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公眾號教育(ID:edu618) 前幾天在超市,看見一個小男孩站在貨架前啜泣。 身旁,他的媽媽望著他搖頭。 原來,孩子看中一款餅干,抱著盒子不放,媽媽卻不同意買。 看見孩子哭,媽媽生氣地責罵:“說了不買零食,就是不能買!男子漢哭什么?臉都丟盡了!” 受到驚嚇的孩子大哭不止,愈加不肯松手,干脆抱著餅干在地上打滾。 看著這尷尬的一幕,我想起自己也曾是一個堅決反對零食的媽媽,以至于每次帶孩子去超市,都要和她對抗一番才能脫身。 直到有一天,我招架不住,允許孩子選一樣。買好后,她不僅沒有要求更多,還感激地說了聲:“謝謝你,媽媽?!?/span> 我開始反思,在我的觀念里,一直認為父母應當堅持原則,一來為了控制孩子的壞習慣,保護她的身體健康;二來也為管理她的欲望,避免她變得嬌寵任性。 可這樣的嚴格管控,不僅讓自己疲憊不堪,孩子內(nèi)心也頗受打擊。 其實,堵不如疏,越不給孩子的東西,他越渴望得到。父母過于堅守原則的后果,往往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被尊重,是孩子自信的基礎 父母常常忽略,孩子和我們一樣,有很強的自尊。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提出要求,與其粗暴拒絕,不如適當滿足,既是給他尊嚴,也是給他自信。 上周和閨蜜一家逛街,閨蜜女兒被美麗的氣球吸引,但閨蜜擔心氣球破裂會傷到孩子,不肯買。 小女孩戀戀不舍地站在攤位前,任憑媽媽軟硬皆施,就是不走。 閨蜜剛想發(fā)作,她老公抱起了孩子,說:“寶寶,我們買個小汽車好嗎?” 孩子點點頭,拿著小汽車,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在孩子“耍賴”時滿足她,看上去像極了溺愛??墒?,當我們面對美好的事物時,尚且沒有足夠抵抗力,何況是一個年幼的孩子? 放下成人思維,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她想表達的,不過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需求。 當需求被拒絕,她會本能地感覺受傷,如果在這時嚴厲地斥責她,必然會加重她的痛苦,讓她羞愧難當。 如果適當滿足,或是用一種父母能接受的東西去轉(zhuǎn)移注意力,大多數(shù)孩子并不會得寸進尺。 心理學認為,需求得到尊重的孩子擁有更強的自信心。 而長期被拒絕的孩子,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配得到”的認知,長大后,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一生都在和童年被壓抑的欲望作斗爭,不斷靠著外物證明自己,內(nèi)心就像填不滿的黑洞;要么,變得極度自卑,不敢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 很多時候,放下原則不是寵溺,是守護孩子敏感的心。 自由,是孩子自律的動力 自由,不是無條件放縱,而是在合理的區(qū)域內(nèi)給孩子留出控制權(quán),讓他去學著主宰自己的人生。 女兒兩歲時,每天睡前,都要看我手機上的視頻。 為了保護視力,我規(guī)定她只能看兩個。 通常,她看完后不肯松手,死纏爛打想繼續(xù)看。 如果強行把手機奪走,她必然是大哭一場,極不情愿地入睡。 如果允許她再看一個,但事先說好看完必須睡,她每次看完,都會主動把手機關(guān)上還給我。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懂事。比起看視頻,他們更想要的,不過是那種“我說了算”的欣喜。 成長中的他們渴求獨立,逐步挑戰(zhàn)父母的權(quán)威,為自己爭取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自主,也學會自律。 美國學者曾做過實驗,找來兩組孩子,第一組,家長從不給吃糖,第二組,限制性地吃過糖。 試驗者給這兩組孩子無限制地供應糖果時,第一組會不停地吃,而第二組吃了幾塊就主動停下了。 適度放松原則,孩子更容易學會自我把控。因為在彈性制度下,孩子明白,他自控得越好,得到的自主權(quán)就越多。 父母之愛,本就是一場逐漸分離的過程。 沒有一個孩子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中。比起制定出嚴格的規(guī)則再監(jiān)督孩子執(zhí)行,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讓他們在自由中發(fā)現(xiàn)自律的意義。 空間,是孩子專注的前提 心理學上有一個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在日?;顒又袚碛休^多個人空間,他的專注力和協(xié)調(diào)性都會比較出色。 但生活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地上濕冷,孩子卻光腳坐著觀察螞蟻。 該吃飯了,孩子卻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 該睡覺了,孩子卻仍然盯著手中的繪本…… 許多父母就會不停地催促孩子穿衣、吃飯、去做“該做的事”。 殊不知,這往往就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開始。 孫瑞雪曾講過,在蒙特梭利幼兒園里有個原則——東西必須歸位。 一天,一個小孩脫鞋后,被門口幾個教具深深吸引,便忘記了把鞋放回鞋架,專心操作起教具來。 一位老師走過來提醒他:“你忘了些什么?” 孩子想了一陣,將目光移到門口,走過去把鞋放好了。 孫瑞雪告訴老師:“如果你總是這樣,你們班永遠進入不了專注狀態(tài)?!?/span> 她認為,專注是兒童形成所有品質(zhì)的關(guān)鍵,不能因為某一個規(guī)則而破壞了教學的真正目的。 大人眼里的許多規(guī)矩不能被孩子理解。他們的心思無比單純,當沉浸在某個活動中,他們會忘記時間和一切身外之物。 與其打斷孩子,強迫他去完成我們理想中的規(guī)則,不如為他留出空間,允許他適度拖延。 因為,這種寶貴的體驗千金難買,孩子的專注力、創(chuàng)造力、觀察力,都從體驗中而來。 聰明的父母,懂得彈性執(zhí)行原則 在孩子面前,我們應該如何平衡地把握堅持與放棄原則?該如何執(zhí)行,才既不退讓底線,又讓孩子心服口服? 不妨嘗試以下的方法: 一. 和孩子共同制定規(guī)則 傾聽孩子的意見,共同制定規(guī)則和獎懲措施。 孩子對于自己做出的選擇往往能堅持得更好,如果他違反了規(guī)則,面對約定好的合理懲罰,他也不會太抗拒。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與孩子需要同步遵守規(guī)則。就像武志紅所說,好的規(guī)則是平衡的。 二. 不過分的要求,適度妥協(xié) 陪孩子看《小豬佩奇》時,佩奇媽媽讓我印象深刻。 節(jié)目一開頭就能看出,她很愛干凈。當佩奇和喬治全身是泥地回到家,佩奇爸爸說:“在媽媽看見之前,讓我把你們擦干凈?!?/span> 還有一次,看見家里的汽車臟兮兮,她也要求爸爸趕緊清理。 但就是這樣一個愛干凈的媽媽,卻允許佩奇穿著鞋子上床睡覺,因為佩奇實在太喜歡她新買的紅鞋,不愿在睡前脫下。 當孩子的一些小要求無傷大雅,適度妥協(xié)并不會讓他們變壞,卻會給他們很多的滿足。 三. 過分的要求,溫柔拒絕 幼兒大腦中負責理性的板塊尚未發(fā)育成熟,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蠻不講理,其實是孩子的不由自主。 當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我們無須縱容,但一定要包容。 不要對他發(fā)脾氣,盡量保護他的面子,給他一個臺階。 安撫他平靜下來后,再告訴他你拒絕的原因。讓他明白,拒絕是因為要求不合理,而不是他不夠好。 蒙特梭利曾說:“對人的懲罰莫過于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nèi)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尊嚴?!?/strong>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完善的個體,他一生最大的使命,是“成為他自己?!?/span> 作為父母,我們在對孩子執(zhí)行規(guī)則的過程中,不妨保留一些彈性,為他的人格尊嚴和內(nèi)心力量的發(fā)展留出空間。 把握大方向,在小事上予他自由和選擇,他才能擁有更精彩、更完整的人生體驗。 作者簡介:本文來源于公眾號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quán)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nèi)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