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延禧攻略》讓清朝的紫禁城文化大火,這部文化作品,也讓很多人對清朝的宮女很感興趣。在清朝當宮女有苦也有樂。據(jù)慈禧年代的宮女回憶,在紫禁城做宮女,本本分分不犯錯誤,還是很幸福的,起碼能安安穩(wěn)穩(wěn)隨著皇家做個十足的吃貨。 選上宮女,先賞一頓火鍋再說。 被選進宮當宮女,許多姑娘哭哭啼啼和父母話別。清宮的安慰是給她們一頓火鍋。沒有什么恩仇,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 乾隆三年正月初八前一日《御茶膳房檔案》載:“正月初七日,御花園挑選女子,賞女子八百五十四人用菜一百七十四桌,每張熱鍋一個,用豬內(nèi)一斤八兩,蒸食一盤,爐食一盤。” 滿清入關以前在東北居住,喜歡吃火鍋。清朝的統(tǒng)治者們定居紫禁城后,在天氣變冷以后還是習慣吃火鍋,沒到冬天,從每年的十月十五開始,就要吃鍋子,一吃吃三個月,從皇帝到太監(jiān)再到宮女,全體紫禁城開啟火鍋party。 所以大清朝并不是乾隆皇帝一年要吃200頓火鍋,而是所有皇帝都會吃三個月,只不過乾隆皇帝吃的名氣大一些,后來搞了個千叟火鍋宴。 其實,紫禁城的飲食文化還是蠻不錯的,而且整整一年都很有儀式感。作為古代最大的體制內(nèi)單位,比現(xiàn)在的體制內(nèi)單位飲食福利保障都要嚴格很多。 清朝的飲食條例規(guī)定,從每年十月十五起,宮里每頓飯都要添鍋子,包括什錦鍋、涮羊肉,大多數(shù)是將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也有時吃山雞鍋子。 到了大年初一,一定會給宮女吃春盤,全宮上下圖個好彩頭。一桌放一個大盒子,所以也叫盒子菜,有圓的也有方的,里頭放12個,或16個或18個琺瑯盒子,盒子里放著切好了的細絲醬菜、薰菜,如青醬肉、五香小肚、薰肚、薰雞絲等等。 正月十六日全宮上下撤鍋子換砂鍋。清明節(jié),有豌豆黃、蕓豆糕、艾窩窩等;到立夏,有綠豆粥、小豆粥;五月初一,就有各種餡、各種形式——方的、尖的、抓髻式——的粽子。夏至要吃水晶肉、水晶雞、水晶肚之類。 暑天有涼碗子吃,像甜瓜果藕、蓮子洋粉攥絲、杏仁豆腐、荷葉粥,都是冰鎮(zhèn)的。八月節(jié)有各種月餅,重陽節(jié)有花糕。瓜果梨桃按季節(jié)按月都有份例。清廷吃東西講究分寸,不當令不吃。 各種糕點全都是手工制作,純天然無添加,現(xiàn)代人看來,飲食是十分健康的,都想穿越去紫禁城當宮女了。 那些美味的吃食勾引著她們的胃口,但是紫禁城里有個規(guī)定,只準吃八分飽,因為如果放臭屁,丟失了體面,這宮女就做不下去了,最壞的結局是被趕出宮。 在《延禧攻略》里面,吉祥因為吃的多吃的猛,也被姑姑狂罵一頓。實際上不僅宮女,包括主子們到了大日子,也是不敢吃飽的。 到了夏天,每個宮女基本都賞一個西瓜,但基本上都不怎么吃,擔心生冷導致拉肚子,丟了體面被罰。 在宮里,宮女最大的忌諱是吃魚,魚從來不敢吃,怕身上有葷腥味道,主子聞了耷拉臉,總之,生活水平是很好,但處處受壓制,不敢敞開肚皮吃。 滿清人都愛面兒,從紫禁城到宮外的貴族們,現(xiàn)在大家也許懂了,吃飯八分飽,大概是滿清留下來的飲食文化。 |
|