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碗子城和天井關

 ezoe 2019-05-19

 9月8日下午,從濟源乘火車到沁陽,下榻西萬鎮(zhèn)一個小旅社。準備明天穿越太行陘,直趨天井關。

 

太行陘基本走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局部:西萬----天井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在人類歷史的初始階段,暢達的交通決定和影響著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文明傳播的遠近。在聞名古今的“三河文明”時期,中條山、王屋山以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嶺就成為影響晉南、豫西北三大文明核心區(qū)域之間滲透、遷移、交流的最大障礙,起源并流傳于這一帶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不僅僅是打破這種障礙的美妙幻想,更主要是反映出人們“開九州,通九道”的豐功偉績。

       在歷史上,特別是宋元以前,任何王侯將相要想建功立業(yè)聞達于后世就得北扼羊腸太行之險,南控中原河內(nèi)之境方可有所建樹。晉啟南陽成霸業(yè),秦奪南陽爭天下,“桓公懸車束馬窬太行”,光武經(jīng)略河內(nèi)主中原,爾朱氏丹道奇兵反北魏,宋太祖掌控懷川統(tǒng)天下。從政治戰(zhàn)略的角度上講,“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覃懷者得中原”,然而如果不占據(jù)太行天塹只會使“得覃懷者”陷入腹背受地的窘?jīng)r,而占據(jù)太行陘便可實現(xiàn)其“南控虎牢之險,北倚太行之固”之政治戰(zhàn)略企圖。

       太行陘沿道居民很早就形成了經(jīng)商的觀念?!傲暌赝榴な称D,河南田肥地闊,往來貿(mào)易,時通有無”,正是這種晉豫兩地特色鮮明的經(jīng)濟互補格局,最終促成了千百年來太行道上“馬蹄嗒嗒”“人語嘈嘈”人流物流南來北往的繁榮景象。實際上,無論是唐代的“云中道”,還是明清的“驛道”,太行道做為商旅通衢早已名聞天下,它北通蒙古高原,南達福建沿海,水陸交替,東西交叉,形成中國古代與“絲綢之路”齊名的南北陸上交通大動脈。 

       古老的太行陘早已成為歷史上的輝煌,做為中國歷史上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價值。從有形遺產(chǎn)上講,無論是晉豫交界處太行山澗的羊腸阪道、碗子城,還是名揚古今的天下雄關天井關,其每一塊磚石無不勒刻著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民族融合的歷史蹤跡;從無形遺產(chǎn)上講,中國歷史上與太行陘相關聯(lián)的戰(zhàn)爭史實、名人名跡、詩詞文曲、神話傳說等,就足以讓晉豫兩地古道兩端的后代子孫享用不盡。經(jīng)初步考證,太行陘有史以來共有50余起戰(zhàn)爭直接或間接在這里發(fā)生,共有11位帝王在途徑或居住這里,共有上百位文人騷客留下近200余首詩文佳作,還有難以計數(shù)的歷史傳奇人物在這條千年古道上創(chuàng)下了千古“神”話。

       按有些學者的觀點,太行陘南端起點至山西高平、澤州之間共有三條通道,分別是窯頭線、常平線和丹河線,它們同屬于千年古道太行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路徑走向為:
       窯頭線:邘國故城(今西萬鎮(zhèn)邘邰村東)、古邘河(今西萬石河,又稱龍門河)口、窯頭羊腸阪、風口、小口隘(今山西澤州縣小口南)、岔道口、星軺驛(今山西澤州攔車村)、天井關、澤州。
       常平線:萬善驛或山王莊紅土胡同、馬鞍山羊腸阪、張老灣村中羊腸阪、常平村羊腸阪、碗子城、風門、橫望隘(今山西澤州縣大口)、岔道口、星軺驛(今山西澤州攔車村)、天井關、澤州。
       丹河線:九峰山下丹河口(或九峰山廟嶺坡)、許灣村、四渡、九渡(此處西上可直達大口橫望隘)、青天河、丹河天井關、澤州。
       在三條線路中,窯頭線地處西側(cè),距離天井關路程最近,窯頭關帝廟以南地勢陡峭、山勢險峻,汛期還要淌涉邘河;常平線地處中部,常平村以南山勢低緩,海撥高度相對較低,易于通行,但常平村與碗子城之間最為險要;丹河線地處東側(cè),距離天井關和澤州路程最遠,環(huán)境惡劣,易受河水豐歉影響,但較為隱蔽。

 

       沁陽市西萬鎮(zhèn)邘邰村是西周時邘國故城所在地,其位置處在沁陽市區(qū)北偏西10余公里,“故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沁陽市常平鄉(xiāng)窯頭村西北關爺嶺現(xiàn)存有數(shù)百米長的石砌阪道,沿著這條道上去5里許就到達澤州小口。小口村南的山梁上歷史上曾是小口隘,兩邊懸崖峭壁、溝深陡險,隋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在此開直道九十里。相傳,北宋大將焦贊在小口隘建筑城寨,防關守隘,稱為焦贊城。從小口到天井關地圖標注的直線距離約11公里,且海拔高度起伏不大,是附近幾條到達天井關路線中最近的。從西周邘國城的形成與道路交通的關系來分析,從邘邰村北上經(jīng)窯頭、小口到達天井關就是千年古道太行陘的南端起點。 

      此外,山王莊自古以來就是古懷慶府(屬今焦作市所轄縣市)出入山西之咽喉地帶,馬鞍山在山王莊鎮(zhèn)盆窯村東和張莊村北的太行群峰之間,傳說中的太行古道也從馬鞍山中間低凹處穿過。翻過馬鞍山北上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處聞名當?shù)氐那嗍娴溃@處阪道呈東西向排列,現(xiàn)僅存260余米。從青石阪道向西北方蜿蜒前行3公里左右,便在常平鄉(xiāng)張老灣村南和太洛公路相逢。由于年代久遠,老路很難找到,有的地方和太洛公路重合在一起,過去的青石阪路只剩下馬鞍山北邊那一段和張老灣村中的一小段。在張老灣村中,一條數(shù)米寬的街道自村南頭傾斜著伸向北頭,除了村中間不足百米的一段青石阪路以外,其余全鋪上了混凝土。從張老灣村北頭出村,上到一座山的山脊再次和太洛公路相逢,沿公路北行四五公里便進入到常平村。至此,又一條北上天井關的古代太行通道已清晰地展示出來:從紅土胡同(今山王莊村北)起步,途經(jīng)馬鞍橋羊腸阪、張老灣村羊腸阪、常平羊腸阪、碗城、風門、大口隘、星軺驛(今澤州攔車村)、到達天井關。

      清代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載:“萬善鎮(zhèn)在府城北二十里。唐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叛,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以兵守萬善,既而劉稹遣將張巨等攻萬善,別將劉公直潛師過萬善南五里,焚雍居,是也。.....《九域志》河內(nèi)縣有萬善鎮(zhèn)。今為萬善驛”。萬善,地處沁陽市山王莊鎮(zhèn)境內(nèi),由現(xiàn)在的萬北村、萬中村、萬南村、盆窯村、張莊村五部分組成,歷史上曾稱萬善城、萬善鎮(zhèn)、萬善驛,是一座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著名軍事重鎮(zhèn)。據(jù)考證,自隋唐以來,幾乎所有和太行陘相關的古代戰(zhàn)爭和事件都與之相關。萬善鎮(zhèn)的形成其實就是太行陘位置由“邘邰-窯頭-小口”一線東遷“萬善-常平-大口”一線的必然結(jié)果。千年古鎮(zhèn)萬善驛的形成從另一個側(cè)面印證了從山王莊馬鞍山經(jīng)常平、碗子城到達天井關這一條太行通道是千年古道太行陘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懷慶府志(山川志)》記載:“太行陘,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一名丹陘”;《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也道:“又府西北三十里曰太行陘,一名丹陘,太行八陘之一也”,而丹河河道處在府城正北偏東方向,丹道是不是太行陘就此引起了爭議。

       2006年國慶期間,由《焦作日報》牽頭組織、河南省及焦作市有關專家參與的“重走豫晉古商道”文化考察活動發(fā)現(xiàn)了四處古丹道遺跡,分別位于九峰山北山腳下、丹河天井關、青天河大泉湖西岸山崖上和北魏摩崖石刻附近,說明途徑丹河峽谷北上澤州直達壺關的河底通道是存在的。因此有人認為丹河古道自古就是一條秘密快捷的戰(zhàn)略通道,也許由于其南端起點與太行陘南端起點相毗鄰,也許是由于其澤州以北通達壺關的路線與太行陘澤州以北通達壺關的路線相重合,歷史上的太行陘便自然被人們稱做丹陘。

       我認為丹陘就是丹陘,就象沒列入八陘的其它太行通道一樣,自有其獨立的歷史作用及地位,沒必要非要強拉硬拽把它與太行陘扯上關系。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古人沒有搞清楚太行陘與丹陘的位置關系有情可原,如果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因帶上市場經(jīng)濟色彩而不顧歷史史實那就太不嚴肅了。 

   

    太行道山路盤繞似羊腸,關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天井關,更是天下名關。古人稱“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從西漢設立“天井關”后,歷朝歷代這里紛爭不斷,兵戈迭起,大小戰(zhàn)爭數(shù)百起,給這里留下豐厚的文化積淀。這一帶關隘共包括羊腸坂、盤石長城、碗子城、古長城、孟良寨、焦贊營、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攬車村、天井關等多處要塞。

 

    萬善鎮(zhèn):萬善鎮(zhèn)地處太行陘南端起點,基本位置即現(xiàn)在的西萬鎮(zhèn)。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斷,萬善鎮(zhèn)形成時間約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萬善鎮(zhèn)扼太行陘入山之咽喉,有厚實的城墻和堅固的城門,形成伊始就為兵家所必爭。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伐劉稹之戰(zhàn); 唐末黃巢起義軍與唐軍太行爭奪戰(zhàn);“梁晉之爭”太行爭奪戰(zhàn);北宋末年太行義軍懷州爭奪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都把萬善鎮(zhèn)的做為爭奪焦點。

 

       這次我的太行陘之行,即計劃以萬善為起點,徒步穿越常平線到天井關,然后再走窯頭線返回西萬。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有網(wǎng)友記載,過了山王莊,順著盆窯村東的山谷向北尋找進山,沿山谷西側(cè)爬坡而上,在一個東西橫亙的山脊前,可以找到古人為便于攀登砌就的石板古道。這里太行山呈東西走向,山脊上有一缺口,形似馬鞍,當?shù)匕傩辗Q其為馬鞍橋,山被稱為馬鞍山。缺口南側(cè)的山坡上,保存有一段長約300米的石砌古道。翻越了馬鞍山后,一條小道蜿蜒向西北延伸,前進不遠,又可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約500米的石板道。此段坂道的長度和完好是太行道中保存最好的。古道斷續(xù)相連,一直延伸到一個叫關爺坡的山頂,太行古道就在關爺廟兩側(cè)通過。

    但當?shù)亻L者勸我,開山炸石,已經(jīng)把古道破壞殆盡,沒有當?shù)叵驅(qū)?,你一人斷難找到這段古道。躊躇之后,還是決定沿238省道前行,既然可走張老灣、常平村、碗城、大口等地,這一條太行道的走向險峻也應該基本可以看到了。

 

9月9日

    一大早,我從西萬鎮(zhèn)出發(fā),沿238國道徒步前行,一路上,我一直注意著那馬鞍形的山勢,后來證明,我所關注的那些馬鞍形山體沒有一座是古道經(jīng)過的地方。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行走兩公里,路遇一騎三輪摩托車的老者,詢問古道所在,老者唏噓不已。他告訴我,如果你想找那段古道,這樣走的話繞遠了。他建議我坐他的摩托車,把我?guī)У缴酵跚f附近,從那里進山要比這樣走近得多。但我顧慮進山小路不易尋覓,故謝了他的好意。老者見我有為難之色,又指點我,如果你不在意多走幾里路的話,你可以沿公路一直上行,但到張老灣村南不要進村,在一個廢棄的加油站附近,有一條向右的土公路,你沿這條路下去,過新建的關爺廟再向前即可找到你要找的那段古道。
      謝過老者繼續(xù)前行,在張老灣村南果然見到了這個廢棄的加油站。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這就是那條土公路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找到了新建的關爺廟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從關爺廟向下走了好長一段路也找不到傳說中的那段古道,詢問一路上見到的唯一一位放牛女,她竟然根本不知道這一帶有一段古道。浪費了好長時間,我顧慮著后面還有幾十公里的路要走,只好非常不甘心地放棄了尋找古道的嘗試。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不知這是不是傳說中的馬鞍山?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張老灣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村里新建不久的寺廟卻已經(jīng)塌了頂??梢娝^的善男信女多么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從張老灣村出來不久,曾在村里問路時遇到的一對夫婦駕農(nóng)用車去常平,主動在我身邊停下車來要帶我一段。這一段沒有什么可看的地方,我欣然搭他們的車到常平。下車后,我為這對好心的張老灣夫婦留下了這張照片。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常平鄉(xiāng)政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村里的舊房子。雖然老舊,但石砌的墻壁顯和那么厚重結(jié)實。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出村后,我向一位鄉(xiāng)民打問去碗子城的路,她指給我一條近路。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結(jié)果,在一個岔路口處我走錯了路,鉆到了荊棘棵子中,把裸露的雙腿劃成了這個樣子。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無奈,原路返回,從岔路口走上另一條山道。但最終我還是沒有走對,最后還是回到了公路上。
 
       在接近碗子城時再次向一養(yǎng)路工問路,他對我說,可惜你不能爬山,如果能,從我屋后的小路上去,到碗子城是最近的了。我聞聽大喜,我豈是不能爬山之輩?問明了路怎么走,我毅然舍棄公路踏上了小路,可惜,爬上山頂之后我又走錯了路,最后又回到了公路上。
       就這樣反反復復,為尋找那著名的碗子城,我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終于找到了它的位置。

 

      由羊腸坂而上,為天井關最南的第一道屏障——碗子城。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碗城是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鎮(zhèn)的一個小村子,村子旁邊就是碗子城山,地處晉豫兩省交界地帶。該城修筑于唐初,是歷代鎮(zhèn)守天井關的駐兵之地。碗子城山地勢險要,四周全是懸崖峭壁,高高突起的山頂平凹處有一座石砌的城堡,城墻高約2米,大小約667平方米。因其規(guī)模規(guī)模不大,“狀如碗然,故云碗子城”。宋代初年,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澤州,破碗子城,遇山石阻路,不能通行,便先于馬上負石,六軍皆效之,即日平石為大道,遂至澤州大敗李筠,明代大軍取懷慶,攻澤州、潞州,均先克此城,而后進軍北上。在古道上,有一座元代至正21年開鑿的佛龕,佛龕兩側(cè)的記事碑記載了當時修太行山路“羊腸坂”的情況,古道一側(cè)的石壁上有雕鑿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古羊腸板”四個大字,為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書寫。如今,千年的烽火狼煙早已散盡,當年的碗子城已是垣臨傾坍,蒼涼凄迷。但聳立于太行山巔的城墻、寨門,仍在荒草枯樹中雄視著人世問的風雨變幻。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位于太行山南麓崇山峻嶺中的河南常平村和山西大口村,就因為歷史遺跡“碗子城”的歸屬問題而爭執(zhí)不斷。 

       1965年,雙方產(chǎn)生地界糾紛。發(fā)生糾紛后,雙方官司最后打到了國務院。1966年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兩位副省長齊肩站在了“碗子城”廢棄的城墻之上,對邊界一事進行商議。幾經(jīng)反復,這件事總算是塵埃落定,常平方占據(jù)上風。然而,此次長達一年的爭論在晉城方心中似乎留下了一條隱隱的傷疤。

       2001“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河南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勘定的行政區(qū)域界線協(xié)議書”,上面很明確地標明“碗子城”隸屬于山西,這份協(xié)議書上有當時山西、河南兩省的主管省領導的親筆簽名。 

       常平村認為,目前留存最遠的憑據(jù),是明萬歷二十七年在山頂上立著的一塊界碑,上面清楚地界定了兩村也是兩省的分割線,幾百年來,一直為雙方認可,村民在各自的地盤上春種秋收,相安無事。界碑后來被大口村的人推下山去摔成兩截。后來,沁陽市在“古羊腸坂”題刻南40米的山坡平臺上立有文保標志石碑??墒菚r間不長,石碑被毀壞,就連沁陽市林業(yè)局立的標牌也被毀掉。  

       2004年6月,山西省政府把“碗子城”等古跡公布為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們也在“碗子城” 附近立了石碑,盡管基座非常結(jié)實,還是被常平村的群眾毀掉。

       如果說上個世紀60年代常平方與晉城方的糾紛完完全全是“地界糾紛”,那么,此時 “碗子城地界之爭”。這些爭執(zhí)的背后,或多或少都隱藏了經(jīng)濟利益。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碗子城下的古羊腸坂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自古至今有許多詩文描述過羊腸坂,最著名的就是曹操的《苦寒行》。由于第一句是“北上太行山”,許多人誤以為曹操所寫羊腸坂就是太行陘上的羊腸坂,這種理解其實有誤。

       歷史上的羊腸坂有三:澤州、壺關、陽曲各一,曹操所走羊腸坂在今長治市屬的壺關縣東南。公元206年,曹操攻破冀州(今河北、河南的界河——漳河北岸,古鄴城一帶)袁紹之子袁尚、袁譚后,是由安陽(與鄴僅一河之隔)、林州溯今郊溝河西進太行山討伐據(jù)守在上黨壺口關(今長治市東壺口鎮(zhèn))的袁紹侄子高干的,如今七里棧一帶仍存曹操所經(jīng)羊腸坂痕跡。

 

       碗子城下的古羊腸坂道。從走向看,常平老鄉(xiāng)指給我的近路應該與坂道相接,可惜我不認路,徒然錯過了走一走這條羊腸坂道的機會。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離開碗子城來到碗城村,一看時間,已經(jīng)接近午時,肚子也開始咕咕叫起來。恰好路邊一戶農(nóng)家兼做簡單餐飲,為的是方便運煤司機堵車時可以填飽肚子。匆匆看看手機上健走伙伴上的記錄,因為尋找古道和碗子城,比預計多繞了好多路,此時已經(jīng)行走了21公里,而后面的路還有大半,我沒有時間耽擱,請老夫婦為我煮了碗面條,匆匆吃完飯馬上上路了。此時正在此歇腳的一位拉煤司機見我一人獨行,建議上他的車帶我一程,但他是朝河南方向去的,與我是南轅北轍。我謝過了小伙子,繼續(xù)自己的行程。

 

大口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大口村也叫大口隘,又叫橫望隘。狄仁杰離開家鄉(xiāng)到并州去做官,登上太行山,南望白云,對身邊的人說:我的父母就居住在白云的下面,懷念悵望之情,油然而生。澤州太守為之刻石紀念,橫望隘因此得名。(“白云親舍、白云孤飛、白云行處、親舍云”等也因之成為客中思念父母之辭)。可見起碼自唐代起常平、碗城、大口隘一線就已成為一條暢通的太行通道。從以上圖片可以看出大口的地勢之險要。相傳北宋大將孟良曾在此筑寨,把守關口,故曰孟良寨,現(xiàn)寨址尚存,還留有建寨碑記。在大口村附近還有磨盤寨,現(xiàn)存遺址為不規(guī)則方形,南北設門,寨內(nèi)南北長34.3米,東西寬29米,高5米,墻厚6.9米。北部墻體,向東蜿蜒數(shù)百米,連接北齊古長城遺址。 另外,趙長城位于橫望隘與天池嶺(今屬沁陽常平鄉(xiāng))村北之間,東西綿延約3.5公里,現(xiàn)存城墻寬2米左右,高1-3米不等?!妒酚洝ぺw世家》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圍魏黃,不克,筑長城,接河內(nèi)(今沁陽),為石造”。 

       可惜我這次出行并非具體考證這些具體的文物遺存,對這些不在路上的遺址只能忍痛放棄了。

 

       時間緊迫,我加快了行走的步伐。天色陰沉,不時飄落幾星雨點,這對徒步疾行的我來說,倒正好驅(qū)除了一身的燥熱。
       下午兩點半,我走到草底鋪村,這里是常平線和窯頭線的岔路口,明天,我將從這里趨小口,關爺坡、窯頭這條太行陘返回西萬。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底草鋪屬山西界內(nèi)一個比較大的村子,山西境內(nèi)的客運汽車以通到這里為終點。如果不想再徒步了,可以從這里乘車到晉廟鋪、天井關直至澤州。
 
前行數(shù)里是攔車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攔車村又稱狼車、星軺鎮(zhèn),星軺驛,位于澤州晉廟鋪鎮(zhèn)南約3公里處,今屬晉廟鋪鎮(zhèn)一部分。帝王使者為星使,星使所乘之車曰星軺。使者所乘的車,亦借指使者。因此,星軺名驛鎮(zhèn),除用典嘉德外,又顯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春秋以降,古太行道在中原逐鹿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的軍事作用。星軺驛位當陘中,“與天同黨”,俯瞰中原。左控商都朝歌與東京汴梁;下瞰東都洛陽;西連晉南古都群(堯都平陽、禹都安邑、舜都蒲坂、晉都曲沃和絳邑),因此,號稱“晉南屏翰”。 

       過去,攔車村四五里的大道兩邊皆為各種建筑講究的清代或民國店鋪,大道的北端是完好的堡門,上刻磚雕“晉南屏翰”,旁門檐上書“攔車北庫”,仿佛一座凝固的歷史畫卷。 

       傳說春秋時孔子由衛(wèi)國,路經(jīng)天井關(當時屬衛(wèi))星軺驛(今攔車),遇數(shù)兒嬉戲,中有一項橐不戲,孔子乃問曰:“獨汝不戲,何也?”項橐曰:“下及門中,必有門爭,勞而無功,豈謂好事?故乃不戲?!彼斓皖^以瓦片筑城。孔子責之曰:“何不避車乎?”項橐曰:“自古及今,當車避于城,不當城避于車?!笨鬃幽死哲囌摰溃恍赫鄯???鬃右婍楅译m小,卻有過人之處,于是躬拜為師,令弟子繞“城”而過。驅(qū)車向前里,又見道旁核桃樹上有黃鼠拱立,又遇松鼠口銜核桃跑至面前行禮鳴叫。遂嘆此境知禮已甚,玩童如此聰明,連動物亦懂大禮,便羞愧回車南歸。旋車而返,留下車轍深寸許。現(xiàn)天井關村仍留有當年的回車轍。后人為祭祀孔子,在村東南修有文廟,還立有“孔子回車之轍”石碑和碑亭,并把星軺驛改為了攔車村,從此,孔子回車便成為澤州聞名的四大景觀之一。 

    其實,孔子回車,確有其事,但不在此地,而在河南濮陽之西一個古名“棘津”的地方。此地之傳,源于天井關文廟沿革及其旁深及寸許的轍印。明代陳棐《孔子回車廟解》一文曰:“至于攔車之名,果俗因回車之妄附會之,而狼車則又攔車流訛也,今直名天井可矣。攔車、狼車名宜盡革削,以絕謬傳”。可惜,這并未引起后人重視,以致“訛傳”至今。

 
攔車村街景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下午四時許,我已經(jīng)走到了晉廟鋪。這是太行陘上一個較大的鎮(zhèn)子。此行的目的地天井關離此不過數(shù)里了。看時間尚早,為慎重起見,我詢問鄉(xiāng)人鎮(zhèn)里有沒有旅社之類,回答說沒有。一開小賣部的中年婦女見我獨身一人徒步進山,頓生憐憫之心,主動為我介紹一家洗車鋪,說過去他家曾開過旅店,說說好話,一定會答應接待一下的。
       謝過女店主,相約我從天井關返回時再來找她幫忙。女店主欣然應允。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繼續(xù)前行,再過幾個小村即來到了天井關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天井關在村子的最南端。這時關門附近的“孔子回車之轍碑”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今存 “孔子回車之轍”碑為明萬歷年間澤州太守、山東臨朐人馮瑗重立。據(jù)明文學家王世貞《適晉紀行》一文稱:他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六月“過大江,北道齊魯,歷汴抵衛(wèi),發(fā)寧郭驛,三十里抵清化鎮(zhèn)?!中禽U驛?!蹙湃绽杳髅坝臧l(fā)。道有祠,刻石崖表曰‘孔子回車處’?!迸c現(xiàn)存之碑顯然不是同一塊。明代王心一《上太行》一詩中有“山家愛尺土,縱橫界如畫。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轍跡。”可見孔子回車碑原創(chuàng)建年代相當久遠。  

 
 
此即所謂的孔子回車之轍??礃幼樱瑧撌沁^去驛道上常常見到的車轍。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終于見到了我跋涉四十公里所期望見到了天井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天井關又名太行關、雄定關。為豫晉邊境第一雄關,位于晉城南四十五里,澤州縣南部晉廟鋪鎮(zhèn)(古稱:科斗店)太行山最南麓天井關村﹐因關南有深莫能測的天井泉三處得名。這三處泉水分別為天井蜜、外梢道、涼水泉等。 天井關形勢險峻。當太行南北,豫晉兩省之交通要道,為歷代兵爭要地。

    戰(zhàn)國時,秦與韓、魏爭霸,屢戰(zhàn)于此。

    西漢陽朔三年(前22),為防饑民生變,成帝劉驁下詔,禁止入天井關附近的流民久留。

    東漢建武元年(25),更始帝部將李軼鎮(zhèn)守洛陽,馮異自河內(nèi)(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出兵前,寫信招降李軼。李表示不再與馮爭鋒,馮方得北攻天井關,連拔潞澤2城,又連下河南成皋以東13縣,俘更始帝等10余萬。

王梁任野王(今河南沁陽)郡守時,曾北守天井關,后天井關為更始帝部將田邑所據(jù)。光武帝劉秀派部將劉延攻打未下,及至更始帝亡,田邑方獻關請降。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后燕國主慕容垂在長子攻襲西燕國主慕容永前先進入天井關。

    北魏永安三年(530),魏主殺大將爾朱榮。其子爾朱世隆引兵進犯洛陽未克,又北趨潞州,至建州(今晉城)時,先破天井關,建州遂告淪陷。

    隋末竇建德與李世民相持于虎牢(今河南鞏縣東北)。 竇不納謀臣凌敬先提出的往西北攻取懷州、河陽(今河南沁陽、孟縣),后由天井關越過太行山,進入澤州的建議,結(jié)果敗于李世民。

    唐朝為制約太行山以東,屏衛(wèi)東都洛陽,特于天井關置澤、潞節(jié)度使。

    唐會昌三年(843)年,劉稹據(jù)澤、潞叛唐。中書舍人杜牧在《澤潞用兵書》中建議:在河陽筑壘,阻塞天井關,另派大軍。徑搗上黨。此議未被采納。結(jié)果,河陽帥王茂之所率大軍,剛行至關南的科斗店,便被天井關守軍擊潰。后又派忠武帥王宰前去征討,才把天井關攻下。王宰驅(qū)兵進攻澤州,叛軍頑強抵抗,并乘機奪回了天井關。王宰用重兵再次攻克天井關,才遏住潰勢。

    唐中和四年(884),河東帥李克用為鎮(zhèn)壓占領河南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由天井關領兵南下。

    唐光化二年(899),朱全忠攻克澤、潞2州,李克用派部將李嗣昭攻下了天井關,潞州守將不戰(zhàn)而逃。3年后,朱全忠攻李克用于河東,命氏叔琮率軍深入太行,由天井關折向昂東關,一舉攻陷澤州。

      五代梁開平二年,晉王存勖解潞州之圍,梁將康懷貞自天井關遁,晉軍乘勝進趣澤州,梁將牛存節(jié)自洛陽應接,夾寨潰兵至天井關,守將牛存節(jié)從天井關發(fā)兵。擊退了圍城的晉軍。謂其眾曰,澤州要害地,不可失也。遂前入澤州,晉兵不能克。

    漢初以契丹北還,議進取河南,蘇逢吉請出天井,抵孟津。不果。

    宋靖康元年,賜天井關名雄定關。

    元末亦名平陽關。至正十七年,擴廓守平陽關,保據(jù)澤、潞二州。是也。關之南即羊腸坂道,孔穎達曰:太行有羊腸坂,南屬懷,北屬澤。《呂氏春秋》:九山之一也,盤紆如羊腸

 

     天井關曾有文廟,創(chuàng)建于東漢建寧二年(169年)。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孔子第十九代孫孔昱官于洛陽,追思圣祖有臨河之嘆而返轡歸陬,故于就近山巔立廟存饗。其后多次重修。

       1943年,侵華日軍北上太行后,日軍小頭目稻谷米將天井關文廟付之一炬,用其殘磚碎瓦修筑了炮臺。 

 

    天井關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也是浩瀚的文化長廓。歷史上曾登臨過天井關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將領、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墨客達上百位。他們的到來,不僅為古隘驛亭增添了無限的光彩,而且還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和碑刻。這些詩文,向我們形象地展示和描繪了天井關的自然風光和當時的社會場景,是難得且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親過天井關,并留有詩詞的文人騷客包括西漢的劉歆、蔡邕等;魏晉的曹操、劉琨等;唐代的李隆基、王維、李賀、李白、白居易、劉長卿、張九齡、蘇頲、張說、柳宗元、韓愈、程浩、徐范等;宋代的司馬光、徐范、李若水、蘇舜欽等;金代的李俊民、郝經(jīng)、元好問等;明代的王國光、貝瓊、王世貞、李夢陽、于謙、李攀龍、吳骃、劉龍、謝肅等;清代的趙執(zhí)信、陳廷敬、朱樟等,共留下詩文、碑碣數(shù)百首(篇)。

       天井關正在進行修繕,村民們期望經(jīng)過這次修繕,天井關可以成為一個聞名的景區(qū),為村里帶來可觀的旅游收入。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離開天井關返回晉廟鋪,找到女店主,終于住進了那家洗車鋪。一路行來,汗流浹背,恰在此時,天上的零星小雨忽而變成了中雨,本來山村海拔高達1400余米,加上下雨,氣溫自然要比平原地區(qū)低好多,由于我的大意,上山時只穿了短褲和一件速干汗衫,進得屋內(nèi),脫下汗?jié)竦暮股?,一股涼氣襲來,不由得周身瑟瑟發(fā)抖。幸虧好心的店主人擔心我夜里冷,又給我多抱了一床棉被,不然,山頂雨夜,我還不知怎么過去吶。      

       簡單洗了洗,趕緊鉆進被窩,在太行山的山頂上,暖暖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今天,健行伙伴的記錄是59610步,45.85公里。本來,在地圖上量過這段路不過三十多公里,但因為我為找古道和碗子城走了不少冤枉路,再加上從天井關折返,竟然比原計劃多走了十公里。 

 

       事后總結(jié)這次穿越太行陘,有兩個地方值得吸取教訓。希望我對錯誤的認識和檢討會對以后走這條路的朋友有所幫助。

       一是馬鞍山線上的古道應該如何走?

       由于自己不慎刪掉了電腦上的驅(qū)動程序,從西萬開始就再也上不去網(wǎng)了,所以,此前收集的一些資料無法及時地復習研究,谷歌地球不能打開也就無法及時地校對自己的計劃路線。憑腦子的記憶,不敢貿(mào)然走馬鞍山線,也記不得應該從什么地方進山。

       回來后結(jié)合自己走過的路,再核對谷歌地球,發(fā)現(xiàn)從盆窯村是有一條路通向關爺廟的,而自己要尋找的那段古道就應該在這條路上。

 

從西萬到天井關的兩條陘道所經(jīng)過的村莊示意圖。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從盆窯到關爺廟的路線還是比較清晰的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放大上圖,可看出從盆窯穿過鐵路的路線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如果事先掌握了這些情況,走馬鞍山線是不應該存在任何問題的。

 

       二是從常平到碗子城的山間小路的走向。

       從下圖可以看出,碗城附近山勢陡峭,333省道的上下行線都不得不分別繞山而行。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但確有一條山間小路是從常平通往碗子城的,下圖的白線即這條小路,可惜當我糾正了自己誤入荊棘的錯誤走上正確道路后,見這條路又攀向山頂,誤以為是另外一條路,于是在小路最接近333省道下行線的地方錯誤地又回到了333國道上。如果事先研究掌握了這條路的走向,再輔以GPS定位系統(tǒng),準確地把握自己行走的方向,那會省卻好多冤枉路。
太行八陘游之太行陘(上) <wbr>碗子城和天井關

 

 資料鏈接: 

丹水灣博客 太行道文化考察系列: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25590490_0_1.html 

視頻《太行八陘》之《太行陘》: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534.html#vid=21699534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