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蘭縣隸屬于甘肅省會蘭州市,地處甘肅中部,位于黃河上游,東鄰白銀市白銀區(qū)和蘭州市榆中縣,南接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和安寧區(qū),西連永登縣和西固區(qū),北與白銀市景泰縣接壤。 皋蘭是太平鼓的故鄉(xiāng),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縣”。 2014年,皋蘭縣的什川鎮(zhèn)獲“世界第一古梨園”和“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名鎮(zhèn)”稱號。 皋蘭縣轄4個鎮(zhèn)、3個鄉(xiāng),有71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qū)??偯娣e2476平方公里,總?cè)丝?8.0841萬人,其中非農(nóng)業(yè)人口3.0081萬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皋蘭縣有冬果梨、軟兒梨、白蘭瓜、紅砂洋芋、 黑瓜籽等特產(chǎn)。旅游景點(diǎn)有什川鎮(zhèn)古梨園、石洞寺、靈峰寺等。 皋蘭縣為絲路重鎮(zhèn),隴西要沖。 春秋戰(zhàn)國時為羌戎之地, 秦統(tǒng)一中國后歸秦。 西漢時屬金城郡,首置金城縣。 西魏、北魏與北周時屬子城縣,子城縣為金城郡治所在。 隋初,屬蘭州總管府,廢府復(fù)郡后,仍屬金城郡金城縣。 唐屬蘭泉縣,即現(xiàn)蘭州市區(qū)所在,亦為金城郡治。 唐后期與五代時,為吐蕃轄地。 宋、金、元、明均屬蘭州。 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內(nèi)有皋蘭山而更名為皋蘭縣,沿用至今。 清代至民國作為甘肅首縣和省會重鎮(zhèn),幅員遼闊,轄今蘭州、白銀兩市的大部分地區(qū)。 民國二年(1913年)并蘭州府、鞏昌府為蘭山道,領(lǐng)15個縣,蘭山道尹駐省會皋蘭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區(qū),皋蘭縣屬蘭山區(qū)。 民國十九年(1930年),皋蘭縣設(shè)7個區(qū),429個村,縣域東至甘草鎮(zhèn)60千米交定西界,西至張家寺70千米交永登縣界,南至漩馬灘50千米交洮沙縣界,北至甘露池80千米交紅水縣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督察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劃出皋蘭縣城區(qū)及近鄰16平方千米的區(qū)域設(shè)立蘭州市,皋蘭縣城即為蘭州市區(qū),蘭州市區(qū)成為縣中之區(qū),縣治駐現(xiàn)城關(guān)區(qū)永昌路。故有"先有皋蘭縣,后有蘭州市"之說。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后,皋蘭縣直屬甘肅省。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縣治遷駐鹽場堡,全縣有21個鄉(xiāng)鎮(zhèn),下轄157個保、1467個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縣治遷往市內(nèi)曹家廳,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151個保、1572個甲。 1949年8月26日,皋蘭縣與蘭州市同日解放,直屬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甘肅行政公署。12月歸屬蘭州市。 1951年8月由省直轄。 1956年1月劃歸定西專區(qū)。 1958年12月撤縣,行政區(qū)域劃歸白銀市。 1961年2月,恢復(fù)建制,歸白銀市管轄。 1963年10月再屬定西專區(qū)。 1970年4月重新劃歸蘭州市管轄至今。 皋蘭縣位于東經(jīng)103°32′一104°14′,北緯36°05′一36°51′之間,總面積2476平方公里。東臨白銀市和榆中縣,南接蘭州市區(qū),西連永登縣,北依景泰縣??h城距蘭州、白銀兩城均為45公里。 折疊 地貌地形 皋蘭縣 皋蘭縣地形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多為黃土梁峁、溝谷和小川臺地等類型,地勢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多為南北走向,海拔高度在1459.2米一2445.2米之間,相對高差達(dá)986米。境內(nèi)共有0.5公里以上的大小砂、土溝4977條,全長6743.7公里,這是該縣水土流失侵蝕溝的發(fā)源地,溝壑密度2.64公里/平方公里。 折疊 氣候 皋蘭縣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2℃,年均降水量266毫米,年均蒸發(fā)量1660毫米,年均日照2768小時,無霜期144天。 折疊 水文 黃河流經(jīng)皋蘭縣境內(nèi),年均流量311億立方米。 折疊 礦產(chǎn)資源 皋蘭縣有豐富的礦藏資源,金屬礦有金、銀、鋅、銅等,非金屬礦有石英砂、大理石、花崗巖、粘土等。 折疊 土地資源 2011年,皋蘭縣耕地面積43.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2.24畝;其中水澆地21.11萬畝,人均1.4畝。草地面積253萬畝,林地面積14萬畝。 皋蘭縣國土面積247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皋蘭縣耕地面積57.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3.2畝。 折疊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