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i V6 + ND64,0.5秒 海景攝影是風(fēng)光攝影中最常見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過去幾年間,我到過世界級的風(fēng)光攝影圣地拍攝,其中包括冰島,挪威,法羅群島等多以海景著稱的拍攝地點。 作為一名風(fēng)光攝影師,無論我手上是否持有相機,每當(dāng)我站立在海邊或水中,讓澎湃海浪不斷地從腳邊沖過,都會同時在視覺,觸覺和聽覺上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震撼。給人柔軟印象的水,在速度的驅(qū)使下,可以形成無窮大的力量。這柔和剛的轉(zhuǎn)換更是增加人們對海浪的癡迷和敬畏。 凌嘉偉博士 旅居美國 耐司濾鏡合作攝影師 國際知名風(fēng)光攝影師 醫(yī)學(xué)學(xué)士和醫(yī)藥科學(xué)博士 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科學(xué)家 凌博士獲得超過150個國際攝影賽事的獎項,包括多面金牌,2015年世界攝影獎第一名,2015年和2016年美國攝影學(xué)會世界十大杰出展覽家,2016年美國國家公園藝術(shù)家。 他也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攝影組織之一的美國攝影學(xué)會的副會長,以及新澤西攝影協(xié)會會長。他榮獲由世界各地攝影組織頒發(fā)的超過50個榮譽名銜,以及由美國國會議員頒發(fā)的國會特別獎勵證書,以表揚他對攝影界的貢獻(xiàn)。 海景攝影的多樣性 拍攝海浪與拍攝瀑布以及河流是全然不同的。瀑布的水流是垂直而快速地下降,而河流的水會因水流量和地形環(huán)境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速度和形態(tài),比如轉(zhuǎn)彎處的水流會打轉(zhuǎn)。相較海景拍攝,瀑布與河流的拍攝就顯得比較單一了,利用長曝光拍攝也沒有太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在風(fēng)光攝影中,海景攝影的拍攝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比較多元化。海浪是個動態(tài)物體,由于每個海灘的地形環(huán)境不同,且在不同的時間,天氣狀況以及潮汐下,海浪的前沖和回流的速度都不一樣。 因此,海浪的拍攝效果大大取決于相機的曝光時間。 NiSi180mm濾鏡支架 + Soft GND 8 Canon 1DX, Canon 11-24mm @ 13mm f/11, ISO-200,1.6 秒 曝光速度的長短直接決定水流的形態(tài): 1.曝光時間約1/10至1/4秒之間可以把大浪沖擊到石頭的瞬間給捕捉到。 2.曝光時間約1/4至2秒之間可以把海浪拉成絲狀。 3.曝光時間約5至20秒之間便可以把海浪拍成霧化的效果。 我們眼睛的成像曝光時間約為1/24秒,我們在視覺上能夠感知海浪的動態(tài),是因為我們的視覺神經(jīng)就像一部錄像機,把每一個連續(xù)的圖像記錄下來。 倘若使用接近眼睛的1/24秒或更快的曝光時間拍攝,照片的成像就缺少了動態(tài)的元素。因此,運用不同的曝光時間拍攝海景,體現(xiàn)出了風(fēng)光攝影的精髓,即是拍攝出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風(fēng)景。 同時,每個海浪都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作,你永遠(yuǎn)無法預(yù)測下一個海浪會營造出什么效果。海景攝影永遠(yuǎn)賦予攝影師未知的驚喜。這就是海景攝影的引人入勝之處,使攝影師沉醉在其中。 海景拍攝時可以使用慢速曝光的技巧將海浪拍攝成絲狀效果。這拍攝技巧一般被稱為“拉絲”,或“浪紋彩繪”。拉絲有兩種表現(xiàn)手法,一是“前沖”,一是“回流”。 前沖是當(dāng)海浪往相機方向沖來時按下快門拍攝,而回流既是當(dāng)海浪退回大海的時候按下快門拍攝。兩者的拍攝手法和技巧各有不同。 海浪拉絲技巧:前沖 前沖的拉絲可以形成非常有視覺沖擊的作品,這歸功于慢門下形成有方向性,卻又沒有規(guī)則性的絲狀線條,這些線條往四面八方地散出,在視覺上賦予非常強烈的運動感和延伸感,而不規(guī)則性質(zhì)的海浪也賦予強烈的緊張感。 NiSi 180mm支架 + ND64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20mm ISO-400, f/14, 1s 海浪在慢門下形成絲狀般的線條,這些線條從斜角延伸出去,讓觀者從視覺上感受到來自海浪沖擊力的動感。同時,這線條的長短適中,線條方向雖然不規(guī)則,但不會讓觀者覺得雜亂,反而增加了緊張感,讓觀者感覺自己站在不安全的大浪之中。 一般的情況下,把曝光時間調(diào)整到1/4至2秒之間,在大浪往相機方向沖擊的時候拍攝,即可把海浪拉成絲狀。說來簡單,但實際上拍攝起來有相當(dāng)?shù)碾y度,因為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 海浪拉絲技巧:曝光時間 首先,這1/4至2秒的曝光時間是如何決定的呢?這要看海浪沖擊的速度以及地形。海浪沖擊速度越快,曝光時間就要相對的增快;相反的,海浪沖擊速度慢,曝光時間就要相對減慢。地形平坦,曝光時間就要相對增快;在較高位的時候,且地形陡度較大時,海浪往前沖的速度相對變慢,曝光時間就要相對減慢。 因此,唯有通過試驗才可以確定最合適的曝光時間。若曝光時間太長,海浪就會混成一片,沒有絲狀;若曝光時間太短,絲狀線條太多,沒有連續(xù)性,畫面顯得雜亂無章。同時,按下快門的時機也需要及時判斷。一般情況下, 當(dāng)海浪沖過來的一剎那按下快門,這相當(dāng)考驗攝影師的觀察能力和反應(yīng)能力,不是每一張圖片都能拉出很好看的絲狀,稍微早了或晚了半秒鐘,效果全然不同。 前沖拉絲的海景攝影一般都會用上超廣角鏡頭(比如佳能11-24mm, 佳能或尼康16-35mm,尼康14-24mm,索尼12-24mm,老蛙12mm,蔡司15mm等鏡頭),因為廣闊的視野可以提供海浪更多的運動空間。 拍攝海浪的時候,你可以通過降低感光度或縮小光圈來延長曝光時間,但很多時候尤其是光線比較強的時候,你必須配合減光鏡使用。 拍攝前沖拉絲比較常用的是減3檔或減6檔的減光鏡,在配合上合適的感光度和光圈,便可以把曝光時間控制在1/4至2秒之間。 海浪拉絲技巧:環(huán)境和地形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15mm ISO-100, f/18, 1/2秒 至于構(gòu)圖,我就用以幾個在挪威羅佛頓群島拍攝海景的實例來說明。如上圖是一個典型前沖拉絲的實例。倘若要拍攝出比較有方向性的線條,就得充分利用海邊的環(huán)境和地形。 NiSi 180mm支架 + ND64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11mm ISO-400, f/11, 1/2秒 上兩圖中都有突起的巖石,每當(dāng)海浪沖過來的時候,便會沿著巖石邊緣流過去,形成能夠預(yù)知,有方向性的線條。 因此,在拍攝前沖拉絲的時候,先觀察四周的地形,看看是否有突起的巖石,或者巖石之間的縫隙,再觀察海浪是否會流過,然后再調(diào)整機位作構(gòu)圖。在構(gòu)圖上,若能把海浪的線條擺放成對角線往外散發(fā)出去,會顯得更加有視覺沖擊和動感。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20mm ISO-100, f/18, 1/2秒 在地形比較平坦或沒有隆起的巖石情況下,海浪往前沖的時候會形成一大片發(fā)絲般的線條,線條方向一致,賦予柔和感覺,恰好和水的特質(zhì)符合,這樣的作品讓觀者感覺比較唯美與和諧。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21mm ISO-100, f/20, 1/2秒 Canon 5D IV, Canon 11-24mm @ 15mm ISO-100, f/18, 1/2秒 相反的,倘若地形高低起伏比較大,急速的海浪在往前沖的時候會因巖石的阻礙而跳躍過去,形成多個小瀑布般的流水。這樣的海浪顯得更加有動感和緊張感,視覺沖擊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拍攝前沖拉絲的時候,三腳架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會讓前景的海浪和背景物體(比如上圖的山峰)之間有太多的雜物;太低則把海浪的線條給壓縮短了。因此,在拍攝之前要先觀察地形和環(huán)境,然后了解海浪前沖的狀況,再考量如何構(gòu)圖來增加作品的視覺效果。不一定每個海浪都能拍攝出很好的拉絲效果,前沖拉絲的成功率不高,因此同一個構(gòu)圖要多拍,以便有一張能達(dá)到理想的效果。 海浪拉絲技巧:潮汐 拍攝前沖拉絲,潮汐是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海灘漲潮還是退潮哪個比較合適,就得看這海灘的地形環(huán)境了。漲潮的時候,水位太高,把位置比較靠外的巖石給淹著了,因此在構(gòu)圖上比較有限制。退潮的時候,水位太低,潮水到不了有較多巖石的地區(qū)。 漲潮和退潮之間是最理想的拍攝時機,若遇上早晨或黃昏的柔和陽光或戲劇性的云彩,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解環(huán)境是風(fēng)光攝影的成功秘訣之一,先對地形環(huán)境進(jìn)行了解和觀察,再查看潮汐時間表,然后再計劃拍攝,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挪威羅佛敦海邊的日落 前沖拉絲的海景攝影是個非常有趣的題材,海浪的不可預(yù)知性讓拍攝充滿挑戰(zhàn),但也能讓你拍攝出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個題材的拍攝需要對光線的認(rèn)知,環(huán)境的了解,構(gòu)圖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嘗試,缺一不可。拍攝出一般肉眼看不到的風(fēng)景才可以真正體現(xiàn)出風(fēng)光攝影的精髓,這是為什么拍攝海浪前沖拉絲更能夠讓無數(shù)的風(fēng)光攝影師著迷的原因吧! 海浪拉絲技巧:回流 在漲潮和大風(fēng)大浪的時候來到這景點,可以用慢門攝影技術(shù)拍攝出美麗而獨特的浪紋彩繪。 海浪退下的時候,用慢速度連續(xù)拍攝,便可以把流回大海的泡沫軌跡拍攝成細(xì)長的線條。 NiSi 180mm濾鏡支架 + ND64 Canon 5D Canon 11-24mm @ 24mm f/9, ISO-320,1.3 秒 拍攝冰島的冰沙灘沒有規(guī)則所依,你可以用快速快門拍攝海浪沖擊冰塊的瞬間,也可以用超長時間曝光把水霧化。此外,還有一個很慣用的拍攝手法,就是用慢速把海浪拍攝成絲狀。根據(jù)海浪漲退的速度,把快門延長至0.5到2秒不等,在浪退下的時候不斷地按快門連續(xù)拍攝,便可以抓拍到絲狀的海浪。這稱為浪紋彩繪。 冰塊和海浪作為照片的重要元素,因此選擇什么形狀和大小的冰塊,冰塊的排列,如何在構(gòu)圖上放置冰塊以及海浪的流動軌跡都是非常重要的的考量因素。在拍攝之前,先找合適的冰塊,再觀察海浪退下的軌跡,然后考量如何取景和構(gòu)圖。 NiSi ND8 + Soft GND4 Canon 5D Mark III,Canon EF 17-40mm f/4 L @ 17mm f/11, ISO-250,1秒 三個冰塊形成三角形,觀者的視線自然會在這三個冰塊之間游走。同時,退下的浪潮形成對角的引導(dǎo)線,把觀者的視線導(dǎo)入冰塊。四周繞過主體冰塊(體積最大的)的浪紋更是把觀者的視線給凝聚在這主體上。 NiSi ND8 + Soft GND4 Canon 5D Mark III,Canon EF 17-40mm f/4 L @ 32mm f/13,ISO-250,1秒 這里的冰塊排列為Z-字形,可以有效地把觀者的視線補抓著,并在這些冰塊間游走。同時,呈平行線的浪紋更是加強了海浪從右到左的沖擊動感,就像冰塊在賽跑似的。 NiSi ND8 + Soft GND4 Canon 5D Mark III,Canon EF 17-40mm f/4 L @ 23mm f/9, ISO-100,1.3秒 這巨大冰塊是照片的主體,拍攝海浪繞過冰塊的四周的一刻間,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動感。這三個例子不是什么典型的構(gòu)圖教材,冰沙灘蘊藏著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而這創(chuàng)作的靈感需要你親身去體會和實驗。 以上這三幅作品都是用了NiSi 3檔減光鏡以及2檔軟漸變鏡拍攝。由于拍攝時間是早上太陽升起的前后,配合恰當(dāng)?shù)墓馊透泄舛?,減光鏡用以稍微延長快門至0.5到2秒。由于早晨的天空和海面光比不大,2檔軟漸變足以平衡天空和海面的光比。 這里描述的浪紋彩繪技術(shù),不單單僅能用在冰島的冰沙灘,也可以用在任何海灘,以石頭取代冰塊,也可以讓你拍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海浪拉絲技巧:安全防護(hù) 拍攝海景照片的時候,自身和器材的安全得要額外的注意。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站立在海邊沙灘,甚至在水里拍攝,因此防風(fēng)和防水的衣褲,以及高至膝蓋的水鞋是基本的穿著。冰抓也很重要,在潮濕,長滿青苔,或者被冰雪覆蓋的巖石上走動,冰抓可以很有效的防滑。 此外,在拍攝前更要判斷拍攝位置的安全性,先看看海浪能夠沖到多高多遠(yuǎn),海水是否在漲潮而水位越來越高,絕對不能還沒看清楚就一味往前走。大浪來的時候只能往前方看,扶好腳架站穩(wěn),不能慌更不能跑。拍攝的位置一定要有后退和逃走的空間??v使沒有浪,也不能把器材放在沙灘或巖石上,更不能太低角度拍攝,否則一個浪沖過來器材就報銷了。 拍攝海浪時穩(wěn)定的三腳架也是必備的,因為拍攝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大浪沖擊腳架,倘若腳架不夠穩(wěn)定而顫抖或移位,照片也跟著就糊了。 此外,快門線和鏡頭擦布也是必備的。要在最佳時刻精準(zhǔn)的按下快門,同時避免手按快門引起的震動,快門線是必備的。 同時,在拍浪的時候,鏡頭或濾鏡難免會被海水打濕,因此鏡頭擦布非常重要,最好帶上幾塊吸水性良好的擦布,而且要時時注意鏡頭或濾鏡是否有水滴。 暴風(fēng)雪前的拍攝,變化多端的天氣,海景拍攝更具戲劇性。 圖片/凌嘉偉 編輯/Emil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