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關(guān)宗教論述文章索引 吳德余 編輯 編者按 愛因斯坦究竟有沒有宗教信仰,他的 “上帝”是誰?是一個由來已久、時不時被撩起、以后還會長期延續(xù)的話題。其實愛因斯坦本人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很多很深,在他生前很多文章、通信、演說中都有專門論說,本索引為方便這個話題的討論,特從《愛因斯坦文集》中將有關(guān)文章名目或原句摘引出來,以方便討論者引述?!稅垡蛩固刮募凡捎蒙虅?wù)印書館 1976年1月第一版,許良英 范岱年編譯(內(nèi)部發(fā)行)的版本。雖然編譯者在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對愛因斯坦帽以“無知”和“頑固的資產(chǎn)階級偏見”(《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03),正因為如此,也許這個版本更具客觀性。 摘錄的方式是,整篇專題論述僅列文章標(biāo)題或其中一句一段,某篇文章中有關(guān)于本題的原句作摘錄。索引按愛因斯坦的寫作年代升序排列(有的寫作年代難考,只是估計)。雖然通讀了這個文集的1-3卷,由于編者的淺陋,未免掛一漏萬,也許會招來載驢入黔的好事者所為的非議,也顧不得了。 一、《探索的動機――在普朗克六十歲生日慶祝會上的講話》 (1918年4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100-P103) 渴望看到這種先定的和諧(萊布尼茲用語,他說一切“單子”之間,特別是心同物之間,存在著一種預(yù)先被永遠(yuǎn)確定了的和諧)是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促使人們?nèi)プ鲞@種工作(指本文提到的“致力于科學(xué)中最普遍的問題”---編注)的精神狀態(tài)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相類似的。 二、《我對美國的最初印象》(1921年7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11-P15) 固然,大自然在他們兒女中間并不是平均地分配她的賜物;但是,多 1 謝上帝,得到優(yōu)厚天賦的人是很多的,而我深信,他們多數(shù)過的是淡泊的、不引人注目的生活。 三、《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1929年4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43)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現(xiàn)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四、 《關(guān)于科學(xué)的真理》(1929年)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45) (二)科學(xué)研究能破除迷信,因為它鼓勵人們根據(jù)因果關(guān)系思考和觀察事物。在一切比較高級的科學(xué)工作的后背,必定有一種關(guān)于世界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息,這有點象宗教的感情。 (三)同深摯的感情結(jié)合在一起的,對經(jīng)驗世界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高超的理性的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照通常的說法,這可以叫做“泛神論的”概念。 (四)至于宗教派別的傳統(tǒng),我只能從歷史上和心理學(xué)上來考察,它們對于我再沒有別的意義。 五、《關(guān)于實在的本性問題--同泰戈爾的談話》(1930年7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68-P272) 相信真理是離開人類而存在的,我們這種自然觀是不能得到解釋或證明的。但是,這是誰也不能缺少的一種信仰--甚至原始人也不可能沒有。我們認(rèn)為真理具有一種超乎人類的客觀性,這種離開我們的實在,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盡管我們還講不出它究竟還意味著什么。 六、《我的世界觀》(1930年)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42) 2 我們認(rèn)識到有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rèn)識和這種情感構(gòu)成了真正的宗教情感。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的人。我無法想象一個會對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加以賞罰的上帝,也無法想象它會有象在我們自己身上所體驗到的那樣一種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個人在肉體死亡以后還會繼續(xù)活著;讓那些脆弱的靈魂,由于恐懼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論,去拿這種思想當(dāng)寶貝吧! 七、《宗教和科學(xué)》(1930年11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79-P282) 我認(rèn)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xué)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作了如此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xiàn)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xué)的開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才能作出那種確實是遠(yuǎn)離直接現(xiàn)實生活的工作。 ?? 只有獻身于同樣目的的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究竟是什么鼓勵著這些人,并且給他們以力量,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地忠誠于他們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在我們這個唯物論的時代,只有嚴(yán)肅的科學(xué)工作者才是信宗教的人。 八、《論科學(xué)》(1931年》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84-P286) 相信世界在本質(zhì)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認(rèn)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xué)工作的基礎(chǔ)。這種信念是建立在宗教感情上的。我的宗教感情是對我們的軟弱的理性所能達到的不大一部分實在中占優(yōu)勢的那種秩序懷著尊敬的贊賞心情。 九、《科學(xué)的宗教精神》(寫作年代不詳) 3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283) 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guī)律和諧所感到的狂喜和驚奇,因為這種和諧顯示出這樣一種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類一切有系統(tǒng)的思想和行動都只是它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反映。?? 這樣的感情同那種自古以來一切宗教天才著迷的感情無疑是非常相象的。 十、《道德衰敗》(1937年10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149-P150) 一切宗教、藝術(shù)和科學(xué)都是同一株樹的各個分枝。所有這些指向都是為著使人類的生活趨于高尚,把它從單純的生理上的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個人導(dǎo)向自由。 十一、《道德和感情》(1938年6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154-P158) 在人類遠(yuǎn)遠(yuǎn)還未成熟以前,也就是還沒有面臨這樣一種普遍的道德態(tài)度以前很久,對于生活中危險的恐懼,使得人類想象出種種具有人性的鬼神來,這些鬼神在物理上人是覺察不到的,但是它們有本領(lǐng)使出令人生畏的或者令人歡迎的各種自然力。他們所相信的的那些到處支配著他們的想象的鬼神,是他們按照自己的形象在頭腦里制造出來的,但是它們卻被賦有超人的本領(lǐng)。這些鬼神就是上帝這一觀念的原始形式。 十二、《目標(biāo)》(1939年5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173-176) 十三、《科學(xué)與宗教》(1940年9月)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181-186) 4 ??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 十四、《客觀世界的完備定律及其他--1944年9月7日給M.玻恩的信》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413-P415) 十五、《關(guān)于哲學(xué)和科學(xué)問題的談話(報道)--1945年1月同A.施特恩的談話》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P379-P384) ?? 可是我們相信,我們需要有一個概念世界來把我們的感覺變成可以為思想所利用的東西。認(rèn)為我們知覺到這個世界,那是幻想。當(dāng)我們說我們知覺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已經(jīng)把我們的感覺轉(zhuǎn)化成概念的東西了。我的感覺所給予我們的東西,只是通過一種概念的構(gòu)造,才能變成一種世界觀。因此不能斷言可觀察世界的后面不存在一個“客觀實在”世界,因為這種可觀察的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就是說,世界并不是由于我們的感覺給予我們的。 ?? 在我們這個講究物質(zhì)享受的時代,唯有那些具有深摯宗教感情的人才是認(rèn)真探索的人。 十六、《自述》(1946年)(《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P1-P42) “盡管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教)雙親的兒子,我還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這種信仰在我12歲那年就突然終止了。由于讀了通俗的科學(xué)書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經(jīng)》里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