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道人詩說: 1.學有馀而約以用之,善用事者也;意有馀而約以盡之,善措辭者也;乍敘事而間以理言,得活法者也。 詩法家數(shù) 用事 陳古諷今,因彼證此,不可著跡,只使影子可也。雖死事亦當活用。 無邪堂詩話 陳偉 詩之事典如椰殼,情義如椰肉。不明事典,讀詩則如以齒試殼,斷牙不得其味。 讀廣雅堂詩隨筆· 陳曾壽 1.其詩用字必質(zhì)實,不纖巧;造語必渾重,不輕浮;寫景不虛造,敘事無溢辭;用典必精切,不泛引,不斗湊;立意必獨出己意,不隨世轉(zhuǎn)。 2.此等用典,不能復以用典論,我用典而非典役我也。 民權素詩話· 1. 作詩用書卷則深厚,不用則單薄。然不善用書卷者,反致意為詞累。如王荊公詩,純用白描,不使典故,彌覺遒勁清真??芍淖植粚R愿畸悶楣ひ?。 2. 取材新則有獨得之奇,使事切則無寡情之采。 3. 好景佳典,前人皆已用盡,翻新出奇,是在善學。 4. 至若典僻而意或晦,藻密而氣為傷 5. 詩以不用事為第一,用事次之,但亦必運使靈活,不拘不澀,方為可取 6. 詩用書史,最忌晦混。以詞掩意,雖當何佳。僻典冷事,亦為魔道。 原詩· 葉燮 1. 惟有明未造,諸稱詩者專以依傍臨摹為事,不能得古人之興會神理,句剽字竊,依 樣葫蘆。如小兒學語,徒有喔咿,聲音雖似,都無成說,令人噦而卻走耳。乃妄自稱 許曰:〔此得古人某某之法〕。 2. 必本之前人,擇其麗而則、典而古者,而從事焉,則華實并茂,無誇縟斗炫之態(tài), 乃可貴也。若徒以富麗為工,本無奇意,而飾以奇字,本非異物,而加以異名別號, 味如嚼蠟。展誦未竟,但覺不堪。 3. 凡使事、用句、用字,亦皆有一成之規(guī),不可以或出入。 4. 若有意逞博,搦管時翻書抽帙,搜求新事、新字句,以 此炫長,此貧兒稱貸營生,終非己物,徒見蹴踖耳。 續(xù)詩品 袁枚 1. 選材 用一僻典,如請生客。如何選材,而可不擇?古香時艷,各有攸宜。所宜之中,且爭毫釐。錦非不佳,不可為帽。金貂滿堂,狗來必笑。 2. 葆真 貌有不足,敷粉施朱。才有不足,徵典求書。古人文章,俱非得已。偽笑佯哀,吾其優(yōu)矣。畫美無寵,繪蘭無香。揆厥所由,君形者亡。 隨園詩話· 袁枚 1. 余每作詠古、詠物詩,必將此題之書籍,無所不搜;及詩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嘗言:人有典而不用,猶之有權勢而不逞也。 2. 今人作詩賦,而好用雜事僻韻,以多為貴者,誤矣! 3. 《三余編》言:“詩家使事,不可太泥?!卑赘怠堕L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泵骰市沂瘢贿^峨嵋。謝宣城詩:“澄江凈如練”,宣城去江百余里,縣治左右無江。相如《上林賦》:“八川分流?!遍L安無八川。嚴冬友曰:“西漢時,長安原有八川,謂涇、渭、灞、滬、灃、漓、潦、涌也;至宋時則無矣。” 4. 嚴海珊詠《桃花》云:“怪他去后花如許,記得來時路也無?”暗中用典,真乃絕世聰明。 5. 宋人好附會名重之人,稱韓文杜詩,無一字沒來歷。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獨絕千古者,轉(zhuǎn)妙在沒來歷。元微之稱少陵云:“憐渠直道當時事,不著心源傍古人?!辈柙疲骸拔┕庞谠~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苯窬投怂弥?,證二人生平所讀之書,頗不為多,班班可考;亦從不自注此句出何書,用何典。昌黎尤好生造字句,正難其自我作古,吐詞為經(jīng)。他人學之,便覺不妥耳。 6. 人有滿腔書卷,無處張皇,當為考據(jù)之學,自成一家;其次,則駢體文,盡可鋪排。何必借詩為賣弄?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qū)使,不專砌填也。余續(xù)司空表圣《詩品》,第三首便曰《博習》,言詩之必根于學,所謂“不從糟粕,安得精英”是也。近見作詩者,全仗糟粕,瑣碎零星,如剃僧發(fā),如拆襪線,句句加注,是將詩當考據(jù)作矣。慮吾說之害之也,故續(xù)元遺山《論詩》,末一首云:“天涯有客號玲癡,誤把抄書當作詩。抄到鐘嶸《詩品》日,該他知道性靈時?!?/div> 7. 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難。以漢高之雄略,而韓信只許其能用十萬??梢姴坷镇?qū)使,談何容易!有梁溪少年作懷古詩,動輒二百韻。予笑曰:“子獨不見唐人《詠蜀葵》詩乎?”其人請誦之。曰:“能共牡丹爭幾許,被人嫌處只緣多。” 8. 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心;肯用典,方去讀書。 9. 博士賣驢,書券三紙,不見“驢”字,此古人笑好用典者之語。余以為:用典如陳設古玩,各有攸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書舍,或宜山齋;竟有明窗凈幾,以絕無一物為佳者,孔子所謂“繪事后素”也。 10. 今人好用典,是無志而言詩;好疊韻,是因韻而生文;好和韻,是因文而生情。兒童斗草,雖多亦奚以為!” 11. 唐人近體詩,不用生典:稱公卿,不過皋、夔、蕭、曹;稱隱士,不過梅福、君平;敘風景,不過“夕陽”、“芳草”;用字面,不過“月露風云”:一經(jīng)調(diào)度,便日月嶄新。 12. 用典一也,有宜近體者,有宜古體者,有近古體俱宜者,有近古體俱不宜者。用典如水中著鹽,但知鹽味,不見鹽質(zhì)。用僻典如請生客入座,必須問名探姓,令人生厭。宋喬子曠好用僻書,人稱“孤穴詩人”,當以為戒。或稱予詩云:“專寫性情,不得已而適逢典故;不分門戶,乃無心而自合唐音?!彪m有不及,不敢不勉。 13. 樊榭在揚州馬秋玉家,所見說部書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有類《庶物異名疏》、《清異錄》二種。董竹枝云:“偷將冷字騙商人。”責之是也。不知先生之詩,佳處全不在是。嗣后學者,遂以“瓶”為“軍持”,“橋”為“略杓”,“箸”為“挾提”,“棉”為“芮溫”,“提燈”為“懸火”,“風箱”為“扇賾”,“熨斗”為“熱升”,“草屨”為“不借”;其他“青奴”、“黃奶”、“紅友”、“綠卿”、“善哉”、“吉了”、“白甲”、“紅丁”之類,數(shù)之可盡,味同嚼蠟 14. 隱僻之典,作詩文者不可用,而看詩文者不可不知。 15. 或問:‘詩不貴典,何以少陵有讀破萬卷之說?’不知‘破’字與‘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div> 16. 詩人筆太豪健,往往短于言情;好征典者,病亦相同。即如悼亡詩,必纏綿婉轉(zhuǎn),方稱合作。 17. 水仙花詩無佳者;惟楊次也先生七律,前半首云:“汀蘅洲草伴無多,以水為家奈冷何?生意不須沾寸土,通詞直欲托微波。”余按:《焦氏易林》云:“鳧雁啞啞,以水為家?!睏畎涤弥?,而使人不覺:可為用典者法。 18. 詩用眼前之典,能貼切便佳。陳燭門《贈李天山》云:“老人吹火窺劉向,天子臨軒問長卿?!瘲罴嫔健对趹舨繗q暮》云;“孫簿當年猶祭灶,崔丞近日只哦松?!币鳌顿浱丈吩疲弧柏殶o素業(yè)彈長鋏,行入朱門著小冠?!闭Z俱妙。而姚詩似有所諷。 19. 不料今之詩流,有三病焉:其一填書塞典,滿紙死氣,自矜淹博。其一全無蘊藉,矢口而道,自夸真率。近又有講聲調(diào)而圈平點仄以為譜者,戒蜂腰、鶴膝、疊韻、雙聲以為嚴者,栩栩然矜獨得之秘。 20. 劉知幾云:“有才無學,如巧匠無木,不能運斤;有學無才,如愚賈操金,不能屯貨?!庇嘁詾樵娢闹饕庥霉P,如美人之發(fā)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后天也。至于腔調(diào)涂澤,則又是美人之裹足穿耳,其功更后矣! 21. 人但知先生之四六用典,而不知先生之詩用典乎?先生之詩,專主性靈,故運化成語,驅(qū)使百家,人習而不察。譬如鹽在水中,食者但知鹽味,不見有鹽也。然非讀破萬卷、且細心者,不能指其出處。 |
|
來自: wwwijhyt圖書館 > 《文章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