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燒傷診斷應包括燒傷部位、燒傷面積、燒傷深度、燒傷原因等因素,臨床病案書寫中普遍存在診斷書寫不統(tǒng)一、診斷填寫順序錯誤、部分編碼不能滿足數(shù)據(jù)提取要求等問題。本文對燒傷疾病診斷書寫、主要診斷選擇、ICD-10編碼提出了規(guī)范化建議,以提高燒傷外科編碼準確性。 一、燒傷疾病診斷書寫 正確書寫燒傷診斷有助于準確編碼,但燒傷以皮膚損害為主要特征,是嚴重特殊損傷。 燒傷作為獨立的診斷,應包括三個方面: (1)燒傷診斷; (2)燒傷并發(fā)癥診斷; (3)并存疾病診斷。 1.燒傷診斷 燒傷診斷應包括:燒傷部位、燒傷面積、燒傷深度、燒傷原因等因素。 根據(jù)國內(nèi)通用的“中國九分法”,燒傷部位分為4大區(qū)域,即: (1)頭頸部:包括頭、面、頸; (2)雙上肢:包括上臂、前臂、手; (3)軀干部:包括前軀干、后軀干、會陰; (4)雙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足。 燒傷面積采用“中國九分法”或手掌估計。燒傷深度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據(jù)燒傷深度分為Ⅰ度、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估計。 需注意的是,Ⅰ度燒傷面積不計算在燒傷總面積內(nèi),總面積后要分別標明淺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燒傷各自的面積。燒傷面積以整數(shù)記錄,不足1%的面積記為1%。 診斷時應分別標明熱力燒傷、電燒傷、化學燒傷和放射燒傷等燒傷原因。燒傷診斷中還應將面部燒傷、手燒傷、吸入性燒傷、消化道燒傷等特殊部位燒傷的診斷單獨列出。 2.燒傷并發(fā)癥診斷 嚴重燒傷后常出現(xiàn):燒傷休克、燒傷感染、臟器功能不全、水電酸堿平衡紊亂等并發(fā)癥。這些并發(fā)癥應作單獨診斷。 燒傷感染包括:創(chuàng)面非侵襲性感染、燒傷膿毒癥、創(chuàng)面膿毒癥、全身真菌感染、動靜脈導管感染、燒傷繼發(fā)呼吸系統(tǒng)感染、燒傷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不同情況。 臟器功能障礙則包括:燒傷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癥、單個器官功能不全等。 3.并存疾病診斷 包括合并傷及受傷前已患的心、肺、肝、腎、腦、代謝疾病等。 二、燒傷疾病ICD-10編碼 1. 燒傷疾病編碼原則 ICD-10關于燒傷和腐蝕傷的編碼為T20-T32。其中T20-T25是分類體表的燒傷和腐蝕傷,第四位數(shù)標明燒傷程度。 編碼時首先確定部位,其次是程度。 對同一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燒傷只編碼深度最終級別,即使Ⅲ度燒傷的面積小于Ⅱ度燒傷,也應將Ⅲ度燒傷的部位作為主要情況前面。 而對同一燒傷深度的多處燒傷要按燒傷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T26-T28是眼或內(nèi)部器官的燒傷和腐蝕傷,第四位數(shù)表明燒傷部位。 T29-T30是多部位的燒傷和腐蝕傷。 在燒傷部位未特指時使用T31、T32類目作為主要編碼。 2. 大面積燒傷的編碼 大面積燒傷一般指Ⅱ度、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面積成人在30%、小兒在15%以上者。 由于大面積燒傷涉及身體多個部位,對其編碼宜參照不同身體區(qū)域的同類型損傷編碼原則,選擇綜合性編碼作為主要編碼。 首先將燒傷深度和燒傷總面積這兩種嚴重影響燒傷療效的情況編碼,其后可依次為每一情況逐一編碼作為選擇性附加編碼。 例如: 對“頭頸、軀干、四肢97%(深Ⅱ度7%,Ⅲ度90%)火焰燒傷”的診斷應先編碼T29.300(多處燒傷至少有一處三度燒傷)和T31.900(身體體表≧90%燒傷)。 3. 燒傷部分并發(fā)癥的編碼 燒傷休克:一般指燒傷后早期休克,系由大量體液滲出所致,本質(zhì)上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應編碼為R57.1,不應選用創(chuàng)傷性休克編碼T79.4。 燒傷創(chuàng)面膿毒癥:是一種侵入性感染,除了創(chuàng)面外觀改變、壞死斑外,有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按血培養(yǎng)往往陰性。ICD-10中無創(chuàng)面膿毒癥編碼,而創(chuàng)面膿毒癥作為一種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癥狀更為明顯,宜采用膿毒癥編碼。 有病原學資料時在A40-A41中選擇編碼,無病原學資料時采用編碼A41.9。 燒傷后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可由燒傷休克(MODS的第一次打擊)或未控制的感染和壞死組織,如燒傷創(chuàng)面膿毒癥、腸源性膿毒癥、導管菌血癥或治療失誤(MODS的第二次打擊)引起。 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編碼,由非感染病因引起的MODS應編碼R65.3,由感染病因引起的MODS則編碼R65.1。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男性,40歲。因全身被異丙苯氧化物火焰燒傷3小時入院。入院時神志淡薄、煩躁不安、口渴、聲音嘶啞,血壓90/70mmHg、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除腰帶部位、兩足底及足趾外,其余部位均被燒傷。 該例患者入院時應診斷為:(1)頭頸、軀干、四肢97%(深Ⅱ度7%,Ⅲ度90%)火焰燒傷;(2)重度吸入性損傷;(3)面部燒傷;(4)雙手燒傷;(5)燒傷休克。 患者入院后經(jīng)休克復蘇、呼吸機輔助呼吸、分次切痂植皮術等治療,治愈出院。住院期間于傷后41天曾出現(xiàn)靜脈導管陰溝桿菌感染。該患者住院期間主要是對燒傷創(chuàng)面進行手術及換藥治療。 出院時主要診斷為:頭頸、軀干、四肢97%(深Ⅱ度7%,Ⅲ度90%)火焰燒傷。另需補充靜脈導管陰溝桿菌感染診斷。 編碼為: (1)T29.300 多處Ⅲ度燒傷、T31.900 累及體表90%及以上的燒傷; (2)T27.300 呼吸道燒傷; (3)T20.003 面部燒傷; (4)T23.000 腕和手未特指程度的燒傷; (5)R57.1 血容量不足性休克; (6)82.7 手肌肉移植物的整形術。 案例分析2 男性,2歲。因熱水燙傷軀干和左側(cè)上下肢后半小時入院,入院時一般情況可,創(chuàng)面水皰皮已脫落,基底紅潤。 該例患兒入院時應診斷為:軀干、左上下肢17%,淺Ⅱ度熱水燒傷?;純喝朐汉筝^平穩(wěn)度過休克期,創(chuàng)面換藥治療。傷后5天出現(xiàn)燒傷創(chuàng)面膿毒癥、膿毒癥性休克,搶救無效死亡。 出院診斷填寫順序為:(1)軀干、左上下肢17%,淺Ⅱ度熱水燒傷;(2)燒傷創(chuàng)面膿毒癥;(3)膿毒癥性休克。 編碼為: (1)T29.200 多個部位燒傷,述及的燒傷不超過Ⅱ度、T31.100 累及體表10%—19%的燒傷; (2)A41.9 膿毒血癥; (3)A41.900x003 膿毒性休克。 |
|
來自: 內(nèi)蒙王利敏 > 《疾病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