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在繼李白杜甫之后,又出了兩位優(yōu)秀的傳承之人,不知是否為命運使然,兩人也分別姓李、杜,一個叫做李商隱,一個是杜牧。李商隱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比較高產(chǎn),有600余首得以流傳,其中詠史類別的詩作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他的七律詩工穩(wěn)沉郁,多學杜甫,但又多了一種特有的語言朦朧美學,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無題》組詩。 ![]()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出身豪門,才高八斗,由于他晚年一直居住西安樊川別墅,因此后世也稱他為杜樊川,杜牧的散文和律詩都非常出色,并且著有《樊川文集》。 不過,杜牧其詩還是以七言絕句著稱,他的七絕味遠韻長,意境優(yōu)美,含蓄精煉,可為晚唐詩七言絕句之冠?,F(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有個比較大概的認識了,李商隱以七律著稱,和他齊名的杜牧以七絕著稱,而即將介紹的,李商隱這首七絕,并不遜色于杜牧。我們來看具體內(nèi)容: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在唐中期以后,詩歌的題目尤為重要,它往往最直觀的展現(xiàn)了詩人欲表達的情感或者事件。從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李商隱在一個姓駱朋友家中,這位駱家的主人也應(yīng)該是一個十分有雅趣的人,家中修了一座亭園,李商隱站在這座庭院中,看著蕭瑟的秋景,懷念兩位表兄弟。 ![]() 在諸多適合家庭種植的植物中,我認為竹子是最富有幽雅深遠的,顯然李商隱也注意到了這點,一個竹子圍繞的船塢,吸引了他的目光。秋高氣爽,涼風陣陣,因此竹塢無絲毫塵土,隔著水邊的護欄,能夠看到澄綠清澈的水波,倒映著瘦長枯黃的竹從。 雅靜寂寥的環(huán)境,往往令人恬然自得,但是如果心中有所思、有所念,那這些景物則成了思念的媒介,所謂觸景生情,便是如此。水面看久了,李商隱的思緒不禁飄轉(zhuǎn)遠揚,似乎被一圈一圈的湖波帶到了他城。他城便是長安,李商隱所相思的便是崔雍崔袞兩位兄弟。 ![]() 在羈旅生涯中,每次遇到親人都會有著無限的欣喜,因為在那個交通、通訊不發(fā)達的古代,相見來的太過不易,而每次的分別,都會蘊含著無盡的悲傷,因此,李商隱在第二句中使用“迢遞”、“重城”等詞來表現(xiàn)自己心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雖然距離高、遠,但是思念無阻,只有懷念當初相聚的情形,心中才能稍稍慰藉。 經(jīng)歷過別離的人應(yīng)有過感觸,在回憶一段特別美好的事物之后,心中往往會空落落的,李商隱此時也是如此,所以他又由情回到了眼前的景。這是深秋季節(jié),天色陰涼,似沉云低暗,風吹不散,此等天氣,料想秋霜也來的晚。第一句的景色還是清幽淡雅,到了第三句,為何如此沉郁黯淡?自然是經(jīng)過第二句的相思之情,因此李商隱出現(xiàn)了上文所說的“空落落”。 ![]() 到了末句,則是神來之筆,可謂畫龍點睛,李商隱從“秋陰不散”,想到了“雨打殘荷”秋雨淅淅零零,整個世界的噪音都消失,全都沉寂在這錯落有致的秋雨聲中,雨滴落在荷葉上,就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好聽的緊,最美不過小園聽雨。 李商隱最后一句,勾勒出一幅殘荷等待秋雨的畫卷,瞬時將“秋陰濃云”的黯淡轉(zhuǎn)化為秋雨來臨的美好鋪墊。三、四句的意向,似乎無論怎么組合,都是衰敗蕭瑟的悲戚之景,但是李商隱羈旅漂泊、相思難寐,陰云不散、遺留殘荷聽雨的景象,卻成為了他心中的期待。 ![]() 末句一個“留”字,一個“聽”字,抒情十分細微,蘊含了一種不約而至的欣喜。因此,最常見的相思之情和蕭瑟秋景,被李商隱賦予了一種空靈凄清的神韻,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猶如一幅意境極美的墨色山水畫,此詩所謂寫景有余韻,寫情不凸顯,一首七絕似天然而成,自含情思,真乃情景交融,人詩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