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 李士懋 國醫(yī)大師李士懋教授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工作50余年,經(jīng)驗豐富,堅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尤其重視脈診,李士懋教授根據(jù)自身多年脈診經(jīng)驗,并借鑒張仲景平脈辨證思想,逐漸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脈辨證”的思辨體系,李士懋教授臨證時,通過對患者脈象整體上的把握和分析來評估患者的病情,并結(jié)合脈象上的特殊來獲得所在之邪、病機,據(jù)脈以處方用藥,從而逐步形成了李士懋教授“平脈析獨”的經(jīng)驗。 《素問·方盛衰論》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腑) 度俞,度陰陽氣盡,度民,君,卿?!睆娬{(diào)診病必先診脈。從中醫(yī)本源來說,“平脈”是“辨證”的主要依據(jù)?!渡袝ず榉丁?“王道平平?!笨讉?平平,“言辨治?!笨追f達疏《詩·小雅·采款》亦曰:“平、辨義通。”考古學有“平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之說。其中“平章”即“辨章”。故“平脈”可以理解為“辨證”。 而脈診有著悠久的歷史,《難經(jīng)》弘揚“獨取寸口”脈法,東漢.張仲景確立了“平脈辨證”的原則,西晉. 王叔和著《脈經(jīng)》確立了24種脈象,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對脈神、正脈十六部、脈之常變、脈之順逆與叢舍等論述,李時珍《濱湖脈學》提出27脈。李士懋教授在臨診時注重四診合參,尤重脈診。他在《脈學心悟》中曾說“望、聞、問、切只是診斷過程中運用的順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若論四診的重要性,當以脈診為主”。“脈診,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用數(shù)字來估量,大約可占50% -90% ”。《脈學心悟》中提出“中醫(yī)的一個完整診斷,有三個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這三個要素可概括為“三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币虼?,診斷的正確與否,需要臨床效果為實踐,在此基礎(chǔ)上,脈診是尤為重要的,甚至是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一步。 李士懋教授的平脈辨證,重視理論基礎(chǔ),只有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辨證論治才能稱之為中醫(yī)。中醫(yī)理論是 《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金匱》中的經(jīng)典理論。脫離了這些理論的指導,就不能稱之為中醫(yī)了。才能胸有全局的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四診合參,同時從脈象上找問題,尋答案。李教授還強調(diào)“脈無假說”,即脈斷然無假,不存在舍脈從證、舍證從脈的問題,出現(xiàn)分歧,只是醫(yī)者認識方法的問題。張仲景提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則強調(diào)了證依脈定,法隨證立,方依法出的特點,體現(xiàn)了脈是辨證論治的靈魂,證是平脈辨證的核心。李教授認為,平脈析獨就是醫(yī)者在平脈辨證的觀念指導下,充分重視脈診,利用脈診所得的信息,對脈象進行整體和局部的雙向分析,進而分析出疾病的性質(zhì)、病位、病勢等,從而指導臨床治療用藥的一種思維方式。 李士懋教授以脈診為綱,平脈辨證,以脈解癥,以脈解舌,以脈定證?!秱s病論·序》中言: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逼渲攸c強調(diào)了“平脈辨證”。 例 例如一男子,頭暈項強,兩太陽穴處脹,胸悶,余無明顯不適。脈沉弦拘緊,舌暗紅苔白,唇紫暗。中醫(yī)診斷:眩暈;證屬:寒凝脈痙。對于眩暈脈沉弦拘緊的脈象,一般多本虛標實為患,多以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而李教授不循常法,據(jù)平脈辨證之理分析病情變化。張景岳認為:“虛實之要,莫逃乎脈”?!端貑枴づe痛論》說:“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luò),故卒然而痛”。寒主收引凝泣,血脈不暢,則脈之應指沉弦拘緊,其為陰寒郁閉凝澀之理明矣。脈之見沉弦拘緊泣滯,逆襲李教授謂之痙脈。沉主氣,邪實者,阻遏氣機,氣血不能暢達以充盈鼓蕩脈道,脈雖沉,然必沉而有力;陽虛者,無力激揚氣血,脈亦沉,然必沉而無力。拘緊則為寒邪賊寇束縛正氣之象,分析所得,一個寒凝脈痙的獨處之邪明矣。以脈解癥,其頭暈項強、胸悶者,俱為寒邪束縛氣血運行。以脈解舌,患者舌質(zhì)暗紅為受拘之脈道不利,血行滯澀之象,苔白則為陽氣不足,無力化熱之征,故而綜合分析認為患者為寒凝脈痙無疑。 謹守病機 李士懋教授以“謹守病機”為核心的辯證論治,在辯證中首分虛實,虛實之分,以脈之沉取有力無力為據(jù)。雖然“辨證論治”已是中醫(yī)人事看病診治只是的準則,但在具體運用之中,很多人的辯證并非“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而是“內(nèi)外婦兒,各科疾病,按病分型”。而他謹遵“辨證論治”對單純病機給出了辯析指征,也對病機組合——具體方證給出了辯析指征。大致包括: 實證類(陽氣盛、陰津血盛)、虛證類(陽氣虛、陰津血虛);表證(太陽病)、里證(陽明病、太陰病、少陰?。?、半表半里證(少陽病,如小柴胡湯證)、虛實錯雜類(厥陰病之虛實錯雜、寒熱錯雜,如烏梅丸證)。 比如,實寒證的指征為:“一是脈沉弦拘緊;二是疼痛;三是惡寒。依其在辨證中的權(quán)重劃分,脈沉弦拘緊占80%,疼痛占10%,惡寒占5%,其他舌征、體征、癥狀,可占5%?!?/p> 比如,小柴胡湯證的應用指征:1、非必七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皆具。七癥中,最具特征意義的癥狀,依次排序為脈弦,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嘔吐,不欲飲食。2.熱型非必寒熱往來,亦可見發(fā)熱、潮熱。3.小柴胡湯證若兼表熱,或三陽合病,以少陽證為主者,可予小柴胡湯統(tǒng)治。4.其脈當弦,或兼細、沉、緊。因少陽病性質(zhì)半陰半陽、半虛半實,故其弦必不勁,當弦而按之減。 比如,烏梅丸的應用指征:一是脈弦不任重按或弦而無力,肝脈弦,無力乃陽氣不足;二是出現(xiàn)肝病的癥狀,兩脅脹痛,肝經(jīng)所循部位的脹痛,如胸悶,少腹痛,腿痛,頭痛,冠心病心絞痛的心前區(qū)痛,寒熱錯雜,精神不振,懈怠無力,轉(zhuǎn)筋,痙攣,頭痛,吐利,胃脘痛,經(jīng)行腹痛等等,見一二癥,又有脈弦無力,即可用烏梅丸加減治之。 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的核心是平脈,平脈的目的是證。證,是一個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總和,也是論治疾病的依據(jù)。李士懋教授認為一個證的完整診斷,要有四個要素即病性、病位、疾病的程度和疾病發(fā)展變化的趨勢。李士懋教授簡稱曰:“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和定勢。而在明確診斷的過程中,脈診起著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總之,李教授在臨床上根據(jù)平脈析獨這條主線,平脈辨證,脈是辨證論治體系的靈魂,證是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的核心;李士懋教授認為“平脈辨證”在中醫(yī)學思辨體系中處于的靈魂和核心地位,是中醫(yī)學生生不息、興盛發(fā)展的源頭和內(nèi)在動力。因此,我們要熟讀經(jīng)典,在經(jīng)典理論,中醫(yī)理論基礎(chǔ)的作用下去認識疾病的病機、病因,以脈辨證,以脈組方。 |
|
來自: 弗蘭奇將軍 > 《中醫(yī)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