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為【從《唐宋詞格律》學倚聲填詞】系列第九期:詞牌《瑞鶴仙》之作法分析與填詞技巧。 《瑞鶴仙》作法分析與填詞技巧《瑞鶴仙》格律: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保罕硎揪?;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另,平仄轉換、平仄錯葉格以不同顏色區(qū)分韻部。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清真集》、《夢窗詞集》并入“高平調(diào)”。各家句豆出入頗多,茲列周邦彥、辛棄疾、張樞三格。一百二字,前片七仄韻,后片六仄韻。第一格起句及結句倒數(shù)第二句,皆上一、下四句式。第三格后片增一字。《唐宋詞格律》 《唐宋詞格律》錄《瑞鶴仙》詞有三體,一則是周邦彥的《瑞鶴仙(悄郊原帶郭)》,一則是辛棄疾的《瑞鶴仙(雁霜寒透幕)》,一則是張樞的《瑞鶴仙(雁霜寒透幕)》。 這三體中,周體上片起句為領字句式,且下片第四韻首句也為領字格,辛詞則過片換頭韻為兩字韻;張體則在辛體下片第四韻多增一字。 ![]() 周體 ![]() 辛體(左)張體(右) 其中變化雖然周詞較為殊異,但細味吟詠中似也無傷大雅,且筆者填詞是依張體所制,所以以下便是以張體格式為示例,其余兩體便穿插涉獵了。《瑞鶴仙》上片作法分析與填詞技巧 《瑞鶴仙》一調(diào)為仄韻長調(diào)中極為婉約的一調(diào)。雖然它句法變化復雜,但其主音部分卻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起伏輪會,同時下片僅有的兩處拗怒又頗稱筋骨,故而此調(diào)整體音容呈現(xiàn)一種雍容暗逆的態(tài)度出來,是比較適合感物抒懷且又別有衷腸的情緒。 ![]() 其實《瑞鶴仙》的起調(diào)處與《金縷曲》頗為相似,雖然同樣是以五言句立第一韻,但隨后的韻位中,《瑞鶴仙》僅是以領字句來提挈一對四言句,因此旋律更為促碎婉轉。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韻中領字句宜用去聲,又第二處四言句是“平平平仄”,音調(diào)特低,不大適合作對仗處理,而更適合在韻內(nèi)形成一個重到輕的起伏變化,隨后再從第三韻的拗怒音節(jié)處,逆挽而上,方能暗起波瀾。此處重點在第三韻的轉承中不可隔意過遠。 ![]() 上片第四韻的處理辛詞與張詞又有不同,辛詞以領字句接兩個四言句,而張體則是三-六句式。如用辛體,則上韻用力不可太大,如用力過大則此韻中無法再上一層,便違了領字句的作用;如用張體,則上韻用力要大,如用力過小,則此處三-六句便少落錯起伏。 ![]() 上片末三韻中,尤其要注意,此處單獨以四字句為一韻,再接三-四句為一韻;最后一韻則以三-四-六為一韻。這種韻位和句法安排是互相倚合的形式,因此在四言韻往下一韻筆力要漸次用力,最后一韻則要漸次輕筆,如此方能有搖蕩生姿之感。而其難點便是如何將四言韻做好轉承和發(fā)力,初學者如不可兼得,可重啟后而輕承前。 ![]() 《瑞鶴仙》上片作法分析與填詞技巧 《瑞鶴仙》下片僅以兩字成一韻換片。這種換片格式在南宋尤其是姜夔、周邦彥等人的自度曲中較為常見。因其韻短,要從虛筆或是以刷色法折出一層,如用實筆則換頭過硬,如用直筆則氣短。 下片第二韻以三個四言句一協(xié)韻,不算難填,但需要讓句式富有變化顯出層次,如前兩四字句對仗,或后兩四字句對仗皆可,但不變化就非常呆板了。 ![]() 下片第三、四韻則類似于上片的五、六韻。雖然句式相同,但下片后接的“三-四句”中的四字句是拗體句式,故而此兩韻要漸進層次,或是以反襯為法,其中前一四字韻處宜輕宜小,后四字拗句中要宜重宜大,其中三字逗則過渡即可。 ![]() 下片倒數(shù)第二韻是整個調(diào)子中的華彩處,也是初學者最難把握的地方。此韻以三字句下接兩個六言句為一韻,雖然句式特長,但起伏不大沒有高調(diào),全在一口氣息的流轉中暗生綿勁。寫的好了自然通篇生色,寫的不好就容易毀于一旦。要填好這一韻,便要把握好拗體六言句處的小波折,以自己筆力選好換氣位置。 ![]() 下片末韻同樣的也三句一協(xié)韻,但卻不難掌握,是情景交替、輕重變化、明暗對比都可以,但以總挈全篇為宜。 總而言之,《瑞鶴仙》一調(diào),除去周體韻位最為舒緩之外,其余兩體不論是句式還是韻味的變化都非常豐富,同時句法又以四、六字句多,這就使得初學者不易找到發(fā)力點和旋律節(jié)點,但其實只需要把握好此調(diào)上下兩個四言韻,以及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拗體句式的層次處理,便可以此為筋節(jié)搖動全篇了。 最后稍提一句:《唐宋詞格律》錄此三家詞體的平仄全是定數(shù),不存在可平可則之處,因此在全篇中的要緊處如每韻起字或是每句句腳處盡量貼合“平、上、去、入”四聲。四聲變化不煩茲錄于下: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去聲激厲勁遠,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致。大抵兩上兩去,在所當避,而篇中所載古人用字之法,務宜仿而從之,則自能應節(jié),即起周郎聽之,亦當蒙印可也。更有一要訣,曰“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故余嘗竊謂,論聲雖以一平對三仄,論歌則當以去對平、上、入也。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斷斷勿用平、上也。《詞律·發(fā)凡》拙作例詞參看:瑞鶴仙 覺來無定準。又送斷黃昏,車鳴歸訊。和衣懶相問。有鄰家、來下趿鞋輕震。慵開幕序,悵夏氣、晴陰未穩(wěn)。正悄然,月隔云深,雨吹暝紅飄粉。 陪襯。如光往事,若夢穠華,一回消損。斜風漫引,爭知會、人遠天近。惱曲聲,遍遍巷衢暗轉,總是輕離唱盡。莫憑欄、怕把平生,與歌暗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