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曾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之于天”。 人心易變,今日與你交好,明日捅你一刀;人心難測,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關(guān)于如何看清人心,老子說:“遠(yuǎn)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 而孔子也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這些話都有一定的道理,只是總覺得這樣觀察人心實(shí)在太累,倒不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來得簡單通透。 實(shí)踐是檢驗(yàn)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而時間也是檢驗(yàn)人心的試金石,就像白居易所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這句詩出自他的《放言五首·其三》,全詩如下: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公元810年,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由于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在江陵期間,元稹曾寫下《放言》“眼前仇敵都休問,身外功名一任他”,表達(dá)了自己遭貶謫的憤懣之情。 五年后,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因?yàn)樯蠒髲夭榇税?,得罪了某些?dāng)權(quán)者,被貶為江州司馬。 兩人同病相憐,于是白居易便也寫了五首《放言》以唱和元稹。這首是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我送你一個解決疑問、看透人心的方法,不用像前人那樣求簽問卦。 古人比較迷信,遇事喜歡求神拜佛,占卜吉兇。 作為知識分子的白居易當(dāng)然是不屑于鉆龜祝蓍,所以他一開始就以“贈”字,很鄭重地說我要告訴你一個解決狐疑的方法,強(qiáng)調(diào)了這是他的經(jīng)驗(yàn)之談,這個方法很寶貴,一般人我是不會說的。 接著他又說“不用”常人之法,那么這個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詩歌一開頭便制造了懸念,就像李白的“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這樣的寫法使人讀之不厭味有余。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檢驗(yàn)玉石的真假需要三天的時間,而辨別木材的好壞則需要七年的時間。 周公旦剛開始輔佐成王的時候,一直為流言蜚語所擾,王莽還沒篡位之前,表現(xiàn)得十分恭順。 二三聯(lián)白居易便說明了這個方法:時間。 第二聯(lián)通過辨別玉器和木材這兩個例子,從正面說明要判斷一件事物需要時間的沉淀。 而第三聯(lián)則用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用這個方法,很難看清真面目。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的便是他。 武王建立周朝不到兩年便去世了,他的兒子成王年僅13,朝局不穩(wěn),他的弟弟周公旦輔佐成王處理國事,代理天子職權(quán),按后世的說法就是“攝政王”。 一般而言,處于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要么野心勃勃,要么是真的忠心耿耿,但無論如何,都會受到猜忌,就像清朝的多爾袞。 當(dāng)時的很多人都覺得周公居心不良,遲早會篡位,謠言四起。 但是歷史證明周公是個賢臣,他輔佐成王七年,制定了許多典章制度,在周王朝安定下來,而成王也滿20歲的時候,便將大權(quán)交還君王。 而至于王莽,現(xiàn)在有些人認(rèn)為他是個穿越者,因?yàn)樗⑿鲁笾贫ǖ囊恍┱邔?shí)在太超前。 這個說法有些荒誕,但在在穿越盛行的那段時間里,他也火了一把。 他本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政君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歷經(jīng)七朝,從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而她背后的王家也是水漲船高,權(quán)傾朝野。 王莽的父親叫王曼,是王政君的大哥,他從小父兄皆亡,跟著叔父討生活。 當(dāng)時的王家是西漢最顯貴的人家,族中子弟橫行無忌,聲色犬馬,奢侈成性。 只有王莽,甘守清靜,又聰明好學(xué),禮賢下士,堪稱族中的異類。 可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謙卑之人,最后竟然做出“代漢建新”的篡權(quán)之舉。 公元8年,51歲王莽逼迫當(dāng)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玉璽,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 在這里,白居易列舉周公和王莽的例子就是為了說明不要被一時的假象所迷惑,時間會告訴你真相。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如果當(dāng)初他們早早地去世,那么他們一生的真真假假又有誰能說的清呢? 確實(shí)若是周公早逝,也許他就會一直背著“意圖不軌”的罵名,而不是流芳百世;王莽若是短命,恐怕他的“謙恭”之名也會一直為人所稱道,幸好他們都活到了真相大白的那天。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被人陷害而遭貶謫,抑郁不得志。他這樣寫其實(shí)也是為了鼓勵元稹,不要自暴自棄,終有一天時間會還他們公道的。 這首詩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有論點(diǎn)又有論據(jù),讀后令人心服口服,正如《唐詩快》所言:真正千古名言。佛說真經(jīng),不過如是。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無論是人、還是事都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yàn)。 時間不僅是把殺豬刀,更是一面照妖鏡,無論是誰,在它面前都無所遁形。 不知你怎么看呢?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