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云: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春秋鄭國人,容顏俊美,武藝高強(qiáng)。古代著名的美男子,要不能讓女孩在大樹下癡癡等待。然子都雖然貌美,卻心狠手辣,并非良人。 歷數(shù)列位美男子,多有不足。宋玉美貌多才,但性情軟弱。蘭陵王英氣奪人,卻不諳政治。潘安癡心一片,但趨炎附勢。衛(wèi)階溫潤如玉,卻體弱多病。 有這樣一位公子,蘭陵蕭氏,帝王之家,姿態(tài)俊美,舉止文雅。一目十行,文為一時之冠;性情高潔,德稱天下之范。 他出身顯貴,勤于治學(xué),身邊聚集一大批文人雅士,編撰了我國最早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他的府邸藏書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xué)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他就是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 《南史·蕭統(tǒng)傳》記載,太子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dāng)?shù)韻?;蛎鲃№嵸x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 才比子建,貌比潘安,勤奮敏學(xué),博聞強(qiáng)志,他才是失落千年的真正男神。 一、尋找男神穿過茂密秦嶺,沿漢水順流而下,至于峴山。蜿蜒的唐白河在此與漢江交匯,形成天然屏障。漢水南岸,有一座古城攬山溪之險,沿江竦峙,四面環(huán)水,宛如江南,這就是襄陽城。城正中,有一樓閣,遠(yuǎn)眺漢江,巍峨壯麗,名為昭明臺,為古城第一勝跡。因紀(jì)念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 蕭統(tǒng)生于襄陽,其父蕭衍時任雍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不久,蕭衍建立梁朝,立蕭統(tǒng)為皇太子。蕭統(tǒng)在襄陽的時間并不長,但這座城市卻永遠(yuǎn)記住了他。后人為他修建了昭明臺,名列襄陽十大歷史名人。 順流而東,過武昌,穿安慶,到池州。池州乃長江南岸一座小城,山河秀麗,此為昭明太子的封地。天監(jiān)年間,池州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餓蜉遍野。昭明太子聞訊,從南京匆匆趕來,開倉放糧,救濟(jì)災(zāi)民。在池州修建著昭明太子衣冠冢和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著昭明的牌位。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不止在襄陽、池州,在中國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昭明的名字。不論是昭明大道,昭明中學(xué),還是昭明禪寺。在江蘇鎮(zhèn)江,有昭明太子讀書臺,這是他和友人編撰文選的地方。在浙江烏鎮(zhèn),有昭明太子讀書閣。尋遍大江南北,仿佛處處都有他讀書的地方。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有書香的地方,就有昭明太子,何必再尋訪仙人足跡。翻開一部《昭明文選》,細(xì)細(xì)品讀,就與男神不遠(yuǎn)了。 二、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顏值、才華、人品,俱為上佳者,方為男神。在魏晉這個風(fēng)度翩翩的時代,少年英才實在太多,但多困于浮名。而位居皇儲之尊,超然于名利之外,性情高潔,淡然若隱士者,唯有昭明。 他在文中描繪自己:吾少好斯文,迄茲無倦。譚經(jīng)之暇,斷務(wù)之余,陟龍樓而靜拱,掩鶴關(guān)而高臥。與其飽食終日,寧游思于文林。 在南北朝時代,前有晉司馬氏家族先困于賈南風(fēng),后又七國之亂,引得蠻族入侵。后有北齊高氏兄弟殘暴異常,每每突破世人的認(rèn)知局限。梁蕭父子均為一時文豪,堪比曹魏父子,也是南朝奇景。雖然筆者草根一枚,但客觀來說,出身顯赫的公子成為紈绔的確實不少,但謙謙君子也多出于豪門。如王羲之父子,謝安父子。只有解決了六便士之憂,才有心情看月亮啊。從這點來看,以太子之尊,潛心治學(xué),忘卻名利,昭明是真正的君子。 有所思 公子遠(yuǎn)于隔,乃在天一方。 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長。 別前秋葉落,雖后春花芳。 雷嘆一聲響,雨淚忽成行。 悵望情無極,傾心還自傷。 -----梁·蕭統(tǒng) 飲馬長城窟行 亭亭山上柏,悠悠遠(yuǎn)行客。 行客行路遙,故鄉(xiāng)日迢迢。 迢迢不可見,長望涕如霰。 如霰獨留連,長路邈綿綿。 胡馬愛北風(fēng),越燕見日喜。 蘊(yùn)此望鄉(xiāng)情,沈憂不能止。 有朋西南來,投我用木李。 并有一札書,行止風(fēng)云起。 扣封披書札,書札竟何有。 前言節(jié)所愛,后言別離久。 -----梁·蕭統(tǒng) 梁朝雖然只擁有半壁江山,卻地處江南勝地。昭明太子在泛舟的時候,臣子建議讓女子演奏音樂以助幸,他則引用左思的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予以拒絕。這哪兒是皇太子,更像隱居山林的君子。幾百年后,蘇軾在黃州寫下這樣的句子,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以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喧囂與奢華是最微不足道的,越接近天然的事物才是越是美好。 招隱詩 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 巖穴無結(jié)構(gòu),丘中有鳴琴。 白云停陰崗,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西晉·左思 十六歲時,蕭統(tǒng)母親生病,他從東宮搬出,日夜守候。母親去世后,茶飯不思,形容消瘦。在父親的催促之下,才勉強(qiáng)進(jìn)食蔬菜水果。 他曾代父親蕭衍巡視全國各地,在短短的一生中,走過很多地方,也留下了很多美麗的故事。 相傳,蕭統(tǒng)為了編昭明文選,前往顧山隱居。邂逅采茶女子慧娘一見傾心,相知相愛。可惜,好景不長,太子終要回京。臨別前,太子承諾等事情一了就來迎娶她。但當(dāng)他終于來到顧山時,慧娘早已煙消玉殞,墳土生出了紅豆樹,蕭統(tǒng)望著紅豆陷入無限哀思,從此紅豆也有了相思豆這一名字。 三、英年早逝,無限唏噓公元531年,昭明太子蕭統(tǒng)剛剛31歲。在后池泛舟,摘芙蓉花之時,不幸落水,后雖被救出,但腿部受傷,不久而去,未及即位,留下無限遺憾。 歷史上總是造就一些燦如星辰的美麗人物,卻又早早地讓他們離去,他們是扶蘇、王勃、李賀、納蘭容若----,但昭明太子絕對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生在帝國之家,卻看淡浮名,潛心治學(xué),他是地位尊貴的隱士,是溫潤如玉的君子,是失落千年的真正男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