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拓片和古老的傳拓藝術一脈相承,都屬傳統(tǒng)技藝。過去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摩崖石刻拓片和歷朝歷代的碑刻拓片,或者青銅器拓片、瓦當漢磚畫像石拓片等。在日本等國有過一些銅鏡拓片的書籍和出版的原拓,所見不多,主要是對于銅鏡收藏的局限性和群體小,以致收藏界不重視。 拓片,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凡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民俗、文學、藝術、科技、建筑等都可以從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隨著近年來銅鏡收藏異軍突起,銅鏡拓片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較之高難度的青銅器全型拓片,銅鏡拓片以其品種的多樣性而更顯得豐富多彩,自成氣象。相比摩崖石刻的書法拓片和碑拓,銅鏡拓片的圖文并茂更顯得異彩紛呈;而與瓦當、漢磚和畫像石拓片相比,則顯得更加的精致規(guī)整。 刻劃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非鏡莫屬。銅鏡的美是綜合性的和多方面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銅鏡的歷史有4000年之久,幾乎伴隨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一路同行,民族文化的精華處處體現在銅鏡的制作上和紋飾中。另一方面,由于出土地點的不同,坑口皮殼的不同,往往造成銹蝕、污損等,使我們難以看清楚其當年的容貌,銅鏡拓片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戰(zhàn)國時期的銅鏡,比如山字紋和蟠螭紋。 ▌[戰(zhàn)國] 四山紋鏡拓片 ▌[戰(zhàn)國] 蟠魑紋鏡拓片 往往是主紋飾下還有地紋,而這些地紋往往是襯托著主紋飾,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此類銅鏡的拓片往往可將二至三層紋飾拓出來,形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案,令今人為之傾倒,即使不懂銅鏡的人,看過之后也驚嘆其精美異常。戰(zhàn)國銅鏡存世量不多,上佳品種和品相的更是少見,能夠擁有一幅好拓片亦是難得。 兩漢銅鏡是銅鏡制作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草葉紋鏡、星云鏡、銘文鏡、規(guī)矩鏡、畫像鏡、車馬人物鏡、龍紋鏡、神獸鏡等。 ▌[西漢] 草葉紋銘文鏡拓片 ▌ 新莽尚方銘文規(guī)矩紋花邊鏡拓片 ▌[西漢] 四乳團龍紋鏡拓片 可謂是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其銘文豐富、紋飾多彩、洋洋灑灑,蔚為壯觀。此類銅鏡的拓片仿佛開啟了兩漢時期的歷史畫卷讓我們充分領略大漢雄風和魅力。 ▌[東漢] 東王公西王母鏡拓片 由于銅鏡是鑄造在青銅上,遠比看到的瓦當、文字磚和畫像石清晰精致得多。魏晉時銅鏡的畫風已趨于民俗化,如對鳳紋銘文鏡有著剪紙般的藝術效果。 ▌[魏晉] 對鳳紋銘文鏡拓片 隋唐時期是古代青銅鏡鑄造歷史的又一個高峰,可謂氣象萬千。 ▌[隋] 四神十二生肖銘文鏡拓片 大唐盛世在銅鏡的紋飾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無論是昂首向上的龍紋,還是搖曳妙曼的寶相花; ▌[唐] 龍紋鏡拓片 無論是被稱為謎團的海獸葡萄,還是充滿玄機的神仙人物故事; ▌[唐] 仙騎鏡拓片 無論是王子喬吹簫引鳳、還是五岳雙鶴十二生肖;無論是稀少的狩獵紋鏡還是雙鸞雙獸紋銅鏡; ▌[唐] 雙鸞雙獸紋鏡拓片 大唐的威儀、豪邁、氣度、風采在銅鏡上表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真可謂銅鏡畫卷一展,就是半個盛唐。 宋遼金以后,銅鏡鑄造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此時的銅鏡使用對象發(fā)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奢飾品,轉化為大眾百姓的民間商品,乃至出口國外。因此在紋飾上更加貼近民眾的生活,歷史故事、宗教信仰、民間傳說、大眾生活,無不在銅鏡的紋飾中得以展示而流傳深遠。在中國銅鏡發(fā)展的歷史中,宋遼金時期是其中的一朵絢麗的浪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存在,縱觀宋遼金銅鏡的發(fā)展歷史,既有中原文化的歷史傳承,又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征。 ▌[宋] 雙龍紋異形鏡拓片 ▌[宋金] 煌丕昌天海泊鏡拓片 ▌[金] 雙龍紋鏡拓片 ▌[遼] 金魚化龍紋鏡拓片 ▌[遼] 鴛鴦荷花紋鏡拓片 每當看到這些宋遼金時期鑄造的人物故事鏡,心中總是泛起無限的遐想。那些或選取歷史故事,或來自民間傳說,或截取某個生活的場景,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仙人觀瀑、柳毅傳書、侍女觀魚、許由巢父、唐王游月宮、許遜降蛟龍;歷史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歷史上所遺存下來的好銅鏡很多,個人再有能力和實力也只能所獲片羽吉光、寥寥無幾。如果能夠收到精美的銅鏡拓片,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收藏方式。那一幅幅精美的拓片猶如流傳已久的畫卷,散發(fā)著歷史的氣息,對于銅鏡拓片的愛好者來說,盡可樂在其中。 本文根據遼寧丹東/李建廷《照子畫卷:古銅鏡拓片藝術》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于《收藏》2018年09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