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字精講“集”字由“隹”“木”兩部分組成,要重點注意以下4個方面。 (一)5個平均分布 1.“隹”字中的單人旁,撇豎的交叉點,位于撇的1/2處。 2.“隹”字右半部分最上面的一點,王羲之處理成一個小小的橫撇,并頂著左半部分單人旁中撇的上半部分起筆,二者的交叉點,位于單人旁撇畫上半部分的1/2處。 3.“集”字中共有5個橫畫,這5個橫畫基本平行,筆畫間的空間距離,也是平均分布。 4.“木”字中的長橫,也被一分為二,只不過它不是被某一個點一分為二,而是被一個線段一分為二。 具體來說,從“隹”字單人旁中的豎畫與“木”字中橫畫的交叉點開始,到“木”字中橫、豎畫的交叉點結(jié)束,這兩個交叉點之間的線段,正好將“木”字的長橫一分為二。 5.“木”字呼應(yīng)點(王羲之將“木”字中的撇捺處理成左右呼應(yīng)的點)中的左點,起筆處,對應(yīng)“木”字長橫左半部分(以“木”字橫、豎交叉點為界)的1/2處。 “集”字注意事項1 (二)“集”字上下兩部分的銜接、卯榫 我在前面的解讀文章中講過,王羲之是一個優(yōu)秀的工匠,他非常注意字的結(jié)構(gòu)之間的銜接、卯榫。這一點在“集”字里表現(xiàn)得也十分明顯。 王羲之故意將“隹”字單人旁中的豎拉長,緊緊地壓在“木”字的長橫上,并且把“木”字的長橫與“隹”字中的四個短橫做平行處理,從而營造出“隹”字單人旁中的豎被五個橫畫等分為四個空間的視覺效果,加深了“隹”“木”之間的聯(lián)系。 同時,“木”字中的豎,起筆處彎曲,從“隹”字單人旁中的豎與最后一個短橫的交叉點處起筆,仿佛一根釘子,鉆入了“隹”字中,進(jìn)一步強(qiáng)化了“隹”“木”的聯(lián)系。 (三)“木”字中的捺點 “木”字最后的捺點,從“木”字豎畫旁起筆。捺點與豎畫的交叉點,到“木”字橫、豎畫交叉點的距離,正好等于“集”字中5個橫畫之間的空間距離。 捺點向右下方捺出,下方不低于左點的下端,右方不超過“木”字長橫的右端。 “集”字注意事項2 (四)“隹”的筆順 “隹”字中右邊的豎畫,呈現(xiàn)向右突出的弧勢,且末梢纖細(xì),一方面起到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的作用,另一方面與左下方“木”字中長橫的起筆處遙相呼應(yīng)。 從這個豎,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寫“隹”字的筆順是先寫單人旁、再寫點與四橫,最后再寫一豎。 二、“此”字精講“此”字重點注意4個豎向筆畫與橫畫的交叉點。 1.“此”字中的長橫,也是一分為二的對稱結(jié)構(gòu),只不過不是以點為中心對稱,而是跟“集”字中的“木”一樣,是以線段(中間兩個豎畫與橫畫的交叉點之間的線段)為中心一分為二的。 2.長豎與橫畫的交叉點,豎彎與橫畫的交叉點,二者之間的線段,一方面被短豎與橫畫的交叉點一分為二,另一方面與從豎彎、橫畫交叉點到橫畫末端的長度相等。 “此”字注意事項 三、“地”字精講“地”字的字形很簡單,重點注意以下4點就可以了。 1.“土”“也”兩部分的上端平齊;下端,“也”略高。 2.“土”字旁中的豎,被橫豎的交叉點一分為二。 3.“土”字旁中的橫,斜向右上方15度左右行筆,其延長線,正好穿過“也”的折。 4.“也”最后的鉤,取勢平緩地向右上方45度挑出。 “地”字注意事項 四、章法精講“集”“此”“地”三字之間基本是軸線平行的關(guān)系。另外,“集”字與它上面的“咸”字是軸線相交的關(guān)系。 “咸集此地”四字的關(guā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