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附屬中學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比較分析,走近賣炭翁形象; 3、綜合賞鑒,感悟文章主旨與詩人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宮市”導入) 宮市,皇宮的集市。宮廷的日用品,由官府向民間采購,在宮中設集市,以方便皇帝、后妃和宮女們游逛。至唐德宗時,改由太監(jiān)任“宮市使”,直接采辦。宮里經(jīng)常出動數(shù)百人到長安熱鬧的市場,看到所需物品便拿,只付給十分可憐的一點錢。有時任意搶掠;更有甚者,不僅不給貨主錢,還要向貨主勒索“朝奉”的“門戶錢”和“腳價錢”,這就是所謂的“宮市”。 二、一讀課文,讀準字音。
騎(jì)
敕(chì)
叱(chì)
將(jing) 三、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詩歌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 明確:賣炭翁和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2、請同學用現(xiàn)代文講述這個故事。 明確:在終南山下,有一個老頭兒以賣炭為生…… 四、三讀課文,比較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賣炭翁和宮使的外貌描寫的語句,進行比較分析。 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解讀】兩鬢白發(fā)蒼蒼,可見其年事已高;十指黢黑,可見其終日燒炭勞作,十分辛勞?!洞蟮乐幸病樊斨姓f“老有所養(yǎng)”,而這賣炭老翁卻仍要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的生計而弄得滿面灰塵、十指黢黑。這十指與兩鬢的黑白對比,強烈是突出了賣炭翁的辛苦。 宮使: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解讀】翩翩:輕快的樣子。這騎著馬兒輕快而來的是誰呀?原來是著黃衣白衫的宮使啊。與賣炭翁的滿面塵灰、十指黢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個衣著華貴整潔的宮使。既是宮使,那面對那樣一位窮苦的老人,又“忍能對面為盜賊”?。∵@個對比為正文宮使掠炭做了鋪墊。 2、找出文中賣炭翁和宮使的動作描寫的詩句,進行比較分析。 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解讀】“伐”和“燒”兩個動詞,幫助我們明確賣炭翁的炭是來自于自己的燒制。他自己在自然條件險惡的終南山砍伐樹木,再慢慢燒制木炭,想要燒制一車炭是要耗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老翁并不是買賣木炭做生意的人,他是為了一家的生計而伐薪燒炭,這也就告訴我們詩中所出現(xiàn)的“一車炭”對于老翁來說是如何的珍貴。 “曉駕”說明老翁為了把這一車炭賣個好價錢,他早早地就拉著炭車出發(fā)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衣著單薄的老翁在厚厚的雪地中小心翼翼地駕著炭車前行,陪伴著他的,只有那牛車碾過冰面發(fā)出的咕嚕聲,以及心中對這車炭賣個好價錢的希望的欣喜。早早出發(fā),卻在“日高”時才到達集市,此時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便稍稍地歇息。 宮使: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解讀】宮使騎馬而來,沒有路途遙遠勞累之苦,也不必忍受身上衣單寒冷之苦,更不必忍受饑腸轆轆之苦……“把”、“稱”、“叱”,三個動作便描繪出了宮使拿出文書、宣布皇帝的命令、調轉車頭吆喝勞累的老牛時仗勢凌人、蠻不講理的丑惡嘴臉。 在這里,饑寒交迫、勞累交加的賣炭翁只想尋求一個地方稍事歇息,再去把這車炭賣個好價錢;仗勢凌人、蠻不講理的宮使卻直接把牛頭掠走……動作描寫的兩相對比,更強烈是突出了賣炭翁的悲苦! 3、找出文中賣炭翁的心理描寫的詩句,進行比較分析。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解讀】“衣正單”是老翁身上衣服單薄。寒冷的下雪天卻著單衣,可見其貧困;衣服少當然希望天氣暖和,但老翁卻“愿天寒”,希望天氣再冷一些,這不是一個矛盾的心理嗎?老翁希望天寒是想能夠把這炭賣一個好價錢?!耙抡龁巍钡默F(xiàn)實與“愿天寒”的心理活動形成對比,讓人同情。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解讀】“惜不得”意思是吝惜不得,寫這千余斤炭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舍不得,但也無可奈何。前后兩處心理活動進行對比,老翁希望木炭賣個好價錢的希望至此完全破滅。 4、請概括“宮使掠炭”前后賣炭翁不同的心情,體會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解讀】“宮使掠炭”前:老翁伐薪燒炭,運炭賣炭,心里是懷著濃濃的希望的。雖然詩中并未提及他的希望,但詩人交代了一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睂τ谫u炭所得錢財如何分配,老翁已經(jīng)有了計劃。他沒有其它的謀生的方式,只能靠著賣了這車炭所得的錢來養(yǎng)家糊口,支撐家里的吃穿用度。因此,在木炭被掠之前,老人對于賣炭是充滿希望的。 “宮使掠炭”之后,“半匹紅紗一丈綾”徹底地擊碎了他的希望。這是遠遠低于一車炭的價值的掠奪??!詩歌寫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可是讀者卻不能停下想象的腳步——老翁回到家的路上他會想什么?他之后的生活又該怎樣過? “宮使掠炭”前后,從希望到絕望,老人的悲慘遭遇也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極好地表現(xiàn)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與宮使的仗勢凌人,也把作者對于賣炭翁的同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對比手法小結】賣炭翁VS宮使(外貌描寫、運用描寫、心理描寫、心情變化) 五、四讀課文,體會人民之苦、宮市之惡,感悟詩人情懷。(探索文章主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概括詩歌內容。 內容概括:賣炭翁燒炭、運炭、賣炭,宮使掠炭。 賣炭翁的遭遇,是個人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的不幸。伐薪燒炭,多日辛苦勞累,換來的就是“半匹紅紗一丈綾”,這不能不讓讀者為之心酸落淚!在賣炭翁回去之后,他的生活該怎么繼續(xù)?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又該如何去換?。堪拙右渍f:“《賣炭翁》,苦宮市也?!碑斘覀冏x完這首詩,仿佛看到發(fā)生在賣炭翁身上的悲劇,也同樣地在其它人身上上演著,也許是種田的,也許是圍獵的,也許是打魚的,也許是織布的……這些不幸,是時代的不幸,是宮市造成的,更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腐朽黑暗造成的。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白居易作為一個為官之人,他體察到百姓的痛苦,看到了這些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并敢于將它揭示出來,表達自己對于民眾的同情、對“宮市”的憤懣以及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控訴,這就是他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之處! 六、課外拓展·對比手法的運用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青壯年農(nóng)夫在南岡麥田低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燒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顧不上火熱,只是珍惜這長長的夏日。)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白居易《買花》 (富貴人家的一叢花的價錢,是中等人家一年的賦稅。) 七、作業(yè)布置:故事改編 將本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注意人物描寫方法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八、總結 我們讀詩,是為了遇見一個生命、一種生活、一份情懷。在這首詩中,我們同情賣炭翁的遭遇,我們控訴當時社會的黑暗,我們也由衷地敬佩白居易悲天憫人的情懷。希望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做這樣一個善良的、正直的、有情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