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9章 孟浩然(1)
第20章 孟浩然(2)
第21章 孟浩然(3)
第22章 李頎
第23章 綦毋潛
第24章 王昌齡(1)
第25章 王昌齡(2)
第26章 祖詠
第27章 王維(1)
第28章 王維(2)
第29章 王維(3)
第30章 王維(4)
第19章 孟浩然(1)
孟浩然(689—740) 字號:字浩然 籍貫: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作品風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挾異
個人簡介: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隱居鹿門山苦讀。壯年曾游歷長江地區(qū)。開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陽求取功名,但一無所獲,三年后,他離開洛陽,漫游吳越。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來到長安考取功名,不第。在京城逗留,期間和王維、王昌齡結(jié)為好友,據(jù)《新唐書》中記載,王維曾私邀他入內(nèi)署,恰逢唐玄宗來到,孟浩然驚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稟報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來,出來后,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唐玄宗很不高興,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將他放歸襄陽。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后,征孟浩然為從事,他任職大概一年左右,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在襄陽和孟浩然相聚,當時孟浩然身上生有惡瘡,因縱情宴飲,“食鮮疾動”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一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詩作的題材也不寬,但具有獨特藝術(shù)造詣。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生活和行旅等內(nèi)容。多抒發(fā)詩人憤世嫉俗和表達個人感懷。大多數(shù)是五言,現(xiàn)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六十多首。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寫作的一首描寫春天的優(yōu)美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詩人取景獨特,不像一般的詩文那樣寫看到的或聽到的春天景色,而是從春天的早晨詩人剛剛醒來那刻所聽到的切入,抓住春天特征,表達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唐詩箋注》:“詩到自然,無跡可尋。‘花落’句含幾許惜春意。”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是詩人在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鄉(xiāng)村老朋友那里做客時寫的一首詩。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在詩人的筆下寫得充滿了情趣。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寫到:“真孟浩然不是將詩緊緊地筑在一聯(lián)或一句里,而是將它沖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h2>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這是孟浩然京城考取進士不第,準備返回襄陽老家,在臨行前寫給王維的一首詩,詩中抒發(fā)了詩人求仕不成后內(nèi)心的憤懣和辛酸,感情真摯動人。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用詞樸素,語句平淡,若一個人對朋友的娓娓道來,及其自然而毫無雕鏤的痕跡。然而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落第后的心境,言淺意深,耐人尋味。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四十多歲時曾前往長安、洛陽求取功名,求仕無成,于是,又游歷吳、越一帶。這首詩就大概作于游歷吳、越的途中,表達了羈旅之愁。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孟浩然游歷吳越,是他四十歲在長安應(yīng)試失敗后,為了排遣內(nèi)心苦悶而長途跋涉游覽江南的。根據(jù)這首詩的題目可以知道,這首詩是詩人乘舟停宿在桐廬江的時候,因懷念揚州(即廣陵)故友寫作的,詩人不僅僅因此有感傷之情,還因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敗,而心情郁悶,種種愁思交織在一起,所以,才有詩人在這首詩中凄楚的筆調(diào)。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的這次旅行是心懷抑郁情緒的。但詩人把內(nèi)心的愁悶淡化成是身居異地、懷念故友的愁悶。詩人這樣淺淡將求仕失敗寫得清遠而顯露,不落俗套。同時對于詩人的故友,說到這里他們自然能看得明白詩人真實的感受。
詩文結(jié)構(gòu)嚴謹,前后銜接緊密。如,因為有首句的“滄江急夜流”的鋪墊所以才能將淚水“遙寄海西頭”。上句寫“月照一孤舟”那樣的寂寥、孤獨,接著詩人便順其自然,闡述“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這首詩情感深沉,描寫簡單淺淡,余味無窮。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中用平易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清幽的暮色山景,幽靜空靈的暮色也滲透了詩人苦苦等待朋友的孤單和寂寞心情,但沒有一絲對朋友的抱怨,表現(xiàn)了對朋友信任。
第20章 孟浩然(2)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首詩是約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詩人在長安應(yīng)進士舉落第之后寫的,孟浩然曾經(jīng)閉門苦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當時他的文章也得到了王維、張九齡等人的贊譽,有一定名望,但是,這次應(yīng)試落第,讓他非??鄲?,想要直接上書皇上又有些猶豫,心中又不免煩惱,于是,作此詩發(fā)泄內(nèi)心憤懣之情。
據(jù)傳,孟浩然被王維邀請到內(nèi)署,恰逢唐玄宗到來,于是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出了其中的抱怨,非常生氣,于是將孟浩然放還老家。
望洞庭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來到長安,寫這首詩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表達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任用。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首詩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悠閑安適的心情,同時也摻雜著苦無知音的感慨。詩人化閑逸生活情態(tài)于輕描淡寫的景色中,讀來自然而親切。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沒有深刻厚重的主題,只是詩人在休閑時因景生情,抒寫了自己安適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沒有知音。但是詩人卻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詩意,將筆下的景色和心情寫得細膩傳神,趣味盎然。整首詩自然如行云流水,層次清晰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朗朗上口。
第21章 孟浩然(3)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是詩人在憑吊峴首山羊公碑時寫成的一首詩。羊公鎮(zhèn)守襄陽時,常常登臨峴首山,一次,他對同游的人嘆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詩人吊古傷今,由羊祜(hù)想到了自己的境況。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孟浩然家叫“南園”又叫“澗南園”,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峴山附近。詩中提到的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距離孟浩然家很近。因為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曾隱居鹿門山,因而鹿門山成了隱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度隱居在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去長安謀取功名,沒有成功,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家,在鹿門山建別業(yè),題為“夜歸鹿門”,表示追隨先賢龐德公的行跡,過隱居生活。這首詩就作于此時期,表達了詩人隱逸情懷。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首詩是在孟浩然漫游長江下游的途中寫作的。該詩抒發(fā)了詩人凄楚的境遇和煩悶的心情。當時正是秋季,天氣非常寒冷。詩人睹物生情,不免想到故鄉(xiāng),引起了思鄉(xiāng)的感傷。再加上當時作者奔走于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fù)雜的。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文樸素自然,感情真摯,以情對景,以景作結(jié),結(jié)合自然,最后詩人將讀者帶入茫茫江海的意境中,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
第22章 李頎
李頎(690-751) 籍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
作品風格:奔放豪邁,慷慨悲涼
個人簡介:少時家富,后傾家破產(chǎn),李頎隱居潁陽(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讀詩書多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考取進士,曾任新鄉(xiāng)縣尉,后辭官歸隱。
他一生交游廣泛,和當時的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王維等關(guān)系密切。李頎擅長五、七言歌行體。詩內(nèi)容涉及較廣,他的邊塞詩成就最大,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頎還善長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度圃姟分写胬铐犜娙怼?/p>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該詩以從軍征戰(zhàn)為題材,描寫了邊塞戰(zhàn)士們的艱苦生活,諷刺當權(quán)者興師動眾、窮兵黷武,無視戰(zhàn)士們的生死,給百姓帶去極大的痛苦。
這首七言詩一句緊似一句,步步緊逼,感情色彩也逐漸強烈,句句極力描述邊陲戰(zhàn)士們的艱苦生活,最后一句,輕輕一筆,是對前面將士們付出生命代價的一種巨大的諷刺。使全詩的感情氣氛達到了高潮。詩人巧用疊詞、對句等使整首詩節(jié)奏錯落有致,在節(jié)奏鮮明的詩句中抒發(fā)了強烈悲壯的感情。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guān)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晚年隱居潁陽時,魏萬要去長安,和詩人辭別,詩人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詩,表達了對魏萬的關(guān)心和勉勵。
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李頎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yīng)手,將往復(fù)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xiāng)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diào)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這首詩大概作于天寶六、七年間(747—748),是一首用文字描繪音樂效果的詩。詩人在這首詩文中既是稱贊董大的琴聲優(yōu)美也是在贊美房琯。
第23章 綦毋潛
綦(qí)毋潛 字號:字孝通 籍貫:荊南(今江蘇宜興縣)人。
作品風格:清秀
個人簡介: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后又歷任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天寶末年,歸家隱居。他與王維、張九齡等人有唱和詩。王維稱其“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其詩多為隱逸之思?!度圃姟肪幤湓娨痪?。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這首五言古詩大概是詩人歸隱后所寫。若耶溪傳為西施浣紗處,春水清澈,倒映山影,優(yōu)美如畫。詩人置身其中,內(nèi)心產(chǎn)生無限情懷。
第24章 王昌齡(1)
王昌齡(698-756) 字號:字少伯 籍貫:京兆(今陜西西安)人。
作品風格:雄健清朗,意深韻長
個人簡介: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詞科,改任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遷江寧丞。約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寧縣(今南京郊縣)丞,天寶七年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人稱其“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王昌齡回鄉(xiāng),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終年六十歲。
他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文題材廣泛。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詩文凄怨,意境深遠;有抒寫思婦情懷的《閨怨》和表現(xiàn)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蓮曲》,筆觸細膩,清新優(yōu)美;還有送別詩等。王昌齡尤其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他的“出塞”意境開闊,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其詩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絕七十五首,五絕十四首。
采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本是描繪了一幅女子采蓮圖,畫面本是少女們采蓮的唯美景象。但詩人卻始終沒有正面描寫她們,而是故意把她們和荷花合在一起來寫,她們的身影在艷麗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引人遐想的美好意境。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是一首宮怨詩,該詩借詠漢朝妃子班婕妤而慨嘆宮廷婦女苦悶、幽怨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她們的同情。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王昌齡作兩首,這是其一,詩中描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抒發(fā)了詩人對良將出現(xiàn),早日平定邊疆戰(zhàn)事,人民過上安居樂業(yè)生活的渴盼心情。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首詩以久戍邊疆戰(zhàn)士的口吻寫思鄉(xiāng)之情。
第25章 王昌齡(2)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通過對邊防將士們軍事生活的描寫,表現(xiàn)守邊將士戍守邊防、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strong>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該詩原題共兩首,一首是寫詩人在芙蓉樓為友人餞別的情景(“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保┍緯x的這首寫的是詩人在次日早晨送別友人時情景。這首詩大約寫于開元二十九年之后,當時王昌齡離開京城赴任江寧丞,詩中的辛漸準備從潤州渡江,經(jīng)揚州,到洛陽。王昌齡大概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兩人在此分別。
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閨怨詩主要描寫少婦登樓賞春時,見景而悲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26章 祖詠
祖詠 籍貫:洛陽(今屬河南)人。
作品風格:凝煉精致
個人簡介: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因張說推薦,曾任短期的駕部員外郎,仕途潦倒,后歸隱。祖詠多作山水田園詩,現(xiàn)有《祖詠詩》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望薊門
祖詠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代的薊門,即范陽道,是防御契丹族的邊防重鎮(zhèn)。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并州長史薛納領(lǐng)兵抵御契丹,開元二十二年(734),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斬殺契丹王屈烈及可汗。這段時期,祖詠曾游宦范陽,這首詩大約就作于此時。這首詩通過描寫邊防壯麗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志向。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整首詩緊扣一個“望”字,勾勒了邊防重鎮(zhèn)雄渾肅穆的景象。詩人筆力胸闊,蒼勁有力,表達層次清晰,一氣呵成。詩文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蓬勃向上之氣,格調(diào)高昂,催人奮進。精選的景物完美地烘托了詩人感情,情景自然和諧。
第27章 王維(1)
王維(701-761) 字號:字摩詰 籍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作品風格:清淡自然,辭秀調(diào)雅
個人簡介: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故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后辭官隱居,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其擢升王維為右拾遺,當時王維作《獻始興公》,稱贊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表達他想要成就功績的心情。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王維被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五年(737)為監(jiān)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里寫下來一些邊塞詩。天寶元中,王維的官職屢次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中,兩京陷落,王維被俘,被逼任偽職。安史之亂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中丞,故又稱其為王右丞。晚年居藍天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維多才多藝,精通佛學(xué),擅長作畫、寫詩,通曉音樂。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人稱“詩佛”。王維在邊塞、山水詩、絕句等方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長五言律絕。王維在描寫自然風景方面,具有獨特造詣,描寫準確、精煉,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高遠。今存詩四百多首。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居輞川時所作的一首贈友詩。表達了詩人老年“萬事不關(guān)心”的淡泊心境。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觀獵》這首詩大概是王維前期作品,詩文筆力雄健,激情豪邁。表現(xiàn)詩人希望建立功業(yè)的遠大抱負。
漢江臨泛
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由監(jiān)察御史貶為殿中侍御史,冬季,知南選(朝廷派往南方補選官員的選補使),從長安經(jīng)襄陽、夏口到嶺南,這首詩當作于途經(jīng)襄陽時。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這首七律是詩人隱居輞川莊時期寫作的。該詩描寫了莊園的田園美景,同時也描述了自己優(yōu)雅恬靜禪寂生活,兩相融合,意境自然愜意。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熱,活潑明快,形象鮮明,余韻清遠。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恬淡的生活情志。
第28章 王維(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為王維在十七歲時所寫的詩。詩中表達了詩人佳節(jié)之日懷念兄弟之情。
這首七言絕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詩人靈活轉(zhuǎn)換角度,從直抒胸臆,到委婉表達,寄情于他人??梢娫娙怂悸分_闊、用筆之嫻熟。自然樸素中見真摯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作五絕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詩。詩中描寫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靜的景色。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用人聲反襯空山之靜,用陽光反襯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環(huán)境中摻入一點暖意,卻越發(fā)使這要冷色調(diào)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曠幽深的環(huán)境更加突出。詩人筆法細膩,將詩文也成了一幅恬靜空寂畫作,真是精到。
洛陽女兒行
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珠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jīng)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這首七言古詩是王維在開元六年(718)所作的,當時王維年十八歲。這首詩從一位的富貴人家的少婦的角度描繪了她過的奢華生活。表現(xiàn)了富豪權(quán)貴們的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又空虛的生活。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史詩人王維在居輞川時寫的,描繪了秋雨后山居景象,體現(xiàn)了安閑自在的山鄉(xiāng)生活。
少年行四首(其一)
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王維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共四首。本書選取了其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描寫了古代少年游俠的日常生活,贊頌表揚了他們的友情和豪爽氣概。
這首七絕詩文筆流麗,一氣呵成,充滿了理想氣息和浪漫色彩。充滿展現(xiàn)了豪俠風流倜儻、放蕩不羈的形象。
第29章 王維(3)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jié)度使副大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戰(zhàn)取得勝利,唐玄宗于是任命王維為監(jiān)察御史,出使西塞慰問將士。實際上是借此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五律就是詩人在出使途中所作。該詩記述了詩人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這首詩家喻戶曉,廣為傳頌。詩人在此詩中借相思豆抒發(fā)相思之情。筆調(diào)明快,平淡如敘的語言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作的一首送別詩。
陽關(guān)是當時內(nèi)陸通往西域的要塞,唐超國力強盛,內(nèi)陸和西域之間頻繁往來,從軍或出使陽關(guān)外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情。但是,詩人在和朋友即將分別的那一刻,他想到朋友西出陽關(guā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想到朋友此去路途漫漫,旅途的艱辛,所以,心中的不舍和關(guān)心一齊涌上心頭?!案弊种屑仁且笥言俸染?,其實也是詩人在留朋友再多留一刻。詩人此刻內(nèi)心當是千頭萬緒,好像有很多話要囑咐朋友,卻又不知道從什么開始說起,于是,詩人勸酒,一切感情都包含在酒中了。
第30章 王維(4)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該詩描寫了一幅自然如畫的田園風景,表達詩人對隱居田園的向往。
雜詩三首(其二)
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共寫有雜詩三首,都是些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的。本書選其二,這首寫了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終南別業(yè)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由于政局變化反復(fù),王維晚年已看透了仕途的艱險曲折,所以決然跳出是非圈,超然物外,過上半官半隱的生活。開元二十九年(741),王維曾隱居終南山。此詩就是作于這個時期。本詩將隱居后安閑自在的心情,寫得惟妙惟肖,反映了詩人怡然自樂的豁達心胸。
這首五言律詩,通過敘述詩人沒有隨意閑適的行蹤,他仿若不食人間煙火,不問世事,超然物外,游樂山水,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淡逸、豁達的天性。而最后一句與人翁的談笑,又使整首詩充滿了生活氣息,使詩人的形象更加親切。整首詩語言平白如話,順暢如水,不事雕琢的字句中卻充滿了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詩中的名篇。寫了詩人隱居山中閑逸的生活情趣。
詩人非常喜歡這樣幽靜的環(huán)境,雖然是獨自彈琴長嘯,但是不覺孤單,而是陶醉其中,享受林中撫琴的安閑生活。所以詩人寫到“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自己獨居深林中,沒有人知道,只有要輪皎潔的月亮靜靜地照著我。這里用擬人的手法寫月亮好像和我有著同樣的志趣,好似詩人的知音,有明月的陪伴,詩人更不會孤單了,詩人心境恬淡安適,竹林、明月意境寧靜、恬美,詩人的心境和周圍的環(huán)境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情和景融為一體,烘托了萬物皆空、幽雅高潔的意境,具有獨特的吸引人的藝術(shù)魅力,美不勝收。
這首五言絕句,仿若詩人隨手揮就,沒有一點雕琢,語言也很平淡,但是,這些平淡不驚的語句,描繪出了一幅優(yōu)美幽靜的環(huán)境。詩人竹林撫琴,明月當空的畫面仿佛歷歷在目,那種幽靜恬美的意境,油然心生,匠心獨具。詩人這首詩不著意在個別詞句的妙用上,而重點在整首詩烘托的意境上,重在其中的神韻。就像施補華所說的,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之感,整首詩情景交融、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接,相映成趣,體現(xiàn)了詩人恬靜、淡泊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