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含有大約20%的豆油、40%的蛋白質和30%的碳水化合物。在打成豆?jié){后,絕大多數(shù)蛋白質進到了水里。蛋白質還有一項工作,就是把豆油形成的小油滴包裹起來,使得它們可以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些蛋白質和油滴在豆?jié){里是各自為政,不怎么來往的。要把豆?jié){變成豆腐,就要讓蛋白質們打破孤僻封閉的狀態(tài),互相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而完成這個“連橫”任務的東西,就被稱為凝固劑。 按傳統(tǒng)方法生產(chǎn)的豆腐主要可分為鹵水豆腐、石膏豆腐、內酯豆腐三大類。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所用的凝聚劑不同,鹵水豆腐是用氯化鎂點制的,石膏豆腐則是用硫酸鈣點制的,內酯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劑是葡萄糖酸內酯。此外,這三種豆腐在口感和味道上也是有所區(qū)別的。 凝聚劑不同:鹵水豆腐是用結晶氯化鎂水溶液點制的,也叫鹽鹵豆腐,因為結晶氯化鎂水溶液俗稱鹽鹵。石膏豆腐是用硫酸鈣(石膏)化成的石膏水點制的。其實,氯化鈣、檸檬酸等都可以用來點制豆腐。 北方的豆腐使用鹵水作為凝固劑。鹵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鎂和氯化鈣。它們在水中都有很好的溶解性,加入豆?jié){之中后能夠快速作用,把豆?jié){凝成固體。凝結之后的固體中還有許多自由的水,把它們放在木匣之中的話,那些水會流失掉一些,最后形成比較“硬”的豆腐。這就是“北豆腐”或者“老豆腐”,或者說就是鹵水豆腐。 內酯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劑“葡萄糖酸內酯”,是一種天然的食品添加劑,從化學角度說是葡萄糖酸內部“自我鏈接”失去了一個水分子的產(chǎn)物。它溶解在水中之后,那個水分子“浪子回頭”而把“內酯”變回葡萄糖酸。葡萄糖酸是酸性的,會增加豆?jié){的酸度,最后導致豆?jié){凝固。這個水解-凝固的過程進行得比較慢,可以把豆?jié){進行超高溫滅菌,加入葡萄糖酸內酯,再裝盒密封。密封之后凝固過程慢慢進行,最后把所有的水都包括進豆腐里。所以,內酯豆腐的含水量更高,從產(chǎn)率的角度說,同樣的豆?jié){,可以做出更多的豆腐來。因為可以在超高溫滅菌之后密封,內酯豆腐的保質期會遠遠長于傳統(tǒng)豆腐。 鹵水、石膏帶來“高鈣”
口感和味道不同: 鹵水豆腐的口感偏于綿韌,吃起來感覺比較硬,因為它的含水量較少。鹵水豆腐吃起來有豆香味,顏色看上去白中略偏黃。鹵水豆腐的質地比較粗老,俗稱“老豆腐”、“北豆腐”。石膏豆腐的口感較細嫩,也比較光滑,比鹵水豆腐要軟嫩許多,但豆香味比較淡,因為它的含水量多。從顏色上來看,石膏豆腐色澤潔白,比鹵水豆腐要白一些,俗稱“嫩豆腐”、“南豆腐”。鹵水豆腐豆香濃郁、筋道有嚼頭,適合用于煎、炸、釀以及制餡等。石膏豆腐豆香味淡、切和翻炒時易碎,適合用于做拌、燴、燒、制作湯、羹菜肴。 石膏點的豆腐會把更多的水包在豆腐中,使豆腐含水多,這樣的豆腐口感嫩;但是豆腐味道淡,不好吃。如果是水多就壓秤,所以現(xiàn)在部分商家為了多賺錢就用石膏點。這是黑商家!購買豆腐,一定要嫩,或者說要看質量,有些商家為了“嫩”,也會添加食品添加劑。最好的辦法,是少吃,每周一次即可。 兒童如何吃豆腐? 6個月以后的嬰兒可以嘗試吃點煮熟的豆腐。鑒于營養(yǎng)價值尤其是鈣含量問題,最好選擇南豆腐或北豆腐,而不是內酯豆腐。3歲以內最好選擇豆腐或豆腐腦,最好在3歲以后進食較為堅硬的腐竹、豆腐皮等豆制品,如果要吃,則最好煮爛一點,利于寶寶進食。而豆?jié){營養(yǎng)價值較低,不適合3歲以內嬰幼兒。整粒的黃豆、黃豆芽及毛豆米不容易消化吸收,且會發(fā)生窒息的風險等,最好還是6歲以后再吃。 對于豆腐中所含雌激素,吃了會導致孩子早熟這個問題不用過分擔憂,因為豆腐中所含植物雌激素只是少量的,每100克大豆中含植物雌激素僅為0.1克,這比含大量雌激素的動物性食品來說,對寶寶健康要安全得多。因此,可以每周給孩子吃一兩次,每次20~30克即可。 |
|
來自: 業(yè)成608 > 《豆制品,豆腐豆腦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