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賢治學(xué),往往文獻有缺,以致結(jié)論未允。王力先生撰《漢語語法史》,于宋以后語法現(xiàn)象,用清人所輯《朱子語類輯略》,卻未使用宋人所編《朱子語類》《朱子語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拙作就王力先生對第三人稱代詞演化情況的分析略加修正。 原刊《勵耘學(xué)刊(語言卷)》總第16期。 摘要: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對第三人稱代詞“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結(jié)合宋、明、清時期的一些語言現(xiàn)象,對王力先生的說法加以修正,分口語、淺近文言和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來考察“伊”、“渠”演變成“他”的歷史時期。其實,在淺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口語中的這個替代應(yīng)該更早;而在正式書面語言中,宋元明時期一直使用的“渠”于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運動時才被“他”代替。本文還提出,漢語史研究中語料的選擇,要兼顧口語、淺近文言和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 關(guān)鍵詞:《漢語語法史》;第三人稱代詞;伊;渠;他 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力先生是我國漢語史學(xué)科的創(chuàng)始人。他本人留下的諸如《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和《漢語語法史》等大著,既是漢語史學(xué)科的開山之作,也是該學(xué)科的經(jīng)典著述,至今仍是我們學(xué)習(xí)古漢語時的必讀書目。這些著作學(xué)術(shù)價值很高,但也難免偶有疏失。比如《漢語語法史》在談及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伊”、“渠”的演化過程時說道: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對二詞的分析與此表述基本相同[2](P314),《漢語語法史》當(dāng)是仍《漢語史稿》之說,只對其中個別字詞作了技術(shù)性改動。這段話對“伊”、“渠”的源流和演變作了梳理,使我們對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伊”、“渠”二字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王力先生敏銳地覺察到宋代口語中“他”的使用,使“伊”、“渠”字的語法地位被逐漸替代,這的確是一個睿見!但由于王力先生的這本書著重于考察唐以前的語法現(xiàn)象,而對宋以后的材料引證有限,難免百密一疏。他的這段論述中認(rèn)為“伊”、“渠”在宋代“很少見”,就因為未能全面掌握書面語言材料,而于事實未安。王先生弟子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下)》也論及此,認(rèn)為“伊”、“渠”產(chǎn)生于“魏晉以后”[3](P352),但是并沒有對二詞的演化過程作細致的歷時性考察。同為王先生弟子的郭錫良先生,在《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fā)展》一文中對“伊”和“渠”的起源有著更為細致的考察.郭先生認(rèn)為,“伊”和“渠”都是南北朝時期產(chǎn)生的第三人稱代詞,而且“渠”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在南北朝時期還不多見,“到唐初才比較流行”。[4](P11-12)不過,郭先生對“伊”、“渠”在宋代以后的演化情況亦并未進行細致研究。 事實上,“渠”這個詞,在南宋時期的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朱熹那首著名的《觀書有感二首》之一中就有一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渠”:
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于“渠”后亦舉此例[3](P352),正是。因為,從文理和句勢上說,這里的“渠”自然是指代前面的“半畝方塘”,而不可能是另外一條水渠。而且筆者曾去武夷山天游峰考察,親見那個地方的確只有一個小池塘,而并沒有水渠。另外,朱熹致他人的書信中,這個“渠”字也很常見,下文僅就《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中摘錄三例:
詩歌和書信都屬于正式文體,其中這么頻繁地使用“渠”字,這說明“渠”在宋代,即使是南宋時期也并不少見。而在《朱子語類》中,這個“渠”使用得更多,下面也列舉幾例:
與朱熹同時代的呂祖謙和張栻也經(jīng)常用這個“渠”字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呂祖謙的詩歌《晚春二首》之二即是一例:
而呂氏別集《東萊集》中也使用“渠”字作第三人稱代詞,下文摘錄卷七中的四例:
張栻《南軒集》中的“他”,均為其他之他,用作無定代詞,并不作第三人稱代詞用。此集中有少量“伊”字,而“渠”字則大量出現(xiàn),下面僅錄其中的三則:
張栻的《南軒集》雖是朱熹編定,并刪減了其中一些與自己思想不合的內(nèi)容,但是所刪文字,仍以空格代替,故其中文字,特別是這個“渠”字,是不至于作改動的。 以上三人都是生活在南宋中期,朱熹居閩,呂祖謙居浙,張栻居湘,三人生活在不同地方,而三人都在詩歌和書信這樣正式的文體使用這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渠”字?!吨熳诱Z類》是朱熹的授課筆記,其中保留了很多當(dāng)時的口語材料。郭錫良先生指出:“初唐'他’開始具有第三人稱代詞的語法功能,盛唐以后才正式確立起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地位?!?span style="font-size: 16px;">[5](P26)而我們確實可以從中看到南宋的朱熹已經(jīng)大量使用“他”來作第三人稱代詞,如:
而從上文引證的第7例,我們可以知道,其時“渠”在口語中也并未完全退出。 以上現(xiàn)象說明,宋代口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他”已經(jīng)開始使用,而在宋代詩歌當(dāng)中,亦有一些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他”字:
當(dāng)然,他們的詩歌中,無定代詞“他”仍在使用。這就是說明“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范圍并不廣泛。而且,直至南宋中期,“渠”字在口語中仍然還有使用,而在書面語言中的“渠”仍是正規(guī)用字,這也可說明“渠”并未完全被“他”代替。而且,直至明代,“渠”在書面語中仍在使用,下文仍舉詩歌為例:
以上四首詩中,“渠”字仍是用作第三人稱代詞,而李東陽的詩,則更是兩次出現(xiàn)這個“渠”字??梢?,明代的書面語中,“渠”字仍然存在,又如王守仁《與黃宗賢》第五書中說:“近嘗得渠一書,所見迥然與糾不同,殊慰!殊慰!”(《王文成全書》,《四庫全書》本)而就筆者所見明代的一些正式文體中的“他”,仍是多用以指其他,作無定代詞用,并未完全取代“渠”字的語法地位。而從明代的擬話本小說,比如“三言”、“二拍”中,確實可以見到大量出現(xiàn)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致使“渠”字難得一見,“伊”字也基本不見。這說明,這個時候,淺近文言中已經(jīng)完成了“他”對“伊”、“渠”的替代,而口語中的替代應(yīng)該更早。我們還注意到,清代時候,“渠”字的這個用法有時也出現(xiàn)在學(xué)者的筆端。如清初的李光地《榕村語錄》言及梅文鼎說利瑪竇:
李光地是閩人,我們不能排除這是方言因素。直至近人楊樹達先生的《積微翁回憶錄》中,仍有這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渠”:
楊樹達先生是湖南長沙人,今天的湘方言未見用“渠”字作第三人稱代詞用,此當(dāng)歸之于楊先生刻意仿古。這種現(xiàn)象在民國時期其他一些學(xué)者的著作中也可發(fā)現(xiàn)。 到了清代,正式官方文件,如皇帝實錄中,“渠”字惟見于“逆渠”一詞,指叛黨或叛黨的首領(lǐng),并非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由此可見,其中“渠”字的這個語法功能已經(jīng)被“伊”字完全代替。嘉慶四年,嘉慶帝懲辦和珅,下圣諭問其罪狀二十條。這二十條罪狀中出現(xiàn)“伊”字的有五條,茲據(jù)《嘉慶實錄》迻錄如下:
這既是圣諭,必定是嚴(yán)格的書面語言,而不會使用口語。二十條罪狀中,“伊”字竟在五條中出現(xiàn)了八次,可見“伊”在清中期的正式場合使用的廣泛與重要。而我遍檢《清實錄》,歷朝實錄中都是在使用這個“伊”字,直至《宣統(tǒng)朝政紀(jì)》中,也還是使用的這個“伊”字;其中所有出現(xiàn)的“他”字,意義均表示其他,作無定代詞用。由此可見,清代正式的書面語言中,由“伊”字取代之前的“渠”字,而“他”字始終未能出現(xiàn)。書面語中的“他”字,作第三人稱代詞,取代“伊”字的語法地位,應(yīng)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推廣白話文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中說:“到了宋代,由于'他’字在口語里更普遍地應(yīng)用,'伊’、'渠’已經(jīng)很少見了?!鄙兄档蒙倘?。我認(rèn)為,這個說法可以作如下改動: 到了宋代,由于“他”字在口語中更普遍地應(yīng)用,“伊”和“渠”逐漸消失;大約到明代中期,淺近文言中的“他”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口語中這個替代的完成應(yīng)該更早。而在正式書面語言中,“他”字大約在南宋時期開始使用,但“渠”字作為更規(guī)范的用字一直使用到明代,清代由“伊”字來取代“渠”字;而“他”在正式書面語中取代“伊”,應(yīng)該是新文化運動時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文末,再贅言一句。本文以上的分析,還提示我們,漢語史研究中對于書面語,特別是宋、元、明、清時代書面語的考察,不能僅僅靠小說、戲劇等文學(xué)作品中的淺近文言作為語料;官方文件中所使用的正式語體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其中用詞可能與流傳的小說、戲劇等文學(xué)作品中所使用的淺近文言不盡相同。也就是說,漢語史研究中語料的選擇,要兼顧口語、淺近文言、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向熹.簡明漢語史.修訂版:下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4]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fā)展//漢語史論集:增訂本[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5][南宋]朱熹著,劉永翔、徐德明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三)//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南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別集//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8][南宋]張栻著,劉永翔、許丹校點.南軒先生文集//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外編:第4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9][清]李光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榕村續(xù)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本文轉(zhuǎn)自: 博依雜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