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了近三百年的文藝復興至十六世紀末開始消沉,盡管科學、人文的思想已逐漸浸潤人心,但布魯若還是在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燒死,哥白尼也被禁止言論,直到1822年,羅馬教廷才承認“地球是繞著太陽轉(zhuǎn)動的”。此前,十七世紀的意大利,教廷仍然強弩之末的用豪華的建筑和藝術粉飾著搖搖欲墜的古老權威;歐洲新興貴族在鞏固其權力的同時也不忘用重金聘請藝術人才,使他們的“君權”看起來有“神授”的樣子。一種貴族的享樂主義藝術誕生了。 貝尼尼正是出現(xiàn)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他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同時受到羅馬教廷和法國宮廷的歡迎,他以多面手的姿態(tài)左右逢迎著那些雇主們。他和米開朗基羅一樣,既是雕刻家,也是建筑師,并且增建了羅馬圣彼得大教堂。但針對同樣的題材,二者的表現(xiàn)手法迥然不同: 米開朗基羅《大衛(wèi)》 貝尼尼《大衛(wèi)》 前者表現(xiàn)的是大戰(zhàn)前面對強敵泰然自若的英雄氣概,后者展現(xiàn)的是即將采取行動前的身體姿態(tài),扭曲的軀干、緊皺的雙眉和律動的卷發(fā)無不體現(xiàn)著動人的情感。在氣魄、雄偉和思想的深刻方面,貝尼尼無法與米開朗基羅相比,但在生動和神似方面,至少是無懈可擊的。這個勤奮、活潑的藝術家,在不遺余力地獲得雇主們的歡心。 《墮落的靈魂》 《受祝福的靈魂》 《路易十四胸像》 在貝尼尼心中,不同的藝術形式如建筑、雕刻、繪畫之間,似乎并沒有嚴格的界限,沉靜如神的、內(nèi)心戲很足雕刻藝術到了他手中,變得情感張揚,更“人”性化了。嚴守傳統(tǒng)的藝術家們認為他破壞了各門藝術本身的規(guī)律和獨特性,于是冠名以“巴洛克”,巴洛克本身就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藝術技巧的創(chuàng)新和美術作品的表現(xiàn)力上,巴洛克風格確實有很多創(chuàng)新,正如貝尼尼給維多利亞教堂創(chuàng)作的《圣苔列莎》: 這位篤信上帝的西班牙女尼,由于太過虔誠而產(chǎn)生幻覺,夢見代表上帝的天使把一支金箭插進她心房。圣苔列莎半倚半臥地睡在一片云朵上,一個頑皮的天使正舉著金箭刺向她,兩個人物身后有從天頂灑下的金色光芒,一種近乎于“特技”的處理方式,使得人物有浮在空中的感覺,也更近似于夢中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苔列莎痛苦而又甜蜜的表情中,本來的神圣交感事件,似乎已變?yōu)閴m世上的云雨之歡: 在圣女的日記中有這樣的描述:我痛到大聲呼叫了,可同時又覺得很甜蜜,這是醫(yī)療之痛而非肉體之痛,這是靈魂所受的上帝的甜蜜撫慰。貝尼尼顯然認真研究過她的日記。這種過于真實的虔誠也同樣體現(xiàn)在一位早期基督教圣人的話語里,圣杰羅姆在勸一位貴族少女皈依時,寫信告訴她:做了修女就是嫁給了上帝,上帝就是她的新郎。并且和她的母親說:您現(xiàn)在就是上帝的岳母了。 把雕塑和繪畫結(jié)合在一起,并不是貝尼尼獨創(chuàng)的,我國唐代的楊惠之就曾把雕塑人物和墻壁上的景物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出“塑壁”這種藝術形式。江蘇直保圣寺中宋代的羅漢像據(jù)說保存著楊惠之的遺風: 十七世紀天主教的復辟勢力雖然強大,但科學和藝術積累起來的成果卻很難泯滅,尤其是一些異教藝術題材,已不像中世紀時受到嚴格抵制,甚至受到當世的歡迎。貝尼尼以羅馬神話故事為題材的《阿波羅和達芙妮》,就是一件令人喜愛的作品: 神話中說:日神阿波羅愛上了河神的女兒達芙妮,可達芙妮拒絕愛情,為了逃避阿波羅的追逐,她在奔逃中變成一顆桂樹。阿波羅眼看就要得逞,他的手已要將她摟住,他的氣息已觸及到她的頭發(fā),而達芙妮已筋疲力盡,于是絕望的喊道:父親,救救我吧!我的美貌太吸引人了,把它毀了吧!話音未落,她柔軟的肌膚箍上了一層薄薄的樹皮,頭發(fā)變成了樹葉,兩臂變成了樹干,雙腳變成了樹根。后來,掌管文藝的阿波羅為了懷念變成桂樹的姑娘,就將桂冠賞賜給詩人們。 在貝尼尼的作品中,達芙妮在呼喊奔跑中顯出的溫柔和驚恐,很惹人憐愛。同時,從少女變成桂樹的微妙過渡,也顯得自然、令人信服: 這件作品的杰出,因它既富有古典主義的典雅,也含有巴洛克藝術的熱情,每個細節(jié)都處理的恰到好處。由于這個題材太過于受到藝術家的喜愛,因此歷代不乏創(chuàng)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