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為歷史上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期間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的人才,留下了眾多的詩作,并被我們學習至今。不知你是否曾想過,這些唐詩是怎么流傳下來的呢? 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個叫做胡震亨的人。胡震亨于萬歷二十五年中舉,自此開始了他的仕途,做了合肥知縣。胡震亨在任五年,期間大力興修水利,改革了官糧的運輸,做下了很多的善政。 胡震亨在工作之余,常留意于兵書, 曾和晚明第一猛將,武狀元劉鋌一起探討兵事, 劉鋌對他的才能非常的佩服。崇禎末年的時候,薦補為定州知州,擢兵部職方司員外郎。當時朝廷每況愈下,胡震亨選擇了乞食還鄉(xiāng)。 胡震亨一身嗜書如命,日夜不倦的鉆研書籍,凡是碰上一些秘冊僻本、舊典佚事,亦或者是錯差模糊不能看的書,他都會在研讀之后將其補全。正是因為他博覽群書,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博物君子,近代人張元濟稱他“吾邑第一讀書種子”。 他一生嗜書如命,不只是看書上,同時他還是一個藏書家。胡震亨家中有一座藏書樓,名字叫做 '好古樓',里面收藏有書籍上萬卷。他非常擅長搜集詩文類的資料,偏重于搜集文學、詞學方面的書,在搜集的過程中,胡震亨感覺自己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 據(jù)傳說,詩圣杜甫的一生曾寫下一千四百多首詩,但是胡震亨在搜集的時候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這么多,而詩仙李白的詩就更少了。詩圣和詩仙的詩都流傳的這么少,就別說其他一些詩人的了。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之后,胡震亨就給自己下定了一個目標,要將所存于世的唐詩整理成一本唐詩集,自此便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了這件事上面。 胡震亨不僅看書、藏書,他的一生還著述豐富, 當時毛氏汲古閣中所刻的書,大部分都是胡震亨所編訂的。有著這樣的寫作經(jīng)驗,又有豐富的藏書資源和搜集能力,胡震亨最終用盡畢生精力,終于編纂出了巨著《唐音統(tǒng)鑒》,并憑借這一巨卷奠定了他在明朝唐詩學者中的巨擘地位。 這本《唐音統(tǒng)鑒》以天干為紀,共分為十簽,甲至壬簽輯錄唐詩,癸簽則是記錄了他研究唐詩的心得,體大思精,內(nèi)容廣博,書稿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音統(tǒng)鑒》分為帝王詩七卷、初唐詩七十九卷、盛唐詩一百二十五卷、中唐詩三百四十一卷、晚唐詩二百一卷、五唐雜詩四十六卷、僧詩三十八卷、道士詩六卷、宮閨詩九卷、外國詩一卷,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對于唐詩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到了清朝時期,康熙帝下令編《御定全唐詩》,就是以《唐音統(tǒng)鑒》為藍本修訂。正是因為當初胡震亨的努力,唐詩這才保留了很多。 如今《全唐詩》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對于這個偉大的文人,胡震亨的名字卻是知之者甚少,如果當初不是他,很有可能我們就看不到那么多的唐詩,就體會不到唐朝的鼎盛文化。胡震亨做出的這一創(chuàng)舉,著實值得我們紀念。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