什么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嗎? 在文末留言,截止2019年5月27日17:00,留言點贊第一名的同學將獲得華醫(yī)世界高級定制錦鯉禮盒一份! 博學的同學,快寫你的臨床經(jīng)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