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萌1,翁朝暉1,范楊臻2,3,余明輝2,魏紅艷2 (1.湖北省水利水電規(guī)劃勘測設計院,武漢430064;2.武漢大學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430072;3.湖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武漢 430070) 作者 通訊作者: 陳 萌(1989-),女,河南信陽人,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防洪排澇和泥水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工作。 摘要 截洪溝洪峰流量是截洪溝設計的重要參數(shù)。通過工程實例分析比較三種截洪溝洪峰流量計算方法,研究了降雨歷時、山洪容重和重現(xiàn)期對三種方法洪峰流量的影響,并分析了各方法主要影響因素的顯著程度。結果表明,對于工程實例,方法1(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和方法3(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的結果較接近,更偏安全。洪峰流量隨降雨歷時的增大逐漸減小,兩者呈冪函數(shù)關系;洪峰流量隨山洪容重的增大而增大,兩者基本呈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洪峰流量隨重現(xiàn)期的增大基本呈對數(shù)增長趨勢。方法1和方法3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排序為匯流面積>降雨歷時>徑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方法2(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排序為匯流面積>徑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高含沙山洪容重。 關鍵詞 截洪溝;洪峰流量;降雨歷時;重現(xiàn)期;山洪容重;徑流系數(shù);匯流面積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flood peak discharge of cut-off ditch in small watershed The flood peak discharge of a cut-off ditch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cut-off ditch design.In this paper,we compared thre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flood peak discharge of cut-off ditches based on a project case.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duration,unit weight of torrential flood,and recurrence interval on flood peak discharge,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degree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It was found that Method 1(Code for desig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and Method 3(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drainage projects)had similar results for the project case and both leaned towards safety.T he flood peak discharge would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duration,with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m.The peak discharge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unit weight of torrential flood,with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m.T he peak discharge showed a trend of logarithmic growth with the increase of recurrence interval.Catchment area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flood peak discharge for Methods 1 and 3,followed by rainfall duration and runoff coefficient,while the influence of recurrence interval on flood peak discharge was the smallest.Catchment area had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flood peak discharge for Method 2(T echnical code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followed by runoff coefficient and recurrence interval,while the influence of unit weight of torrential flood on flood peak discharge was the smallest for Method 2. Key words cut-off ditch; peak discharge; rainfall duration; recurrence interval; unit weight of torrential flood; runoff coefficient; catchment area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502174;11472198) 截洪溝是為了攔截排水地區(qū)坡面上部的徑流而修建的排水溝道,用來保護某一地區(qū)或某項工程免受洪水造成的漬澇和沖刷。截洪溝的設計流量是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它是確定截洪溝斷面尺寸的重要依據(jù)。由于截洪溝的洪水流量過程線一般峰高量小,歷時短,因此,可采用洪峰流量作為截洪溝的設計流量[1]。 受降雨強度、地表粗糙度、山坡坡度、土壤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坡面產(chǎn)匯流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2-6]。因此,小流域截洪溝洪峰流量的計算方法較多,水利、市政、交通、水保等部門的相關規(guī)范以及地方標準中均有常用的推薦方法[7-15]。劉俊萍等[16]針對三個級別匯流面積的小流域截洪溝,比較了室外排水手冊——雨水流量公式法和公路科學研究院經(jīng)驗公式法。鄭佳重等[17]比較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公式法(簡稱推理公式法)、中國公路科學研究所經(jīng)驗公式法(簡稱經(jīng)驗公式法)和《安徽省暴雨參數(shù)等值線圖、山丘區(qū)產(chǎn)匯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區(qū)中、小面積設計洪水計算辦法》(簡稱“84辦法”),得出“84辦法”在洪峰流量計算中的應用是合理可行的。以上研究比較了市政部門的雨水流量公式法、公路科學研究院經(jīng)驗公式法以及地方標準中的方法,而未涉及水保部門推薦的方法。鐘鳴輝[18]比較了水土保持規(guī)范中的兩種計算方法,但僅考慮的是清水洪峰流量,未考慮高含沙山洪容重的影響,且未與其它部門常采用的方法進行比較。本文通過實例計算對水保部門常采用的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中的方法(方法1)、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中的方法(方法2)以及市政部門常采用的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中的方法(方法3)進行比較,并分析降雨歷時、山洪容重和重現(xiàn)期對截洪溝洪峰流量的影響規(guī)律以及各因素影響的顯著程度,為截洪溝的合理設計提供思路和參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過工程實例,分別按照《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和《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進行計算,并對三種方法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其次,分析研究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分別選取降雨歷時為 5、20、40、60、90和120 min進行分析;分析研究洪水容重對流量的影響,分別選取高含沙山洪容重為 1.1、1.2、1.3、1.4和1.5 t/m3進行分析;分析研究重現(xiàn)期對三種方法流量的影響,分別選取重現(xiàn)期為 3、5、10、15、20、30、50和100年進行分析。最后,通過SPSS軟件,分析和比較各方法的影響因素對截洪溝洪峰流量影響的顯著程度。下面先對幾種方法進行介紹。 1.1 方法1 依據(jù)《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1018-2014),永久截洪溝設計排水流量按下式計算[19]。 當缺乏自記雨量計資料時,可采用查降雨強度表法,利用標準降雨強度等值線圖和有關轉換系數(shù)進行計算,具體見式(2)。 溝管的平均流速v(m/s)可按下式計算[20]: 1.2 方法2 依據(jù)《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GB 50433-2008)進行計算[21]。首先按公式(6)計算清水洪峰流量。 1.3 方法3 依據(jù)《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進行計算[22]。 式中:A?為在重現(xiàn)期下的設計降雨的雨力;C為雨力變動系數(shù),是反映設計降雨各歷時不同重現(xiàn)期的強度變化程度的參數(shù)之一;P為重現(xiàn)期(a);t為降雨歷時(min),計算方法同1.1節(jié)相關公式;b為參數(shù)。 2 實例分析 某工程區(qū)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匯流面積約0.19 km2,防洪排水標準為10年一遇[23-24]。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SL 575-2012)[25],陡峻的山地徑流系數(shù)一般為0.75~0.9,計算時取0.8。截洪溝長約1.56 km。坡面流的坡降取有代表性山坡坡度的算術平均值,約為0.54。 2.1 設計暴雨計算 截排水工程應按短歷時設計暴雨計算設計排水流量,截洪溝排水流量采用1 h雨量進行計算。采用湖北省水文水資源局2008年編制的《湖北省暴雨統(tǒng)計參數(shù)圖集》成果,工程區(qū)最大1 h點雨量的均值 ![]() 2.2 暴雨強度計算 根據(jù)武漢市排水防澇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標準,武漢市短歷時暴雨的暴雨強度應采用下式計算: ![]() 2.3 結果與分析 2.3.1 方法1 方法1中,降雨歷時包括坡面匯流歷時和溝管內匯流歷時兩部分。由于溝管內匯流歷時需在截洪溝過水斷面確定后,根據(jù)流速計算得到。然而,此時截洪溝設計流量尚未確定,無法設計過水斷面。因此,需進行試算。先假設溝管內匯流歷時t?,計算總匯流歷時t,確定截洪溝的設計流量和斷面尺寸;再根據(jù)斷面尺寸,按曼寧公式計算溝管內的平均流速,進而重新計算匯流歷時。將計算得到的匯流歷時和假設的匯流歷時進行比較,如果兩者相差較大,則需重新假設進行計算。經(jīng)試算得到10年一遇標準下,截洪溝的設計洪峰流量約為4.05 m3/s。 2.3.2 方法2 由2.1節(jié)可知,10年一遇1 h降雨強度為70.8 mm,即i=70.8 mm/h。根據(jù)方法2,計算得到10年一遇設計標準下,截洪溝的清水洪峰流量約為3 m3/s。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2 t/m3時,高含沙洪峰流量約為 3.41 m3/s。 2.3.3 方法3 經(jīng)計算,10年一遇設計暴雨強度q為267.83 L/(s·hm2),截洪溝的設計洪峰流量為4.07 m3/s。 2.3.4 三種方法比較 通過對上述三種方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可以得出10年一遇設計標準下,根據(jù)方法2《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最小,根據(jù)方法1《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和方法3《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較方法2大。方法1和方法3的結果較為接近,約是方法2的1.2倍。因此,對于該工程來說,采用方法1和方法3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更偏安全。 3 ![]() 影響因素對洪峰 流量的影響分析 3.1 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 為了研究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分別取降雨歷時為5、20、40、60、90和120 min進行分析。不同降雨歷時下,根據(jù)方法1和方法3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Q?和Q?如圖1和圖2所示。 ![]() ![]() 由圖1和圖2可知:洪峰流量隨降雨歷時的增大逐漸減小,兩者呈冪函數(shù)關系。當降雨歷時小于60 min時,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較大;當降雨歷時大于60 min時,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減弱。洪峰流量Q?與降雨歷時的關系可由式(14)-式(17)表示,洪峰流量Q?與降雨歷時的關系可由式(18)-式(22)表示,決定系數(shù)均在0.99以上,擬合效果良好。 ![]() ![]() 3.2 高含沙山洪容重對流量的影響 為了比較不同高含沙山洪容重對洪峰流量的影響,分別取山洪容重為1.1、1.2、1.3、1.4和1.5 t/m3進行比較。根據(jù)方法2計算得到的高含沙洪峰流量與高含沙山洪容重的關系見圖3。 ![]() 由圖3可知:不同重現(xiàn)期下,洪峰流量均隨山洪容重的增大而增大,兩者呈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洪峰流量與山洪容重的關系可由式(23)-式(27)表示,決定系數(shù)均在0.99以上,擬合效果良好。 ![]() ![]() 3.3 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 為了研究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分別選取重現(xiàn)期為 3、5、10、15、20、30、50 和 100 年進行分析。由于相關規(guī)范僅給出了3、5、10和15年一遇的重現(xiàn)期轉換系數(shù),因此方法1僅計算了重現(xiàn)期為3、5、10和15年一遇的情況。根據(jù)方法2計算的流量分清水流量和高含沙洪水流量兩種情況,此處僅以高含沙山洪容重1.2 t/m3為例來計算高含沙洪水洪峰流量。將幾種方法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Q與重現(xiàn)期T的關系繪于圖4,由圖4可知:洪峰流量隨重現(xiàn)期的增大基本呈對數(shù)增長趨勢。當重現(xiàn)期小于50年時,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較大;當重現(xiàn)期大于50年時,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減弱。 ![]() 洪峰流量和重現(xiàn)期的具體關系可用式(28)-式(31)表達,決定系數(shù)均在0.99以上,擬合效果良好。 ![]() 為了對比重現(xiàn)期對三種方法流量的影響,將不同重現(xiàn)期下,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截洪溝洪峰流量列于表2。相同重現(xiàn)期下,根據(jù)方法2計算得到的流量與山洪容重有關。因此,表中分別給出了清水洪峰流量、山洪容重為1.1 t/m3、1.3 t/m3和1.5 t/m3幾種情況的結果。 ![]() 由表2可知,使用方法2依據(jù)《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當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5 t/m3時,高含沙洪水洪峰流量最大;根據(jù)該方法計算得到的清水洪峰流量最小;使用方法1根據(jù)《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和使用方法3根據(jù)《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介于兩者之間。方法3的結果略大于方法1,但總體來說差別不大。當山洪容重較小時,根據(jù)方法2計算得到的高含沙洪峰流量小于方法1和方法3;當山洪容重較大時,根據(jù)方法2計算得到的高含沙洪峰流量大于方法1和方法3。即存在一個臨界山洪容重,當實際山洪容重大于臨界值時,推薦使用方法2;當實際山洪容重小于臨界值時,推薦使用方法1和方法3。 以方法3的計算結果為基礎,分析其它方法相對該方法的大小關系,詳見表3。由表3可知,方法1比方法3的結果小0.4%~2.2%。方法2的清水洪峰流量比方法3的結果小22.1%~29.8%;當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1 t/m3時,使用方法2計算的高含沙洪峰流量比方法3的結果小17.1%~25.3%;當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3 t/m3時,使用方法2計算的高含沙洪峰流量比方法3的結果小4.8%~14.2%;當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5 t/m3時,使用方法2計算的高含沙洪峰流量比方法3的結果大0.7%~11.8%。此外,當洪水近似為清水以及山洪容重為1.1、1.3 t/m3時,隨著重現(xiàn)期的增大,方法2與方法3結果的差距呈逐漸減小的趨勢;當高含沙山洪容重為1.5 t/m3時,隨著重現(xiàn)期的增大,方法2與方法3結果的差距呈逐漸增大的趨勢。 ![]() 方法3的結果略大于方法1,總體來說較為接近,而與方法2的清水流量差別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方法1和方法3均考慮的是設計重現(xiàn)期下、降雨歷時內的平均降雨強度,而方法2考慮的是設計重現(xiàn)期下、平均1 h降雨強度。本文例子中,降雨歷時小于1 h。一般來說,降雨歷時越長,降雨歷時內的平均降雨強度越小。因此,方法2計算得到的清水洪峰流量最小,方法1和方法3的結果較方法2的清水流量大。 4 ![]() 影響因素顯著程度分析 影響截洪溝洪峰流量的主要因素有徑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降雨歷時、匯流面積、高含沙山洪容重等。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對截洪溝設計流量的影響程度。三種方法的影響因素及因素水平見表4-表6所示。各因素水平分別為:徑流系數(shù)取 0.3、0.5、0.7和 0.9;設計重現(xiàn)期取 3、5、10、15、20、30、50 和 100 年;匯流面積取0.1、0.2、0.4和0.8 km2,山洪容重取1.1、1.2、1.3、1.4 和 1.5 t/m3;降雨歷時取 5、20、60、90和120 min。 ![]() ![]() ![]() 三種方法影響因素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7-表9。從表中可以看出,三種方法各因素的sig.值均為0,小于0.05;F值均大于臨界F值,表明各因素對流量均有顯著影響。同時,通過比較F值的大小可知,對于方法1和方法3,匯流面積對流量的影響最顯著,降雨歷時次之,接著是徑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最弱;對于方法2,匯流面積對流量的影響最顯著,徑流系數(shù)次之,接著是重現(xiàn)期,山洪容重的影響最弱。 ![]() ![]() ![]() 5 ![]() 結論 01 通過實例分析,得出該工程在10年一遇設計標準下,截洪溝的洪峰流量采用方法2根據(jù)《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計算得到的洪峰流量偏小,采用方法3《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和方法1《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的結果較為接近,更偏安全。 02 洪峰流量隨降雨歷時的增大逐漸減小,兩者呈冪函數(shù)關系。當降雨歷時小于60 min時,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較大;當降雨歷時大于60 min時,降雨歷時對流量的影響減弱。洪峰流量隨山洪容重的增大而增大,兩者基本呈指數(shù)函數(shù)關系。洪峰流量隨重現(xiàn)期的增大基本呈對數(shù)趨勢增長,當重現(xiàn)期小于50年時,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較大;當重現(xiàn)期大于50年時,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減弱。 03 方法3的結果略大于方法1,總體來說較為接近;方法2計算得到的清水洪峰流量最小,方法2計算得到的高含沙洪水流量與方法1、3的相對大小關系與山洪容重有關。 04 對于方法1和方法3,匯流面積對截洪溝洪峰流量的影響最顯著,降雨歷時次之,接著是徑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對流量的影響最弱。對于方法2,匯流面積對流量的影響最顯著,徑流系數(shù)次之,接著是重現(xiàn)期,高含沙山洪容重對流量的影響最弱。 05 本文的成果為其它截洪溝工程的科學合理設計提供方法和思路。由于截洪溝洪峰流量的影響因素眾多且較為復雜,因此,本文的結論對于其它區(qū)域的適用性以及不同參數(shù)、不同地區(qū)對結論影響的規(guī)律有待進一步研究。 ![]() ![]() ![]() 參考文獻略 ★ 精彩專題一鍵獲取 ★ ![]()
|
|
來自: gymrlwu78v8b0h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