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過兵馬俑的朋友,肯定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兵馬俑每隔一段距離,中間會有一堆黃土。就像這樣↓ 既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將這些兵馬俑展示出來了,那為何不把這些土堆也挪開?當然有它的道理。 在商代,貴族的陪葬品往往是慘無人道的人殉,后來古人開化,知道這樣沒有人性還成本高昂,所以到了到周朝末期已經(jīng)廢除了人殉制度,改用陶制的陶俑代替真人。 地位越高,人俑數(shù)量就越多。始皇帝嬴政對自己的歷史地位,自然也非常自負,所以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在古代也是少有的,據(jù)估計,秦始皇陵的總面積約等于78個故宮。這么大陣仗,要想弄好,對工匠是個巨大的考驗。 現(xiàn)代人挖隧道最怕的事情就是塌方,古人也不例外。于是,公元前的這些能人們,將兵馬俑制作好以后,按照事先規(guī)劃好的排布,安放在墓室里,中間留下一些土墻作為基礎(chǔ)。 所以,起初兵馬俑建造的時候、甚至剛剛發(fā)掘出來的時候,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雖是埋在地下,卻也有它自己的棲身之所,不僅有天棚還有支撐天棚的柱子和剛才提到的土墻。 這些夯土墻,間距差不多都在三米以內(nèi),在所有物品之間本來都時充填了松木,夯土墻上當上多層的木方,木方上再鋪上草席,隨后填充灰土,隨后再由人夯實,如此重復(fù)一直填土夯實,直到與地表平齊的位置。 除承重之外,從古代的等級制度上來說,這些土墻還代表了兵士之間的區(qū)別——兵種與兵種的區(qū)別,兵士與軍官的區(qū)別,都被這些土墻一一隔開,代表秦始皇在地下也能指揮這樣一支有著嚴明紀律、戰(zhàn)無不勝的不滅大軍。 這些土墻當時和兵馬俑一起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建筑技術(shù),按理說足以保障兵馬俑不會因為缺少了這些土墻就垮塌,但也從來沒有專家動過要鏟除或者挪動這些土墻的念頭,這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去考慮的。 相信各位都聽說過兵馬俑出土時大部分都是彩色的,一經(jīng)出土要不了多久,兩千多年前的顏料就會迅速脫落、氧化,變成我們常見的樣子。所以,中國如今對于古代墓葬的考古,有一個原則叫“保護性挖掘”——不主動對墓葬進行挖掘,除非它已經(jīng)處于消失的危險中。 所以這些土堆也是一個道理,從尊重古人意愿、保持文物面貌本真的角度來說,不挪動這些土堆的理由已足夠充分,再加上移動土堆時傷害兵馬俑的風險,移除土堆肯定是自找沒趣。 不過,有些朋友還是不罷休,想象力也特別豐富——他們認為這些土堆里面藏有文物、遺骸、機關(guān)什么的…… 小編只能說,你們少看點盜墓小說,這真的真的只是隨處可見的普通黃土壘成的!要說它和陜西大地上的黃土有什么不一樣,大概就是它在墓里待了2200年,也成了文物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