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曾寫下過多首《臨江仙》,其中最廣為傳頌的莫過于《臨江仙·送錢穆父》與《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二首。本文選擇《臨江仙·送錢穆父》一首來分享一點賞析心得。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反復(fù)吟誦,初見真章詞的上片寫與友人重逢,自京城一別三年一晃而過,彼此輾轉(zhuǎn)天涯再次相見笑容依然如春光溫暖。'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一句運用比喻對偶和雙關(guān)的手法,古井水不起波瀾亦是寫友人的心境不泛漣漪,恬靜安然,秋竹有節(jié)亦是贊揚友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下片寫月夜又與友人送別,連夜舟發(fā),月淡云稀。本是凄清之景倉皇之心,東坡卻筆鋒一轉(zhuǎn)變憂郁為曠達,'樽前不用翠眉顰'寫?zhàn)T別宴上的歌妓不必蹙眉,實際上是對友人勸慰,人生在世便如寄住在旅館中,我也是行人過客啊。 全詞先回顧過去的交往,情誼深厚,懷戀足珍,又贊揚了友人的高尚品格,兩人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后又與友人短暫重逢后再次餞別,以情感變化為線索,一波三折委屈跌宕,可謂動人心弦。 二、知人論世,明晰背景這首《臨江仙》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蘇軾被貶杭州恰逢其友錢穆父遠赴瀛洲,兩人經(jīng)過短暫的重逢后再次離別,蘇軾為其踐行時所作。當(dāng)時蘇軾已經(jīng)歷過幾次大起大落,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即將又要被召回朝前路未知。錢穆父在元祐三年九月因坐奏開封府獄空不實,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赴任途中經(jīng)過杭州。 蘇軾與錢穆父本就氣類相善,友誼甚篤,后來又經(jīng)歷朝堂黨政風(fēng)波,愈加惺惺相惜。'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一句化用白居易《贈元稹》的詩句'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但蘇軾的《臨江仙》更加含蓄蘊藉。 三、以意逆志,進入意境鑒賞一首詞并不是膠柱鼓瑟,拘泥不化,而是要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詞人的感情和詞人想要表達出的意境,也就是孟子曾提出的'意義逆境,是為得之'的方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語極曠達,為友人亦是為自己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有人認(rèn)為此句流露出消極之感,但在我看來,人生在世原本就是一個人的旅途,人與人之間的離別與相聚都在所難免,我們只有直面現(xiàn)狀才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接受一切人世浮沉。以此句作結(jié),全詞便達到了一種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境界,既是對友人與自己的勸勉,也表達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曠達態(tài)度,可謂全詞點睛之句。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