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那些事兒 | 風(fēng)尚生活·有獎創(chuàng)作大賽】5月18日“每日錦鯉獎”,原文來自搜狐號:福林媽咪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媽媽因為女兒的學(xué)習(xí),對女兒發(fā)脾氣,女兒對媽媽說:“你天天上班那么累,還有氣說我嗎?”媽媽生氣的吼道:“我為啥說你啊,你自己不知道嗎?你的任務(wù)就是學(xué)習(xí)!”女兒不甘示弱的說:“我天天上學(xué)也很累,你以后再說我,你就別回來了?!?/p> 母女兩個人針鋒相對,誰也不讓著誰,媽媽看著生氣的女兒,生氣又委屈的離開了女兒的房間,這時候爸爸過來了,問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女兒難過又自責(zé)的說道:“我把媽媽氣走了?!?/p> 爸爸這時候說:“孩子啊,其實有些時候,媽媽的方式可能是不對的,但是媽媽還是愛你的。” 我想很多人聽到這句話會說:“愛是一切嗎?”用愛的名義就可以隨便的吼罵孩子了嗎?一句“我愛你”或者“我是為了你好”,就可以讓這么吼罵變得名正言順了嗎?有沒有考慮過孩子有多委屈和無助。 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媽媽在這個時候也同樣無助。 身邊一個寶媽,家里有個兩歲半的孩子,正是愛玩愛鬧的季節(jié),這邊媽媽剛收拾好的東西,他一兩分鐘就能弄亂,媽媽無可奈何,沖孩子吼了幾聲,孩子變老實了。 孩子并不是熊孩子,只是處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對父母的話還存在不理解的地方,所以不管媽媽怎么說,怎么溫柔耐心的告訴他,他都不會照做。但是如果媽媽生氣的罵了他,他會知道這樣做媽媽會不開心,會生氣,他就會停止這么做了。 當然這樣做有很大的弊端,會讓孩子對媽媽感到害怕,而且一旦害怕的情緒產(chǎn)生,就會在孩子的心里慢慢的產(chǎn)生溝壑,讓親子關(guān)系疏遠。 其實每一次吼罵孩子的時候,都是媽媽最無助的時候,因為她不知道如何讓孩子老實一點,溫柔一點兒、輕聲一點根本不管用,所以選擇了最“愚蠢”的辦法——吼罵孩子。 有個媽媽說:“第一次忍不住吼了女兒,女兒掉眼淚了,我把她哄睡后,自己躲在衛(wèi)生間里哭了半天?!?/strong>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吧,沒有人看到自己的委屈和無助,看到的只有一個兇悍的媽媽,不忍心吼孩子,但是也實在是忍不住吼了孩子,到了最后愧疚后悔的還是自己。 “每次吼完孩子,都很后悔,自己怎么沒有忍住呢?”是很多媽媽吼過孩子后的心理狀態(tài)了,十分的懊惱、愧疚和后悔。懊惱的是自己為什么忍不住壞情緒,愧疚的為什么要讓孩子承受自己的壞脾氣。甚至有些孩子長大了對媽媽說起曾經(jīng)吼罵自己的事情,媽媽都會愧疚的說:“當時不應(yīng)該這樣做啊?!?/p> 想要解決“吼孩子”這個問題,媽媽首先要知道的是:你為什么會失控發(fā)火? 僅僅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這只是外在原因,內(nèi)在原因是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值,你希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樣懂得你的情緒,能夠察言觀色,但是顯然孩子是不能的,他只會做自己開心的事情,所以這一點上觸犯了你的底線,慢慢的就會失去耐性,開始發(fā)脾氣。 因此在“吼孩子”這件事上,媽媽要做的不是控制自己的脾氣,而是要在心里接納這兩件事: 1、允許孩子犯錯 媽媽不要把孩子當做大人,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而且孩子的行為習(xí)慣也不是在吼罵中形成的,往往吼罵出來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厭惡,增加了孩子叛逆程度。 因為總是在孩子面前傳播負面情緒,孩子的情緒也很容易被點燃,父母會發(fā)現(xiàn)孩子從最開始的委屈流淚到后來和媽媽爭吵,再到后來叛逆,其實都是一次次的傳播負面情緒導(dǎo)致的。 良好的行為習(xí)慣應(yīng)該是在鼓勵中養(yǎng)成的,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急著批評吼罵孩子,不妨當孩子做錯的時候教會孩子怎么做,當孩子做對的時候好好鼓勵一番,或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適時離開“戰(zhàn)場” 一家人非要吵個輸贏了,到最后誰輸誰贏重要嗎?而且這場戰(zhàn)役根本就沒有輸贏,只要吵到最后,不管是媽媽還是孩子都是輸?shù)?,都是滿肚子委屈,而且就連家庭的和諧都受到了傷害。 孩子不懂事,難道父母不懂得“及時止損”嗎?就像開頭視頻中的母女倆,媽媽雖然很生氣很無助,但是她沒有繼續(xù)和女兒對持下去,而是離開了“戰(zhàn)場”,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暫時熄滅怒火,讓兩個人都冷靜下來思考問題,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去反思自己,不至于讓媽媽處于一個被動的位置。 雖然這位媽媽已經(jīng)引起戰(zhàn)火了,但是到最后還是選擇了暫時熄火,自己一個人出去冷靜冷靜。其實當兩個人情緒都不穩(wěn)定時,吵架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要有一個人離開“戰(zhàn)場”。 很多時候媽媽總是想讓孩子理解自己,想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可能是自己表達的匱乏,只能通過大聲吼罵的方式來表達,以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對于孩子而言,這只會適得其反。 媽媽不要心急,孩子的成長要慢慢來,給孩子時間去成長,寬容的去看待孩子的錯誤,當實在覺得不能忍受的時候,就暫時的拋開家庭,出去好好的放松放松,別忘了,家里不止有你一個人,還有爸爸呢。 家里教育孩子的事情,不該由媽媽一個人來承擔(dān),爸爸從中間做一個調(diào)節(jié)者,會讓矛盾沖突更少,戰(zhàn)火熄滅的更快。既然教育孩子是兩個人的責(zé)任,那就希望爸爸不要再讓媽媽這么無助了。 |
|
來自: 小蝸牛3 > 《關(guān)于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