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詞匯專題】語言||宋以后第三人稱代詞“伊”“渠”的演化

 芷蘭亭 2019-05-14

按:前賢治學(xué),往往文獻有缺,以致結(jié)論未允。王力先生撰《漢語語法史》,于宋以后語法現(xiàn)象,用清人所輯《朱子語類輯略》,卻未使用宋人所編《朱子語類》《朱子語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拙作就王力先生對第三人稱代詞演化情況的分析略加修正。

原刊《勵耘學(xué)刊(語言卷)》總第16期。

摘要: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對第三人稱代詞“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結(jié)合宋、明、清時期的一些語言現(xiàn)象,對王力先生的說法加以修正,分口語、淺近文言和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來考察“伊”、“渠”演變成“他”的歷史時期。其實,在淺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口語中的這個替代應(yīng)該更早;而在正式書面語言中,宋元明時期一直使用的“渠”于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運動時才被“他”代替。本文還提出,漢語史研究中語料的選擇,要兼顧口語、淺近文言和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

關(guān)鍵詞:《漢語語法史》;第三人稱代詞;伊;渠;他

著名語言學(xué)家王力先生是我國漢語史學(xué)科的創(chuàng)始人。他本人留下的諸如《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和《漢語語法史》等大著,既是漢語史學(xué)科的開山之作,也是該學(xué)科的經(jīng)典著述,至今仍是我們學(xué)習(xí)古漢語時的必讀書目。這些著作學(xué)術(shù)價值很高,但也難免偶有疏失。比如《漢語語法史》在談及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伊”、“渠”的演化過程時說道:

“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時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字在口語里更普遍地應(yīng)用,“伊”、“渠”已經(jīng)很少見了。到了現(xiàn)代,除普通話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著。上海話用“伊”(不過已由影母變?yōu)橛髂福?;廣州話用“渠”(寫作“佢”,由平聲變成上聲),客家話也用“渠”(讀成不送氣)。[1](P53)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對二詞的分析與此表述基本相同[2](P314),《漢語語法史》當(dāng)是仍《漢語史稿》之說,只對其中個別字詞作了技術(shù)性改動。這段話對“伊”、“渠”的源流和演變作了梳理,使我們對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伊”、“渠”二字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王力先生敏銳地覺察到宋代口語中“他”的使用,使“伊”、“渠”字的語法地位被逐漸替代,這的確是一個睿見!但由于王力先生的這本書著重于考察唐以前的語法現(xiàn)象,而對宋以后的材料引證有限,難免百密一疏。他的這段論述中認(rèn)為“伊”、“渠”在宋代“很少見”,就因為未能全面掌握書面語言材料,而于事實未安。王先生弟子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下)》也論及此,認(rèn)為“伊”、“渠”產(chǎn)生于“魏晉以后”[3](P352),但是并沒有對二詞的演化過程作細致的歷時性考察。同為王先生弟子的郭錫良先生,在《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fā)展》一文中對“伊”和“渠”的起源有著更為細致的考察.郭先生認(rèn)為,“伊”和“渠”都是南北朝時期產(chǎn)生的第三人稱代詞,而且“渠”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在南北朝時期還不多見,“到唐初才比較流行”。[4](P11-12)不過,郭先生對“伊”、“渠”在宋代以后的演化情況亦并未進行細致研究。

事實上,“渠”這個詞,在南宋時期的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朱熹那首著名的《觀書有感二首》之一中就有一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渠”:

1.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向熹先生《簡明漢語史》于“渠”后亦舉此例[3](P352),正是。因為,從文理和句勢上說,這里的“渠”自然是指代前面的“半畝方塘”,而不可能是另外一條水渠。而且筆者曾去武夷山天游峰考察,親見那個地方的確只有一個小池塘,而并沒有水渠。另外,朱熹致他人的書信中,這個“渠”字也很常見,下文僅就《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中摘錄三例:

2. 昨齊仲寄疑義來,乃不知是石丞者,妄意批鑿,非所施于素昧平生之人。然渠既以此道相期,必不相怪,但在熹有僭率之咎耳。(《答柯國材》)[5](P1731)

3.渠所寄來《孟子》說,大抵其說亦苦于太高,卻失本意。(《答陳齊仲》)[5](P1756)

4.聞祝弟持《大學(xué)》說及“觀過知仁”辨論去,皆是向來草稿往返未定之說。渠乃不知本末,持去誤人,甚不便,可為焚之。(《答王近思》)[5](P1760)

詩歌和書信都屬于正式文體,其中這么頻繁地使用“渠”字,這說明“渠”在宋代,即使是南宋時期也并不少見。而在《朱子語類》中,這個“渠”使用得更多,下面也列舉幾例:

5.小兒讀書所以記得,是渠不識后面字,只專讀一進耳。[6](P165)

6.五代時,有一將官,年大而不識字。既貴,遂令人于每件物事上書一名字帖之,渠子細看,久之,漸漸認(rèn)得幾個字。[6](P287)

7.子上問:“向見先生《答江德功書》如此說?!痹唬骸扒绾握f,已忘卻?!弊由显疲骸扒鹘游??!痹唬骸坝指e?!?span style="font-size: 16px;">[6](P295)

8.且如陸子靜說“良知良能,四端根心”,只是他弄這物事。其他有合理會者,渠理會不得,卻禁人理會。鵝湖之會,渠作詩云:“易簡工夫終久大。”彼所謂易簡者,茍簡容易爾,全看得不子細。[6](P324)

9.郭先生謂古人射法易學(xué),今人射法難學(xué),渠須理會得。郭先生論弓弩及馬甚精。[6](P624)

與朱熹同時代的呂祖謙和張栻也經(jīng)常用這個“渠”字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呂祖謙的詩歌《晚春二首》之二即是一例:

10.風(fēng)絮流花一任渠,北窗高臥綠陰初。閉門春色閑中老,為謝平生董仲舒。

而呂氏別集《東萊集》中也使用“渠”字作第三人稱代詞,下文摘錄卷七中的四例:

11. 朱元晦約來春至婺,因為天臺、雁蕩之游?;蛑^渠久不出,今雖尋山,然適當(dāng)一二公登用之時,自遠而近,恐不察者,或以為疑,此誠過慮。告試為斟酌,儻渠出,果有嫌,則某卻當(dāng)入閩訪之,往還必皆得款侍。(《與汪端明》)[7](P392)

12.吉州士人劉德循,樸實有志于學(xué),冒暑專往掃灑門墻,幸與之進,渠與郡中人偕發(fā),恐徒步不及健步之駛,后此書三兩日到亦未可知。(《與朱侍講》)[7](P398)

13.蓋此間有同年潘景憲教授者,篤信力學(xué),用工著實。兩弟意鄉(xiāng),亦皆不凡近。渠兄弟素拳拳歸心于墻仞,前此累欲通書而未敢聞。……渠所居相去甚近,往來為便。(《與朱侍講》)[7](P410)

14.薛士龍自湖歸溫,經(jīng)從相聚半月甚款。渠甚愿承教而無繇也。(《與朱侍講》)[7](P412)

張栻《南軒集》中的“他”,均為其他之他,用作無定代詞,并不作第三人稱代詞用。此集中有少量“伊”字,而“渠”字則大量出現(xiàn),下面僅錄其中的三則:

15.伯恭近來盡好說話,于蘇氏父子亦甚知其非。向來見渠亦非助蘇氏,但習(xí)熟元佑間一等長厚之論,未肯誦言排之耳,今亦頗知此為病痛矣。(《答朱元晦》)[8](P342)

16.伯恭近遣人送藥與之,未回。渠愛敝精神于閑文字中,徒自損,何益! (《答朱元晦》。俗刻“敝”、“弊”二字?;臁|c校本“敝”作“弊”,于義不通,且未出校記,殊謬。湖南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六年四益堂家藏刻本《宋張南軒先生文集》十一卷之卷一收此信,作“敝”,是也,茲據(jù)之以改。)[8](P345)

17.今世學(xué)者慕高遠而忽卑近之病為多,此間有肯來講論者,今殊不敢泛告,想渠輩聽某以前說話,覺得有滋味,今卻鈍悶,若信得及,卻可與講習(xí)也?!蕖度收f》后來看得渠說愛之理之意卻好,繼而再得渠書,只拈此三字,卻有精神,但前來所寄言語間終多病。兼渠看得某意思亦潦草。后所答今錄呈,但渠議論商確間,終是有意思過處,早晚亦欲更力言之。(《寄呂伯恭》)[8](P379)

張栻的《南軒集》雖是朱熹編定,并刪減了其中一些與自己思想不合的內(nèi)容,但是所刪文字,仍以空格代替,故其中文字,特別是這個“渠”字,是不至于作改動的。

以上三人都是生活在南宋中期,朱熹居閩,呂祖謙居浙,張栻居湘,三人生活在不同地方,而三人都在詩歌和書信這樣正式的文體使用這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渠”字?!吨熳诱Z類》是朱熹的授課筆記,其中保留了很多當(dāng)時的口語材料。郭錫良先生指出:“初唐'他’開始具有第三人稱代詞的語法功能,盛唐以后才正式確立起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地位?!?span style="font-size: 16px;">[5](P26)而我們確實可以從中看到南宋的朱熹已經(jīng)大量使用“他”來作第三人稱代詞,如:

1. 但是他為主,我為客;他較長久,我得之不久耳。[6](P3)

2. 天只是一個大底物,須是大著心腸看他,始得。[6](P6)

而從上文引證的第7例,我們可以知道,其時“渠”在口語中也并未完全退出。

以上現(xiàn)象說明,宋代口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他”已經(jīng)開始使用,而在宋代詩歌當(dāng)中,亦有一些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他”字:

3.文叔一人知此翁,洛陽城里又東風(fēng),讓他綠發(fā)好年少,二十四歲作三公。(南宋·陸游《縱筆》

4.走上松梢繞卻他,為他滿插一頭花。未論似得酴醿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南宋·楊萬里《入上饒界道中野酴醿盛開》)

5.燭花垂穗伴空齋,心事如灰入壯懷。老倦更闌惟熟睡,任他疏雨滴空階。(南宋·范成大《夜雨》

當(dāng)然,他們的詩歌中,無定代詞“他”仍在使用。這就是說明“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的范圍并不廣泛。而且,直至南宋中期,“渠”字在口語中仍然還有使用,而在書面語言中的“渠”仍是正規(guī)用字,這也可說明“渠”并未完全被“他”代替。而且,直至明代,“渠”在書面語中仍在使用,下文仍舉詩歌為例:

18.……一聲抹斷萬里煙,夢入紫塞愁胡天,問渠怨恨有幾千?(明初·高啟《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

19.……道傍行子顧且笑,謂予亦在泥涂中。感渠相念不相識,問之不答還匆匆。如聞身是營中卒,畚鍤欲赴朝天宮。古來王事稱靡盬,予亦勤勞竟何補?為渠慚愧久低回,雨急嚴(yán)城聽鳴鼓。(明初·李東陽《早朝遇雨道中即事》)

20.……去冬萬騎抵京室,官軍馬遲渠馬疾?!ㄍ砻鳌S淳耀《少年走馬行》)

21.我曰馳驅(qū)日,渠云稼穡時。驢糧恭艾子,馬食怒張儀。……(晚明·倪元璐《野食》)

以上四首詩中,“渠”字仍是用作第三人稱代詞,而李東陽的詩,則更是兩次出現(xiàn)這個“渠”字??梢?,明代的書面語中,“渠”字仍然存在,又如王守仁《與黃宗賢》第五書中說:“近嘗得渠一書,所見迥然與糾不同,殊慰!殊慰!”(《王文成全書》,《四庫全書》本)而就筆者所見明代的一些正式文體中的“他”,仍是多用以指其他,作無定代詞用,并未完全取代“渠”字的語法地位。而從明代的擬話本小說,比如“三言”、“二拍”中,確實可以見到大量出現(xiàn)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致使“渠”字難得一見,“伊”字也基本不見。這說明,這個時候,淺近文言中已經(jīng)完成了“他”對“伊”、“渠”的替代,而口語中的替代應(yīng)該更早。我們還注意到,清代時候,“渠”字的這個用法有時也出現(xiàn)在學(xué)者的筆端。如清初的李光地《榕村語錄》言及梅文鼎說利瑪竇:

20.渠言西學(xué),總不出吾中國學(xué)內(nèi),只是中國失傳。[9](P776)

李光地是閩人,我們不能排除這是方言因素。直至近人楊樹達先生的《積微翁回憶錄》中,仍有這個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渠”:

21.本校文學(xué)院長楊榮國發(fā)布文字于《新建設(shè)》雜志,引金文、甲文錯誤百出。甲文耤字像兩手持耒,渠說為兩腳蹈耒。(1951年7月1日條)[10](P324)

22.李告:余致毛主席兩書,主席曾以示渠。(1953年1月21日條)[10](P358)

楊樹達先生是湖南長沙人,今天的湘方言未見用“渠”字作第三人稱代詞用,此當(dāng)歸之于楊先生刻意仿古。這種現(xiàn)象在民國時期其他一些學(xué)者的著作中也可發(fā)現(xiàn)。

到了清代,正式官方文件,如皇帝實錄中,“渠”字惟見于“逆渠”一詞,指叛黨或叛黨的首領(lǐng),并非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由此可見,其中“渠”字的這個語法功能已經(jīng)被“伊”字完全代替。嘉慶四年,嘉慶帝懲辦和珅,下圣諭問其罪狀二十條。這二十條罪狀中出現(xiàn)“伊”字的有五條,茲據(jù)《嘉慶實錄》迻錄如下:

1.上年正月,皇考在圓明園召見和珅,伊竟騎馬直進中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其大罪二。

2.前奉皇考諭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務(wù);嗣因軍需銷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諭令兼理戶部題奏報銷事件。伊竟將戶部事務(wù)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一字。其大罪八。

3.大學(xué)士蘇凌阿,兩耳重聽,衰邁難堪。因系伊弟和琳姻親,竟隱匿不奏;侍郎吳省蘭、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讀,并保列卿階,兼任學(xué)政。其大罪十一。

4.又寶石頂,并非伊應(yīng)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shù)十余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shù),且有內(nèi)府所無者。其大罪十六。

5.伊家人劉全,不過下賤家奴,而查抄貲產(chǎn),竟至二十余萬,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縱令需索,何得如此豐饒?其大罪二十。

這既是圣諭,必定是嚴(yán)格的書面語言,而不會使用口語。二十條罪狀中,“伊”字竟在五條中出現(xiàn)了八次,可見“伊”在清中期的正式場合使用的廣泛與重要。而我遍檢《清實錄》,歷朝實錄中都是在使用這個“伊”字,直至《宣統(tǒng)朝政紀(jì)》中,也還是使用的這個“伊”字;其中所有出現(xiàn)的“他”字,意義均表示其他,作無定代詞用。由此可見,清代正式的書面語言中,由“伊”字取代之前的“渠”字,而“他”字始終未能出現(xiàn)。書面語中的“他”字,作第三人稱代詞,取代“伊”字的語法地位,應(yīng)該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推廣白話文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中說:“到了宋代,由于'他’字在口語里更普遍地應(yīng)用,'伊’、'渠’已經(jīng)很少見了?!鄙兄档蒙倘?。我認(rèn)為,這個說法可以作如下改動:

到了宋代,由于“他”字在口語中更普遍地應(yīng)用,“伊”和“渠”逐漸消失;大約到明代中期,淺近文言中的“他”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語法地位,口語中這個替代的完成應(yīng)該更早。而在正式書面語言中,“他”字大約在南宋時期開始使用,但“渠”字作為更規(guī)范的用字一直使用到明代,清代由“伊”字來取代“渠”字;而“他”在正式書面語中取代“伊”,應(yīng)該是新文化運動時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文末,再贅言一句。本文以上的分析,還提示我們,漢語史研究中對于書面語,特別是宋、元、明、清時代書面語的考察,不能僅僅靠小說、戲劇等文學(xué)作品中的淺近文言作為語料;官方文件中所使用的正式語體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其中用詞可能與流傳的小說、戲劇等文學(xué)作品中所使用的淺近文言不盡相同。也就是說,漢語史研究中語料的選擇,要兼顧口語、淺近文言、正式書面語言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向熹.簡明漢語史.修訂版:下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4]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fā)展//漢語史論集:增訂本[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5][南宋]朱熹著,劉永翔、徐德明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三)//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南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別集//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8][南宋]張栻著,劉永翔、許丹校點.南軒先生文集//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外編:第4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9][清]李光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榕村續(xù)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本文轉(zhuǎn)自: 博依雜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