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他兢兢業(yè)業(yè),政績斐然,而且對子孫后代的教育也十分成功。
雍正、乾隆,都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
康熙平素對子孫的教誨,被他的兒子雍正匯編成《庭訓格言》。
今天小編摘選其中的八條,不管是對教育子女還是提升自我修養(yǎng),都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
訓曰: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span>
譯文:人生一世,內心應該充盈著歡喜安詳,人的心里美好,自然產生善念,心中忿怒,自然產生惡念,
所以古人說,善良的念頭一發(fā)出,人就會有福氣;惡的念頭一產生,就會有厄運。
感悟:曾子曾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護身符。
存善念,吐善言,行善事,必得善果。
訓曰:《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是為圣第一要節(jié)。后人廣其說,曰:“不欺暗室?!彼^暗室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之地。夫私居獨處,則人不及見;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zhàn)戰(zhàn)栗栗,兢兢業(yè)業(yè),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譯文:儒家經典常常提到慎獨是成為圣人的第一修養(yǎng),后人把它解釋成不欺暗室,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內心的隱秘之處,都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懂得時刻保持敬畏,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讓人保持尊敬。
感悟: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能持守內心,把外在的道德標準變成內心的修養(yǎng),這樣的人才是真的強大。
他們有著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園,無論外在有多少誘惑,都不能讓他放棄原則。
老子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span>
戰(zhàn)勝別人不值得夸耀,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懂得慎獨的人,戰(zhàn)勝私欲,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
訓曰: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譯文:我從不輕視人,說誰無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聞,我常對大臣們說,你們只要知道的,就不妨告訴我,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嘉獎采納。
感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合在一起,才能看到世界的全貌。
山不辭石方成其高,水不辭海方成其大。
只有兼收并蓄,容納百家,才不會管中窺豹,夜郎自大。
一個人的格局、見識,都由此而來。
聆聽別人的建議、想法,是完善自我、事業(yè)進階的必由之路。
訓曰: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庇鍪庐斎绱颂幰?。
譯文:沒事的時候,要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有事的時候,要泰然自若,不要過度緊張,一切正常處理就好。
膽大心細,心中謹慎,行事風格卻要大膽凌厲。這才是做事的方法。
感悟:北宋蘇轍說,“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功夫下在平時,多思考,多想辦法,多提高自己,不要臨時抱佛腳,那樣一定會變得慌亂不堪。
心態(tài)一崩,事情自然也就亂了。
時時警惕,細心謹慎,雷厲風行,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主事人。
訓曰:節(jié)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
譯文:別太貪戀口腹之欲,注意起居,不要貪睡,這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
感悟:自律才有自由。
平時不注意飲食、休息,熬夜、吃油吃冷吃辣,身體自然也就容易出問題。
平時管不住自己,生病就要遭罪了。
所以,在平時嚴于律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于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蔽┢淙绱?,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譯文:人生在世,誰能不犯錯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承認自己錯了,我就不這樣,我總是主動認錯。
別人總是因為我的認錯而感動到不安。
而事實上,能夠主動認錯,多是品德高尚的人。
感悟:孔子評價顏回,說他不貳過。
坦然認錯,有錯就改,不犯第二次。
人都會犯錯,不用苛責別人,不用詰難自己。
認錯改錯,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
訓曰:凡人于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譯文:無論什么事情,一定要耐心細致,才能不留禍患。
感悟:老子講,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小心謹慎,才能少犯錯,少翻車。
這樣的人,做事穩(wěn)重,讓人更信任,人緣自然也就更好。
曾國藩一生謹言慎行、謹始慎終,才能讓他在多次的朝堂風浪中屹立不倒。
最終成為中興朝廷的一代名臣。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圣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
譯文:人性本身好逸惡勞,而實際上,只有在勞動之余,一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安逸;如果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那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無聊。
一直無所事事,意味著他們將來也沒法吃苦耐勞,做出什么大事了。
《易經》上說:“天道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fā)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所以,圣人把辛勞作為福分,安逸當成禍患。
感悟:自古以來,圣賢教導子女,都是鍛煉孩子,讓孩子親力親為,吃苦耐勞。
漢朝的蕭何為孩子準備了一塊貧瘠的封地,曾國藩總是讓孩子自己打掃衛(wèi)生,自己洗衣服。
讓孩子小時候多吃點苦,不是什么壞事,總是捧著慣著,只能養(yǎng)出好逸惡勞的敗家子。
在逆境中,不但可以激發(fā)孩子的潛力,讓孩子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還能磨煉心智,讓孩子真正成人。
這八句話,是教育箴言,也是修身的法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
一方面要對孩子悉心教導,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