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與現(xiàn)代處方劑量換算表 1981 年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度量衡器“權(quán)”,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攻關(guān)、臨床意義重大。 我們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傳的資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萬山等)整理如下: 1 斤 = 16 兩 = 250 克 1 兩 = 1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藥末約2 克 1 方寸匕 = 草木藥末約1克 一錢匕 = 1.5-1.8 克 一銖 = 0.651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半升 = 38 克 半夏半升 = 42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 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 約40 克 厚樸1 尺 約30 克 竹葉一握 約12 克 《傷寒論》112方 1、湯證:桂枝湯(12) 病機:汗孔失固(表虛),汗出傷營,故曰'營弱';風邪乘虛而入,在腠理,故曰'衛(wèi)強'。 脈癥:發(fā)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口和不渴,脈浮緩(陽浮而陰弱)。 治法: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 應用:外感病初期,項背部諸瘡病的初期,見桂枝湯證者,及自汗等證可用此方。 此外,現(xiàn)代臨床還多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多形性紅斑,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肩凝癥,無脈癥,妊娠反應,人工流產(chǎn)后發(fā)熱等。 2、湯證:桂枝加葛根湯(14) 病機:同桂枝湯證,但經(jīng)脈郁滯較突出。 脈癥:發(fā)熱,汗出,惡風,項背拘急,脈浮緩。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疏利經(jīng)脈。 處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藥4.5 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應用:麻疹初期,疹見未齊,見桂枝湯證者;痢疾初期,或胃腸病兼見桂枝湯證者。如落枕,頸椎病,頭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書中有麻黃,于理不合。從林億,朱肱之說,去麻黃。 3、湯證:桂枝加附子湯(20) 病機:在桂枝湯證基礎(chǔ)上,又兼見因陽虛而漏汗之癥,可由太陽中風誤汗而致。 脈癥:惡風,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或見手足冷,肢節(jié)微痛,脈沉微。 治法:扶陽止汗,調(diào)和營衛(wèi)。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應用:治陽虛自汗。 4、湯證:桂枝去芍藥湯(21) 病機:太陽病而胸陽輕微受損,可由誤下傷陽而致。 脈癥:表證未解,但覺氣上沖胸,胸滿而微悶,苔薄白,寸口脈較關(guān)尺部為盛。 治法:扶陽解表。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屬陽虛證型者。 注:因胸滿故桂枝湯去芍藥。本方為桂枝甘草湯加姜棗而成。 5、湯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22) 病機:太陽病,里陽虛,表邪內(nèi)陷,可由誤下傷陽而致。 脈癥:胸滿,畏寒,指尖不溫,苔薄白,脈促或虛數(shù)。 治法:溫里復陽,辛散逐寒。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應用:本方可用于陽虛陰盛之胸痹證。 注:因陽虛較桂枝去芍藥湯證為重,而出現(xiàn)畏寒,故加附子。本方與桂枝附子湯藥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輕,意在復陽為主。 6、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28) (當改為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 病機:表邪未盡,水氣內(nèi)停。 脈癥:發(fā)熱,惡風寒,無汗,頭項強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脈浮緩。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溫陽化飲。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術(shù)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與苓桂術(shù)甘湯相近。 7、湯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18) 病機:太陽病未解,風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飲內(nèi)停,又感風寒,外內(nèi)相引而發(fā)病,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 脈癥:發(fā)熱,惡寒,自汗,微喘,可見痰多而稀,但無煩躁口渴,苔白滑膩,脈浮滑。 治法:疏風祛邪,降逆平喘。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 杏仁9g 厚樸4.5g 應用:用于桂枝湯證兼見咳喘之輕癥。 8、湯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62) 病機:傷寒,太陽病未解而津液先損,可由發(fā)汗太過而致。 脈癥: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 治法:補氣生津,扶正祛邪。 處方: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黨參9g 大棗4枚 生姜9g 應用:本方用于虛人感冒,身疼痛,脈沉遲,或用于反復感冒,體虛不能御邪者。 注:本方為桂枝湯重用芍藥,生姜加人參(或黨參)而成。 9、湯證:小建中湯(102) 病機:素體陽虛,寒邪乘虛而入,復傷脾陽。 脈癥:里虛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煩,可見虛怯少氣,神疲乏力,脈弦而澀,或浮大按之空虛。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姜9g 膠飴30g 應用: ①、虛寒腹痛,按之軟,重按久按則痛減,得溫熨亦減,脈弦澀。 ②、產(chǎn)后腹中絞痛,虛羸不足,可用本方加當歸6g。 ③、本方有補養(yǎng)強壯作用。 10、湯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112) 病機:火邪內(nèi)迫,陽氣浮越不能潛藏,神不內(nèi)守,可因誤用溫灸而致。 脈癥:驚狂,起臥不安,可見胸滿痰多,胸腹悸動,煩躁,苔膩,脈浮滑。 治法:潛納浮陽,平?jīng)_制動,扶陽安神。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煅牡蠣12g 煅龍骨12g 大棗4枚 蜀漆6g 應用:凡屬心陽不足,痰迷心竅而見驚狂,動悸,臥起不安等癥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應用。神經(jīng)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見該方證者可考慮本方。 11、湯證:桂枝加桂湯(117) 病機:寒邪引發(fā)之奔豚氣。 脈癥:氣從少腹上沖心胸,可見心下悸,短氣急迫不能忍耐,脈沉遲。 治法:散寒降逆。 處方:桂枝9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治寒氣上沖之奔豚證。該方證常見于癔病,膈肌痙攣,結(jié)腸過敏癥及心臟病。 12、湯證:桂枝附子湯(174) 病機:風濕相搏于肌肉關(guān)節(jié)之間。 脈癥:身體煩疼,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治法:溫經(jīng)散寒,祛風勝濕。 處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藥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溫經(jīng)止痛,故適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神經(jīng)痛等病。 13、湯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 (又名白術(shù)附子湯)(174) 病機:風濕相搏,濕在肉腠。 脈癥:身體痛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脈沉細而澀。 治法:健脾祛寒逐濕。 處方:炮附子9g 白術(shù)9g 生姜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較桂枝附子湯化濕力強,故對于濕邪偏重者為宜。 14、湯證:桂枝加芍藥湯(279) 病機:太陽病,邪陷太陰,脾氣受傷,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 脈癥:發(fā)熱惡寒,腹?jié)M時痛,脈浮弦或弦而無力。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處方: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生姜6g 應用:用于腹痛下利見太陽證者。臨床用于慢性腸炎,胃下垂,術(shù)后腸粘連等病癥。 15、湯證:桂枝加大黃湯(279) 病機:太陽病,邪陷陽明,營衛(wèi)不和,脾胃失調(diào)。 脈癥:發(fā)熱惡寒,腹?jié)M實痛(有燥屎留滯),脈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結(jié),表里雙解。 處方:桂枝6g 大黃4.5g 芍藥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可用于腸痙攣,腸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適用于消除痢疾,腸炎里急后重的癥狀。 16、湯證:當歸四逆湯(351) 病機:外來寒邪凝滯血脈。 脈癥:手足厥寒,或見麻木,青紫,惡寒,腰中冷痛,拘攣痛,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細欲絕。 治法:溫經(jīng)散寒,通絡止痛。 處方:當歸9g 桂枝9g 芍藥9g 細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棗6枚 應用:用于早期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凍瘡,手足皸裂,苯胺中毒,精索靜脈曲張,以及頭痛,胃痛,痛經(jīng)等。 17、湯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352) 病機:素體胃陽虛寒,又感外寒,凝滯血脈。 脈癥:當歸四逆湯證兼見胃痛,嘔吐,脈細欲絕。 治法:溫中降逆。 處方:當歸9g 芍藥9g 桂枝9g 通草6g 細辛3g 吳茱萸6g 生姜15g 大棗6枚 炙甘草4.5g 應用:本方與當歸四逆湯大致相同,但有更強的溫經(jīng)止痛作用,用于虛寒腹痛,及婦女經(jīng)前腹痛。 18、湯證:麻黃湯(35) 病機:風寒外束,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肺氣不舒之表實證。 脈癥: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骨節(jié)疼痛,肌膚起粟,無汗而喘,脈浮緊。 治法:解表發(fā)汗,平喘利水。 處方: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應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寒證,哮喘急性發(fā)作,腎炎水腫(屬陽水),以及麻疹初期。 19、湯證:桂枝麻黃各半湯(23) 病機:太陽病表證遷延,仍有微邪留滯,邪氣已衰,正氣漸復。 脈癥: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如瘧狀,面有熱色,身癢,脈浮而不甚緊。 治法:疏達肌腠,調(diào)和營衛(wèi)。 處方:桂枝3g 芍藥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黃3g 大棗3枚 杏仁3g 應用:用于證候介乎麻黃湯與桂枝湯二者之間,病勢比較輕微者。 20、湯證:桂枝二麻黃一湯(25) 病機:證候介于麻黃湯與桂枝湯之間,汗出不徹,邪氣欲退,非桂枝湯之可解,又不宜麻黃湯之峻汗。 脈癥: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熱如瘧,脈浮數(shù)。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微發(fā)其汗。 處方:桂枝4.5g 芍藥4.5g 麻黃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棗2枚 應用:用于證候介乎麻黃湯與桂枝湯之間,病勢比較輕微者。 21、湯證:桂枝二越婢一湯(27) 病機:太陽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熱。 脈癥:寒熱如瘧,熱多寒少,或見煩渴而喘,汗出不暢,脈浮滑而數(shù)。 治法:解表清里,表里雙解。 處方:桂枝2g 芍藥3g 麻黃1.5g 炙甘草2g 大棗2枚 生姜4g 石膏9g 應用:本方為表里雙解之輕劑,用于表寒里熱之輕證。感冒,流感及熱病初起見該方證者可用此方治療。 22、湯證:大青龍湯(38) 病機:風寒外束,表實無汗,里有郁熱。 脈癥:發(fā)熱惡寒,身痛,肌膚粟起,無汗,煩躁,脈浮緊。 治法:解表清里,退熱除煩。 處方:麻黃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棗4枚 石膏30g 應用:本方為麻黃湯加石膏,姜,棗而成,乃麻黃湯證加見內(nèi)熱煩躁,臨床上流感,流腦,肺炎,急性腎炎等病可見此方證。 23、湯證:小青龍湯(40) 病機:表有寒邪,里有水飲。 脈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項痛,身痛,干嘔,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脈浮大或浮緊。 治法:解表散寒,溫肺化飲,表里雙解。 處方:麻黃4.5g 芍藥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細辛3g 應用:本方對于外寒內(nèi)飲表實之證皆可化裁應用,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腎炎,眼科疾病等。 24、湯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病機:風熱或風寒化熱,邪熱迫肺,肺氣壅遏。 脈癥:發(fā)熱,口渴,咳嗽,氣喘,脈浮數(shù)或洪大滑數(shù)。 治法:疏表宣肺,平喘散熱。 處方:麻黃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應用:本方是治療肺系熱證的辛涼重劑,常用于支氣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蕁麻疹等。 此外,有人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用本方治療痔瘡取得療效。 25、湯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262) 病機:寒邪外束,濕熱內(nèi)蘊,表實發(fā)黃。 脈癥:發(fā)熱,惡寒,無汗,心煩,身目俱黃,脈浮弦或浮數(shù),弦數(shù)。 治法:解表散邪,清利濕熱。 處方:麻黃2g 連翹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棗4枚 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 應用:本方用于濕熱發(fā)黃兼表實證者。于臨床凡內(nèi)有濕熱外有表證,皆可化裁應用,如瘡毒內(nèi)攻,肝炎初起,急性腎炎,蕁麻疹等。 26、湯證:麻黃附子細辛湯(301) 病機:素體陽虛,外感寒邪,太陽少陰兩感。 脈癥:惡寒發(fā)熱,寒多熱少,頭痛身疼,脈沉或沉細。 治法:扶陽解表。 處方:麻黃3g 細辛3g 炮附子4.5g 應用:本方又治風冷頭痛,寒痰。 27、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302) 病機:素體陽虛,復感外邪。 脈癥:惡寒微熱,身痛無汗,四肢不溫,脈沉或沉細。 治法:溫經(jīng)解表,表里兼顧。 處方:麻黃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 應用:用于皮水,身體面目腫而兼陽氣不足者。本方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相似但較之為輕。 28、湯證:麻黃升麻湯(357) 病機:表邪內(nèi)郁,氣機不伸,表里混淆,上熱下寒,陰陽不和。 脈癥:咽喉不利,唾膿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脈沉遲,下部脈不至。 治法:解表和里,清上溫下。 處方:麻黃 升麻 當歸 知母 黃芩 玉竹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炙甘草 石膏 白術(shù) 干姜 應用: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姑且從之。 29、湯證:葛根湯(31) 病機:太陽表實證,津液不能上潤,筋脈失養(yǎng)。 脈癥:發(fā)熱,惡寒,無汗,項背強幾幾,脈浮緊。 治法:解表發(fā)汗,升津舒筋。 處方:葛根9g 麻黃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芍藥6g 應用:本方用于傷寒表實而以項背強急為特點之證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腸型感冒,肩背痛等。 30、湯證:葛根加半夏湯(33) 病機:寒邪外盛,里氣不和而上逆。 脈癥:發(fā)熱惡寒,嘔吐,脈浮大而數(shù)。 治法:解表發(fā)汗,降逆止嘔。 處方:葛根9g 麻黃4.5g 炙甘草3g 芍藥6g 桂枝4.5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姜6g 應用:葛根湯證兼見嘔吐者。 31、湯證:葛根黃芩黃連湯(34) 病機:表證不解,熱陷陽明,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 脈癥:發(fā)熱惡寒,自汗而喘,下利不止,或見口于而渴,發(fā)熱不惡寒,脈滑數(shù)。 治法:解表清熱止利。 處方:葛根12g 黃芩9g 黃連6g 炙甘草3g 應用:本方以清熱為主,用于熱入陽明發(fā)熱下利,喘而汗出,表證解與未解不是關(guān)鍵。 32、湯證:大承氣湯(208) 病機:宿食積滯與熱邪搏結(jié)腸中,熱傷津液,氣機痞塞,大便燥結(jié)。 脈癥:痞,滿,燥,實,堅俱在,潮熱,譫語,手足濺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氣穢臭,臍腹四周按之堅硬有塊,脈沉實或沉遲,遲滑,數(shù)滑。 治法:峻下熱積,消痞除滿。 處方:大黃12g(酒洗) 炙厚樸12g 炙枳實12g 元明粉9g(沖服) 應用:本方可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腸梗阻,急性胰腺炎,闌尾炎,急性痢疾,以及精神病等。 33、湯證:小承氣湯(208) 病機:腸中宿食積滯與熱邪相搏,不得排出,氣機痞塞,但大便燥堅未甚。 脈癥:潮熱,汗出,胸腹脹滿而痛,煩躁譫語,便秘或下利,尿黃面赤,舌苔黃厚而干,脈滑而疾或沉而有力。治法:攻積瀉熱,下氣消痞。 處方:大黃9g(酒洗) 炙厚樸4.5g 炙枳實6g 應用:痞滿便秘,但大便尚未至燥堅程度,或下利熱甚,心下痞塞堅硬。 34、湯證:麻子仁丸(247) 病機:胃強熱結(jié),脾弱陰虧。 脈癥:大便秘結(jié),小便多,可見脘腹脹滿,苔厚而干,脈細澀或浮澀。 治法:滋液潤燥,泄熱通便。 處方:麻子仁15g 芍藥9g 炙枳實9g 大黃6g 炙厚樸9g 杏仁9g 應用:本方有成藥,可用于習慣性便秘。 35、湯證:調(diào)胃承氣湯 (207,248,249) 病機:積熱在腸,胃氣不和,或積熱與宿食結(jié)于大腸。 脈癥:大便秘結(jié),不惡寒,蒸蒸發(fā)熱,汗出,心煩,或譫語,或少腹脹滿,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 治法:泄熱和胃。 處方: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沖服) 應用:熱結(jié)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熱腹?jié)M脈實。還可用于胃熱發(fā)斑,胃熱齒痛,胃熱消渴,多食善饑,熱發(fā)瘡瘍。 36、湯證:桃核承氣湯(106) 病機:太陽表邪入腑,熱與血相搏而成蓄血證。 脈癥:少腹急結(jié),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或有身熱夜甚,頭脹且痛,目赤,煩躁等癥,脈沉澀或沉緊。 治法:活血化瘀瀉熱。 處方:桃仁9g 大黃9g 桂枝4.5g 元明粉6g(沖服) 炙甘草4.5g 應用:本方可用于瘀熱在上的頭痛,腦脹,目赤,齒齦腫痛,鼻衄,也可用于月經(jīng)困難,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它如更年期綜合征,不孕癥,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癥有瘀熱在下焦者,均可選用此方。 37、湯證:大陷胸丸(131) 病機:大結(jié)胸,水熱互結(jié),病位在膈上。 脈癥:胸部硬痛,汗出,項強拘急,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治法:瀉熱破結(jié),下氣逐飲。 處方:大黃9g 葶藶子9g 元明粉9g(沖服) 杏仁9g 應用:本方治喘咳引肩背痛,胸痛痞悶結(jié)痛,胸脅以上有支撐感,又治胸中積水,癲狂等。 38、湯證:大陷胸湯(134) 病機:大結(jié)胸,水熱互結(jié),病位在膈下。 脈癥: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結(jié),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治法:瀉熱,逐水,破結(jié)。 處方:大黃9g 元明粉9g(沖服) 甘遂末1.5~3g(沖服) 應用:本方證較大陷胸丸證病位靠下,由胸脅下迫少腹?jié)M痛。臨床急性腸梗阻,胰腺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可見本方證。但本方為瀉熱逐水之峻劑,唯體格壯實者方可應用。 39、湯證:十棗湯(152) 病機:水飲停聚于胸脅脘腹。 脈癥:懸飲,胸脅支滿,呼吸困難,咳嗽時脅下掣痛,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干嘔,氣短,汗出,不惡寒,脈沉弦。 治法:攻逐水飲。 處方:大棗10枚 芫花1~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棗煎湯,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棗湯沖服。 應用:本方可治癥堅積聚,大腹水腫而體格尚壯實者。 40、湯證:三物白散(141) 病機:表寒失解而內(nèi)陷,水寒互結(jié)內(nèi)實。 脈癥: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口不渴,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緊。 治法:峻下通閉。 處方:桔梗9g 巴豆1g(去皮心,炒黑,去油) 貝母9g 研末,合勻,每服3g,體弱者減半。 應用:本方可治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胸膈滿悶,呼吸困難,手足逆冷,面青,又可治肺癰初期,痰多腥臭及喉痹。 41、湯證:抵當湯(丸)(124,126) 病機:太陽之邪隨經(jīng)入腑,熱與血互結(jié)于下焦。 脈癥:少腹硬結(jié),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語若癡者,脈沉結(jié),弦澀或沉弦有力。 治法:清熱化瘀。 處方:水蛭15條 虻蟲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黃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應用:本方為破血逐瘀之峻劑,可冶瘀血經(jīng)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精神分裂癥,癲癇等病癥而見此方證者。 42、湯證:大黃黃連瀉心湯(154) 病機:邪熱內(nèi)陷,壅滯中焦而作痞,可由誤下而致。 脈癥:心下痞,按之濡,可見心煩,舌紅,脈關(guān)上浮或滑數(shù)。 治法:瀉熱消痞。 處方:大黃9g 黃連3g 黃芩3g 應用: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瘡,目赤,便秘,發(fā)斑,發(fā)黃。 43、湯證:附子瀉心湯(155) 病機:傷寒誤治,邪熱有余而正陽不足,胃腸熱壅而衛(wèi)陽不固。 脈癥:心下痞,惡寒,自汗出,四肢冷,脈沉細無力或細微,沉微。 治法:扶陽固表,清熱消痞。 處方:大黃6g 黃連3g 黃芩3g 炮附子4.5g 應用:在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基礎(chǔ)上出現(xiàn)汗出惡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 44、湯證:茵陳蒿湯(236) 病機:陽明郁熱在里之陽黃。 脈癥:身黃如橘子色,身無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難,腹?jié)M,目弦,煩躁,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 處方:茵陳蒿15g 梔子9g 大黃6~9g 應用:本方用于濕熱里實之病證,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重癥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縮等出現(xiàn)本方證者。 45、湯證:小柴胡湯(96) 病機:邪犯少陽,半表半里證。 脈癥:寒熱往來,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胸脅苦滿,或有耳鳴,頭痛,目眩,口苦,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滿,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脈弦細,弦數(shù)或沉緊。 治法:和解表里。 處方: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對邪陷半表半里之證療效頗佳。臨床可治體虛勞熱,熱病后期,滲出性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傳染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腸傷寒,急性腎盂腎炎,中耳炎,瘧疾,急性附件炎,產(chǎn)后發(fā)熱,睪丸附睪炎等。 46、湯證:大柴胡湯(103) 病機:少陽陽明并病,少陽失和,陽明熱結(jié),中氣未虛。 脈癥:往來寒熱,嘔不止,心下痞硬,郁郁微煩,腹中實痛,大便不通,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 治法:和解少陽,緩下熱結(jié)。 處方:柴胡9g 黃芩6g 芍藥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實6g 大棗4枚 大黃6g 應用:臨床廣泛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及急慢性胰腺炎等。 47、湯證:柴胡加芒硝湯(104) 病機:少陽未解,兼陽明實熱,但中氣已虛,可由少陽證誤下而致。 脈癥:胸脅滿而嘔,潮熱,微利熱臭稀水,可見腹部痛,按之有硬塊,舌干苔黃,脈沉弦有力。 治法:和解少陽,兼輕下里實。 處方:柴胡4.5g 黃芩3g 黨參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棗2枚 元明粉6g(沖服) 應用:凡小柴胡湯證兼有大便燥結(jié),腹中堅,潮熱者即可選用此方。 48、湯證:柴胡桂枝湯(146) 病機:太陽未解,邪及少陽,太陽少陽合病。 脈癥:往來寒熱,或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jié),口苦,苔薄,脈弦而浮數(shù)。 治法:和解少陽,發(fā)散太陽。 處方:桂枝4.5g 芍藥4.5g 柴胡6g 黃芩4.5g 黨參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棗2枚 生姜4.5g 應用:外感纏綿不愈,胃腸病,肝膽病,胰腺炎,神經(jīng)官能癥,見此方證者均可選用。 49、湯證:柴胡桂枝干姜湯(147) 病機:少陽受邪,沖氣上逆,水氣不化,內(nèi)停為飲。 脈癥:胸脅滿微結(jié),往來寒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間有咳嗽,咳時脅痛加劇,苔白滑,脈浮數(shù),重按弦緊。 治法:和解散結(jié),宣化停飲。 處方: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蔞根9g 黃芩4.5g 牡蠣9g 炙甘草3g 應用:用于水熱互結(jié)于胸脅(胸膜炎)的初期。 50、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107) 病機:邪氣散漫于表里上下,擾亂神明,可由誤下而致。 脈癥:胸滿煩驚,狂躁譫語,二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或見臍腹動悸,往來寒熱,舌苔黃厚粘膩,脈弦細而數(shù)。 治法:和解少陽,化飲安神。 處方:柴胡6g 黃芩3g 生姜3g 黨參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黃4.5g 煅龍骨9g 煅牡蠣9g 鉛丹4.5g(先煎) 大棗2枚 應用:用治癲癇,亦治小兒內(nèi)傷食滯,外感風寒,痰熱搏結(jié)中脘以致發(fā)生驚癰,食厥,熱厥。 51、湯證:四逆散(318) 病機:傷寒邪熱內(nèi)陷,陽氣郁結(jié),不能散發(fā)于四末。 脈癥:手足不溫,胸脅滿悶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后重,脈弦或沉滑而弦。 治法:解郁泄熱,調(diào)和肝脾。 處方:柴胡9g 芍藥9g 枳實9g 炙甘草9g 應用:本方為調(diào)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調(diào)的腹脹腹痛及泄利下重,亦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微有寒熱。 52、湯證:半夏瀉心湯(149) 病機:寒熱互結(jié),胃氣不和,升降失職。 脈癥:心下痞滿,嘔而腹中腸鳴或下利,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滑帶數(shù)。 治法:辛開苦降,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 處方:半夏9g 黃芩6g 黃連3g 干姜4.5g 黨參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臨床廣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潰瘍,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潰瘍,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53、湯證:生姜瀉心湯(157) 病機:同半夏瀉心湯,但胃有停飲。 脈癥:心下痞硬,嘔吐,干噦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脈弦細而軟。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處方:生姜9g 半夏9g 黨參9g 干姜3g 黃芩6g 黃連3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證同半夏瀉心湯但嘔吐較為突出。 54、湯證:甘草瀉心湯(158) 病機:同半夏瀉心湯,但中焦虛弱更甚。 脈癥:下利日數(shù)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滿,干嘔心煩不安,脈弦細無力。 治法:和胃降逆,緩中消痞。 處方:炙甘草9g 黃芩6g 黃連3g 半夏9g 黨參9g 干姜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證同半夏瀉心湯但有少氣,多涎,惡聞食臭等癥狀。 55、湯證:旋覆代赭湯(161) 病機: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 脈癥:心下痞滿硬,噫氣不除,或見嘔吐咽干,痰粘如膠,脈弦或滑。 治法:鎮(zhèn)肝和胃,消痞滌飲。 處方: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5g 黨參9g 半夏9g 生姜9g 大棗4枚 炙甘草6g 應用:本方用治慢性胃腸病,胃氣上逆,嘔吐食不下,痰多而粘及噎嗝反胃之初期。 56、湯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359) 病機:上熱下寒,胃熱腸寒,寒熱格拒。 脈癥:食入即吐,下利,脈虛數(shù)。 治法: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處方:干姜6g 黃芩6g 黃連3g 黨參9g 應用:本方用于寒熱錯雜的胃腸病。 57、湯證:黃連湯(173) 病機:寒熱相搏于胃腸,沖氣上逆(舊說上熱下寒)。 脈癥:胸中煩熱,時欲嘔吐,腹痛,舌紅,苔薄白或黃白相兼,脈弦。 治法:寒熱并用,調(diào)和胃腸,降逆止嘔。 處方:黃連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參9g 半夏9g 大棗4枚 桂枝4.5g 應用: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腸炎之見上熱下寒,虛實錯雜者。 注: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而成。 58、湯證:小陷胸湯(138) 病機:痰熱互結(jié)心下之小結(jié)胸證,可由傷寒誤下而致。 脈癥:心下痞硬,按之則痛,舌紅苔黃,脈浮滑。 治法: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處方:黃連3g 半夏6g 瓜蔞15~30g 應用: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證者,又治痰熱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氣喘而悶。 59、湯證:白虎湯(176,219,350) 病機:傷寒,邪及陽明,從熱而化;或溫病邪在氣分之證。 脈癥:壯熱,汗出,不惡寒,但發(fā)熱,煩躁不安,渴欲飲冷或身熱手足厥冷(熱厥),脈洪大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生津,除煩。 處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應用:還可用于時氣瘟疫雜病,中暑,或胃熱發(fā)斑而見陽明經(jīng)證者。 60、湯證:白虎加人參湯(168) 病機:陽明經(jīng)熱熾盛,氣津兩傷或中暑,傷氣耗陰。 脈癥:白虎湯證而又見口干舌燥,渴飲不止,倦怠,心煩,背微惡寒,脈洪大或大而無力。 治法: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 處方: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黨參9g(或西洋參3~6g) 應用:用于白虎湯證見氣津傷耗者。 61、湯證:竹葉石膏湯(397) 病機: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陰兩傷。 脈癥:汗多,心煩,氣短,口干喜飲,氣逆欲吐,嗆咳,舌干少津,脈虛數(shù),或脈大而數(shù)。 治法: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處方:竹葉9g 石膏15g 半夏9g 麥門冬9g 黨參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應用:用于熱病瘥后,余熱未清,氣陰未復之證。 62、湯證:梔子豉湯(76) 病機:病后余熱未清,郁結(jié)胸膈。 脈癥: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悶,心中結(jié)痛,舌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除煩,和胃。 處方:山梔子9g 香豉9g 應用:本方治陽明經(jīng)熱之輕癥,或在病之初期,或在病之后期。 63、湯證:梔子甘草豉湯(76) 病機:熱邪郁結(jié)胸膈,熱傷正氣。 脈癥:虛煩不眠,懊憹,氣短,脈數(shù)。 治法:清熱除煩,補益中氣。 處方:山梔子9g 香豉9g 炙甘草6g 應用:用治梔子豉湯證而兼急迫少氣者。 64、湯證:梔子生姜豉湯(76) 病機:邪熱郁結(jié)胸膈,胃氣逆上。 脈癥: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嘔吐,舌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除煩,散飲止嘔。 處方:山梔子9g 香豉9g 生姜9g 應用:用治梔子豉湯證而兼嘔吐者。 65、湯證:梔子厚樸湯(79) 病機:熱擾胸膈,腑氣不通。 脈癥:心中煩熱,臥起不安,腹?jié)M,脈數(shù)。 治法:清熱除煩,寬中消滿。 處方:山梔子9g 炙厚樸6g 炙枳實9g 應用:本方苦辛通降,用于腹?jié)M,消化不良,心煩,舌紅苔膩。 66、湯證:梔子干姜湯(80) 病機:上熱下寒,虛實錯雜。 脈癥:身熱,微煩,腹痛,腸鳴下利,脈弦數(shù)。 治法:清上溫中。 處方:山梔子9g 干姜4.5g 應用:寒熱錯雜之胃病可以此方為基礎(chǔ)加味。 67、湯證:枳實梔子豉湯(393) 病機:大病后勞復。 脈癥:勞復發(fā)熱,口渴,心煩懊儂,心下痞塞或胸脘脹滿,或大便硬結(jié),脈滑或數(shù)。 治法:調(diào)中,化滯,除煩。 處方:炙枳實9g 山梔子9g 香豉15g 應用:本方應用不拘于勞復,病前病后凡見此方證者均可選用,又可治濕熱發(fā)黃,有便秘宿食者加大黃6g。 68、湯證:梔子柏皮湯(261) 病機:濕熱郁滯三焦(熱重濕輕)。 脈癥:身熱,面目發(fā)黃,小便不利,脈弦數(shù)或弦大滑實。 治法:清泄?jié)駸帷?/span> 處方:山梔子9g 黃柏6g 炙甘草3g 應用:本方用于陽黃而無腑實便秘者,又可治身熱心煩,目赤吐衄。 69、湯證:黃芩湯(172) 病機:熱迫陽明,自下利。 脈癥:腹痛下利,身熱口苦,舌紅苔黃,脈弦。 治法:清熱止痢,和中緩痛。 處方: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 應用:后世治痢方多由本方衍化而來。 70、湯證:黃芩加半夏生姜湯(172) 病機:熱迫陽明,伴見嘔吐。 脈癥:下利腹痛,身熱口苦,惡心嘔吐,舌紅,脈沉弦。 治法:和解表里,降逆止嘔。 處方: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姜9g 應用:黃芩湯證兼嘔吐者。 71、湯證:甘草干姜湯(29) 病機:中焦陽虛,脾陽不運,脾弱肺寒。 脈癥:惡寒無熱,手足厥冷,煩躁,吐逆,涎沫多,咽干不欲飲,小便數(shù),頭眩,脈浮數(shù)或沉微。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化飲。 處方:炙甘草6~12g 干姜3~6g 應用:本方能恢復脾胃之陽,對虛寒性腹痛,嘔吐下利,涎唾多都有療效。 72、湯證:理中丸(又名人參湯)(386) 病機:脾胃虛寒,中氣失守。 脈癥:腹脹滿,食不下,時腹自痛,嘔吐,下利清稀,舌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中祛寒,健脾益氣。 處方:黨參9g 干姜4.5g 白術(shù)9g 炙甘草4.5g 應用:本方用于脾陽不運的吐利腹痛,若脈微肢厥加炮附子,為附子理中丸;有表證,加桂枝為桂枝人參湯。 73、湯證:桂枝人參湯(163) 病機:素體脾陽不足,復感外邪,表里同病,可由誤下所致。 脈癥:表證未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或見手指不溫,時時惡寒,脈沉微。 治法:溫陽解表。 處方:桂枝9g 炙甘草9g 白術(shù)9g 黨參9g 干姜9g 應用:本方為理中湯加入桂枝而成。 74、湯證:赤石脂禹余糧湯(159) 病機:下元不固,滑脫下利,可由誤下所致。 脈癥:下利不止,滑脫不禁(洞瀉),脈沉細無力。 治法:澀腸止瀉。 處方:赤石脂15~30g 禹余糧15~30g 應用:用于病邪已解,氣虛腸滑,可與其他補氣固攝藥同用。 75、湯證:桃花湯(306) 病機:脾腎陽虛,腸胃虛寒,滑脫不禁。 脈癥:下利膿血,經(jīng)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喜溫喜按,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遲或弱。 治法: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處方: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30g 應用:陽虛甚而厥者加炮附子,為增強止血作用可加阿膠,甘草。 76、湯證:吳茱萸湯(243) 病機:胃腸虛寒,水飲潴留,肝邪挾胃濁上逆。 脈癥:干嘔,吐涎沫,頭頂痛,手指不溫,或見煩躁下利,醋心,脈沉弦。 治法:暖肝溫胃,降逆止嘔。 處方:吳茱萸6g 黨參9g 生姜12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治虛寒性挾有水飲有胃脘疼痛,及寒性的吞酸。本方加炮附子治寒疝腰痛,牽引睪丸。 77、湯證: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66) 病機:脾虛不運之腹脹滿。 脈癥:腹脹滿,可見消化不良,心下痞滿,嘔吐,苔滑膩,脈緩或濡軟。 治法:溫運健脾,寬中除滿。 處方:厚樸6g 生姜9g 半夏9g 炙甘草3g 黨參9g 應用:本方寓攻于補,用于慢性胃病,虛中挾實之證。 78、湯證:干姜附子湯(61) 病機:陽氣大虛,陰寒內(nèi)盛,可由誤下,誤汗而致。 脈癥: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身無大熱,無表證,不嘔不渴,脈沉微。 治法:急救回陽。 處方:干姜4.5g 生附子9g 應用:本方為四逆湯去甘草,以求藥力峻猛,用治亡陽虛寒或中寒猝倒。 79、湯證:四逆湯(323,324) 病機: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梢蜿柼撝w,寒邪直中,或病勢太重,正不勝邪,或誤用汗吐,下法所致。 脈癥:四肢厥逆,身體疼痛,惡寒汗出,下利清谷,嘔吐,唇指發(fā)紺,口鼻氣冷,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舌苔白滑,脈沉微遲弱。 治法:溫運脾腎,回陽救逆。 處方: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 應用:本方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肺源性心臟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腸炎等屬少陰虛寒證者。 80、湯證:四逆加人參湯(385) 病機:下利過度,亡陽脫液。嘔吐,大汗,亡血,亡津亦可導致此證。 脈癥:凡四逆湯證而見心下痞滿,里外無熱,脈沉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益氣生津。 處方:生附子9g 干姜6g 炙甘草6g 人參6~9g 應用:本方證與四逆湯證相似,但較四逆湯證更為重篤,不僅亡陽,而且氣津亦脫。 81、湯證:茯苓四逆湯(69) 病機:陰陽兩傷,邪獨不解,或挾水飲,神志被擾。 脈癥:惡寒自汗,煩躁不寧,或見厥逆,眩悸,筋惕肉閏,心下痞硬,小便不利,脈細微或沉微。 治法:回陽救逆,兼顧利水。 處方:茯苓12g 人參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 應用:可治陽虛水腫。 82、湯證:通脈四逆湯(317) 病機:陰寒內(nèi)盛,陽微欲脫,氣血不通,脈不出(內(nèi)真寒外假熱)。 脈癥: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不惡寒,面赤或千嘔,咽痛,腹痛,脈微欲絕。 治法:溫里通陽,回陽通脈。 處方: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蔥白4莖(本方為四逆湯加蔥白而成) 應用:用于證同四逆,而又出現(xiàn)面赤,不惡寒,顏面額間汗出等假熱者。 83、湯證: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390) 病機:吐瀉太甚,陽亡陰竭。 脈癥:吐已下斷,吐無可吐,利無可利,汗出而厥,四肢拘攣,可見額間汗出如珠,四末逆冷如冰,氣息微弱,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益陰和陽。 處方:干姜9g 生附子12g 炙甘草4.5g 豬膽一個(取汁和入) 應用:此證較通脈四逆湯證為重。 84、湯證:白通湯(314) 病機:少陰下利,陰絕于下,陽越于上。 脈癥:但欲寐,手足厥冷,下利腹痛,可見面赤,氣逆煩躁,頭項痛,脈微細或脈微欲絕。 治法:溫中止利,通陽降逆。 處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蔥白4莖 童便100ml(藥煎成后加入) 應用:用于少陰證既厥且逆之重證。 85、湯證:白通加豬膽汁湯(315) 病機:陰寒太甚,內(nèi)為格拒,使陽氣上浮。 脈癥:下利不止,厥逆,煩躁,可見胸中痞塞,干嘔,面赤汗出,脈微或無脈。 治法:溫中止利,通陽降逆,兼苦寒反佐。 處方:生附子9g 干姜6g 蔥白4莖 童便100ml(藥煎成后加入) 豬膽一個(取汁和入) 應用:該方證略同白通湯證,但陰陽格拒之象更為嚴重。 86、湯證:真武湯(82,316) 病機:腎陽衰微,水氣內(nèi)停。 脈癥:身熱,自汗,心下悸,頭暈,身困動,四肢沉重,搖搖欲倒,小便不利或清長自利,浮腫下利,脈沉細或弦細。 治法:溫陽利水。 處方: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藥9g 白術(shù)9g 生姜9g 應用:本方廣泛用于陽虛水泛之證,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心衰,慢性胃腸炎,耳源性眩暈,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87、湯證:附子湯(304) 病機:陽虛陰盛,水寒浸漬筋脈骨節(jié)之間。 脈癥:身體骨節(jié)疼痛,無熱惡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見心下痞,動悸浮腫,小便不利,脈沉。 治法:扶正達邪,溫陽散寒,逐濕宣痹止痛。 處方:炮附子9g 茯苓9g 黨參6g 白術(shù)12g 芍藥6g 應用:本方證為真武湯倍術(shù),附,加人參去生姜而成,兩方均能治陽虛水腫和風濕疼痛,但本方力宏于真武湯,扶正達邪,長于治風寒濕痹,骨節(jié)身體疼痛。 88、湯證:甘草附子湯(175) 病機:風寒濕留著關(guān)節(jié),凝滯不解,表里陽氣皆虛。 脈癥:骨節(jié)煩痛,掣痛不能屈伸,痛處拒按,汗出惡風,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苔白,脈沉細或弦細無力。 治法:疏風,祛濕,止痛。 處方:炙甘草9g 炮附子9g 白術(shù)6g 桂枝9g 應用:本方治痛風,風濕疼痛,及寒濕腳氣有效。 89、湯證:桂枝甘草湯(64) 病機:心陽虛損之輕證,可由太陽病發(fā)汗太過而致。 脈癥:心下悸,欲得按,脈微緩,或沉細,或結(jié)代。 治法:溫補心陽。 處方:桂枝9g 炙甘草9g 應用: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心動悸之癥。 90、湯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118) 病機:火氣內(nèi)迫,表里陰陽之氣乖逆,可由誤用溫灸發(fā)汗而致。 脈癥:心悸,煩躁,可見怵惕不寧,失眠多汗,脈浮而虛。 治法:扶陽安神。 處方: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蠣9g 煅龍骨9g 應用:精神刺激,心悸亢進可用此方。 91、湯證: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67) 病機: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成飲。 脈癥:心下逆滿或胸脅支滿,氣上沖胸,頭目眩暈,短氣,心悸,咳喘,嘔吐清水痰涎,脈沉緊或沉滑。 治法:溫中降逆,化飲利水,平?jīng)_定悸。 處方:茯苓12g 桂枝6g 白術(shù)9g 炙甘草3g 應用:本方擅治脾胃虛弱,飲停中焦,嘔吐涎沫,以及眼科諸疾。 92、湯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65) 病機:心陽不足,鎮(zhèn)攝無權(quán),欲作奔豚。 脈癥:臍下悸動,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見心悸,短氣,筋惕肉閏,口干不欲多飲水,脈弦或弦滑。 治法:平?jīng)_降逆,通陽制水。 處方: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應用:臨床常用于神經(jīng)衰弱,心悸,慢性胃炎等。 93、湯證:茯苓甘草湯(73,356) 病機:水停心下(胃腸),氣血內(nèi)厥,厥而心下悸。 脈癥:心下悸,不渴,四肢冷,小便不利,苔白滑,或微有寒熱,脈弦。 治法:通陽散水。 處方: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應用:可用于冠心病,胸悶,心痛,屬于心陽不足者。 94、湯證:五苓散(71) 病機:水飲停蓄,膀胱氣化不行,水濕不能下輸,津液不能上布。 脈癥:發(fā)熱頭痛,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浮數(shù)。 治法:健脾滲濕,化氣利水。 處方: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 應用:可用于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腦積水,濕疹,頭痛,眩暈等。 95、湯證:豬苓湯(223) 病機:熱盛傷陰,水熱互結(jié)于下焦。 脈癥:心煩不得眠,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發(fā)熱,舌紅苔滑,脈浮或浮數(shù)。 治法:清熱利水,育陰止血。 處方: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9g(烊化) 滑石15g 應用:本方用于小便不利,尿道澀痛,口渴心煩,發(fā)熱脈浮者,又治淋證,尿血,水腫等。 96、湯證:牡蠣澤瀉散(395) 病機:病后余邪在下焦,膀胱氣化失常,濕熱下注。 脈癥:腰以下有水氣,下肢浮腫,腹脹,脅下痞滿,二便不利,脈沉數(shù)而有力。 治法:利水,消腫,祛滿。 處方:牡蠣 澤瀉 蜀漆 葶藶子 商陸根 海藻 瓜蔞根各等分,為極細末,每次3~6g,每日2~3次。 應用:用于水腫之實證,不僅用于下半身浮腫,亦可用于面目浮腫,胸腹有積水,二便不利,脈實之證。 97、湯證:芍藥甘草湯(29) 病機:陰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可由誤汗而致。 治法:益陰榮筋,緩急止痛。 處方:芍藥15g 炙甘草9g 應用:腹痛和腳腿疼痛都可以此方為基礎(chǔ)加味應用(屬實者用赤芍,屬虛者用白芍)。 98、湯證:芍藥甘草附子湯(68) 病機:陰陽兩虛。 脈癥:汗多,反惡寒,肢攣急,脈沉細或微。 治法:扶陽,益陰,止痛。 處方:芍藥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應用:腿腳拘攣疼痛,骨節(jié)疼痛,惡寒,足冷或腹痛,脈沉微可以此方為基礎(chǔ)治療。 99、湯證:黃連阿膠湯(303) 病機:少陰陰虛火旺。 脈癥:心中煩,不得眠,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育陰清熱,滋陰降火。 處方:黃連4.5g 黃芩4.5g 芍藥9g 雞子黃2枚 阿膠12g(烊化) 應用:用于陰虛火旺之神經(jīng)官能癥,失眠。又用于邪熱未凈而陰虛液少之久痢,腹痛下膿血,心中煩,舌紅,脈弦細而數(shù),見陰虛內(nèi)熱證者。 100、湯證:炙甘草湯(177) 病機:太陽之邪傳入少陰而為陰陽兩虛。 脈癥:心動悸,脈結(jié)代。 治法:滋陰養(yǎng)血,通陽復脈,寧心益神。 處方:炙甘草9g 生姜6g 黨參9g 生地黃12g 桂枝6g 阿膠9g(烊化)麥門冬15g 麻仁9g 大棗10枚 應用:本方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心悸,結(jié)代脈(心律不齊),證屬陰陽兩虛者。 101、湯證:桔梗湯(311) 病機:少陰經(jīng)客熱郁于咽喉或見熱壅于肺而成肺癰之證。 脈癥:咽干,肺癰吐膿血,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咽,祛痰排膿。 處方:桔梗9g 生甘草9g 應用:用治喉痹及肺癰,咳唾腥臭膿痰。 102、湯證:苦酒湯(312) 病機:邪客少陰,虛火上郁,咽喉生瘡。 脈癥:咽喉傷,局部潰爛,聲音嘶啞不能出,舌紅,脈細數(shù)。 治法:消腫,斂瘡,清音。 處方:半夏 雞蛋清 苦酒(米醋) 應用:用生半夏3,4枚,洗去粘滑液,破如棗核大10余粒,加米醋1~2兩,微煎,去半夏,留醋,趁熱沖下雞蛋清一枚,和勻,少少含咽之,可連作數(shù)劑服用。 103、湯證:半夏散(湯)(313) 病機:寒邪客于少陰經(jīng),寒遏于外,熱邪怫郁于咽喉。 脈癥:咽痛,惡寒微熱,咽間有痰涎,脈浮緊或浮弦。 治法:溫散寒邪,利咽止痛。 處方:半夏 桂枝 炙甘草各等分 應用:搗篩為散,每次服一錢半,溫開水送下,或倍其量煎湯,徐徐咽之亦可。 104、湯證:烏梅丸(338) 病機:胃熱腸寒,寒熱錯雜,蛔上入膈,氣機逆亂。 脈癥:腹痛時作,痛極而厥,煩悶嘔吐,有時吐蛔,脈微或沉浮。 治法:溫陽通降,安蛔止痛,寒熱并施。 處方:烏梅15g 細辛3g 干姜6g 附子6g 當歸9g 蜀椒6g 桂枝6g 黨參6g 黃柏9g 黃連9g 應用:本方治蛔厥,冷痢久瀉,反胃等證。 105、湯證:白頭翁湯(371) 病機:濕熱郁蒸,奔逼大腸,熱陷血分。 脈癥: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腹痛,身熱口渴,肛門灼熱,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燥濕,涼肝解毒。 處方:白頭翁9g 黃柏6g 黃連6g 秦皮9g 應用:本方用治原蟲性痢疾和各種痢疾,又治眼目赤腫。 106、湯證:甘草湯(311) 病機:少陰客熱咽痛。 脈癥:咽痛,脈細。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緩痛。 處方:生甘草9g 應用:生甘草對緩解咽喉腫痛有效。 107、湯證:瓜蒂散(166) 病機:痰涎阻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壅阻氣機。 脈癥:心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關(guān)尺脈沉。 治法:涌吐食痰。 處方:瓜蒂,赤小豆等分,搗篩和勻,每次3~6g煎服,可與豆豉同煎。 應用:本方又可療黃疸。 108、湯證:文蛤散(141) 病機:水熱之邪閉郁體表。 脈癥:口干,渴欲飲水不止,脈弦細。 治法:止消渴,潤五臟。 處方:文蛤30g 應用:一說文蛤即海蛤殼,用于痰熱,消渴。 109、湯證:豬膚湯(310) 病機: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可由下利而致。 脈癥:咽干而不痛(不紅不腫),胸滿,心煩,脈細數(shù)。 治法:清熱潤燥,滋養(yǎng)肺腎。 處方:豬皮適量。 應用:可用養(yǎng)陰清肺湯,麥門冬湯等加減代之。 110、湯證:蜜煎導方(233) 病機:津虧腸燥,屎結(jié)直腸,有便意而難出肛門。 脈癥:大便難,小便自利,脈沉細或正常。 治法:潤而導之。 處方:食蜜 應用:此法相當于現(xiàn)代所用甘油錠(栓),開塞露之類。 111、湯證:豬膽汁方(233) 病機:熱結(jié)于下,腸滿胃虛。 脈癥:大便出宿食惡物,脈沉實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潤下。 處方:大豬膽一個,醋適量。 應用:本法已被甘油栓等所代替。 112、湯證:燒禪散(392) 病機:大病將愈或初愈,余熱未盡時交媾,致使陰陽失衡。 脈癥:身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脈細弱。 治法:調(diào)整陰陽。 處方:禪灰(婦人內(nèi)褲近前陰處,取燒作灰)。
|
|
來自: 慶萌堂 > 《中醫(yī)綜合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