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的概念,第一個提出者是華為的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即反對那種“非黑即白”的是非觀,面對沖突矛盾,提倡兼容并蓄,據(jù)說這一“灰度”哲學(xué)影響了很多企業(yè)家,包括馬化騰在內(nèi)。 也有人說,灰度哲學(xué)的精髓,類似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持中貴和,在一定意義上,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實灰度概念的背后,也折射出了另外一個事實,即人本身就是灰度的,簡單來講,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既是“君子”,又是“小人”,既“民主” 又“獨裁”,這種矛盾性無時無刻不在人的身上精彩演繹,在信息和社交大爆炸的當代,這點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在一些自媒體上,這種立論截然相反的觀點,隨處可見,比如“逼自己一把,走出舒適區(qū)“,“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慫恿他跳出舒適區(qū),去送死自虐”。當然,這些立論并非真的沖突,只是作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而已,不排除有些是純粹的標題黨。 在職場中,這種灰度哲學(xué)的體現(xiàn),也是相當普遍,只不過我們沒有將其上升到哲學(xué)高度而已。 1. 老板用人術(shù) 很多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老板們匪夷所思的用人術(shù):君子要用,小人也要用。正如網(wǎng)上傳言,老板是否敢用小人,能否用好小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老板的格局和氣度,背后折射出的是,老板用人,一切以利益為重,跟自己喜好無關(guān)。 但話說回來,老板也是人,對于和自己三觀不合的員工,雖說出于利益考慮,該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但其實內(nèi)心是分裂的,畢竟人不光有理性,也有感性,當出于理性必須要做出有悖于感性的行為時,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痛苦的,這便是灰度處事方式帶來的結(jié)果,當然跨過了這個檻,人的成長必將邁入一個新的高度。 2. 員工離職 員工離職時,老板和員工各自不同的立場,也滲透著十足的灰度氣味,當老板決定與某個員工解除勞動協(xié)議時,不論理由是否公正,作為員工來講,內(nèi)心對老板必定是充滿了仇恨和怨氣,以致于有些員工趁機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很難界定誰對誰錯,老板開除員工,特別是那些老員工,從情感上講,老板似乎理虧些,但從理智上講,又無可厚非;員工被開除,員工成為受害者,似乎員工并無什么過錯,但最后反咬公司一口,從道義上講,你不仁我不義,似乎完全說得過去,但從制度上說,又確實不應(yīng)該。 3. 人際關(guān)系:愛憎不可太分明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立場,要愛恨分明,但其實在職場中,這點一定要忌諱,因為這樣做容易樹敵,這將為自己的職場之路埋下一個大坑,畢竟職場中,需要合作共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著實很難開展工作。 這也是很多公司反對拉幫結(jié)派、搞小團體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在與員工的博弈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二是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公司整體運作,畢竟合作是全公司的,而不是小團體內(nèi)部的。 4. 真假話難辨 筆者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是什么原因,讓那些敢于直言的人不再說真話?》,對于當下人們越來越不愿意說真話的原因,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估計很多網(wǎng)友看完,也深有體會,不是我們不想說真話,而是從趨利避害角度看,說真話有時并非是明智之選。 當然,完全不說真話,也不行,會讓人覺得虛偽,心機重,或許這便是灰度哲學(xué)的完美體現(xiàn),而如果要說,必須是因人因地,還要看場合,更為關(guān)鍵的是,要想好怎么說,措辭方式不對,不如不說。 5. 追求正義 OR 利益優(yōu)先 正義、公平、民主等人類美好的希翼,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這種純粹的東西不斷遭遇到各種沖擊,正應(yīng)了那句: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在職場中,特別是在追求利益與維護正義之間出現(xiàn)沖突時,大部分人出于人性使然,都會選擇利益,這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從人性角度,無可厚非,但站在道德制高點,此舉的確算不得高尚。 還有一種情況,有人時而維護正義,時而追求利益,在不同時間段,不同的場景下,即使同一個人,他的選擇也會不一樣。 世界是多彩的,人是灰度的,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純粹與極致,學(xué)會應(yīng)對灰度人生,是一輩子的修行。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